“感觉麻烦”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一些在普通人看来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对于“感觉麻烦的人”来说,却可能会让其产生负担感,严重时甚至会因此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这类人只占极少数的话,还可以将其归咎于当事者自身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类“感觉麻烦的人”的数量达到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恐怕就不能再简单地说是因为懒惰或者没有干劲导致的了吧。
这种“感觉麻烦”的状态,在精神医学上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是一种“抑郁”。但实际上,通过与这类人的接触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也会有不想去上班上学、情绪低落、寝食难安等表现,但是“感觉麻烦”的心理是要先于这些产生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变得抑郁之前,是先会有“感觉麻烦”的想法。他们为了逃避麻烦的事情,结果却使事态变得更糟,最后被逼走投无路,才表现出接近“抑郁”的状态。
顺便说一下,性格忧郁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如做事认真、诚实、责任感强、从不偷工减料的这类人,可以说这和天天把“麻烦”挂在嘴边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还有一些表现为“间歇性抑郁”的人,大多原本也是很开朗的、在社交场合十分活跃的人,而这与常年“感觉麻烦”的一类人,也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这么看来,将问题归咎于“抑郁”的状态,也只能算是捕风捉影而已。
既然不能被当作是抑郁症,那么这种对凡事都“感觉麻烦”的表现,又是因何而起的呢?而且,这种状态还会一直慢性持续着不被人所察觉。
显在的三个因素
在我常接触的这类人群中,能明显地感觉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存在。
其一,这类人渴望能成为一个完美理想化的人,或者是过上一种轰轰烈烈的人生,一旦现实中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完美的自己或者平凡的人生,就容易产生“活着没有价值”的想法。基于这种追求完美的想法,感觉自己也必须是足够特别的人才行,这种被称为“自恋型”。也就是说,在这种强烈自恋的状态下,一旦现实不如其意,就会觉得一切都了无意义,非常的麻烦。认为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总是碌碌无为。因为其设定的目标过高,所以反而无法满足于平凡普通的生活状态。除了轰轰烈烈的事情外,其他都是让人感觉麻烦的事情。
其二,就是对于生存以及自己的存在这件事,没有找到任何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会陷入虚无或绝望之中。否定自己,觉得所有人都不会爱自己,甚至会做出一些自残的行为,这种被称为“边缘型”。在这种边缘化的强烈想法下,即使有能力、有机遇去取得成功,但仍然无法改变在他内心中空虚感的产生,最终还是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很麻烦。 上述的“自恋型”与“边缘型”都属于非常现代的问题,但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在迅速增加的。那就是“想要从生活的痛苦与麻烦中逃离”的这种心理,更直白些说就是,这种“感觉麻烦”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想要从人世间的烦恼中逃离,想要回避现实中的问题,这被称为“回避型”。目前对于“自恋型”和“边缘型”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学者
们对于“回避型”问题的了解还不够充分。
虽然说感觉活着十分的麻烦,但是也没有严重到走投无路想要去死的地步,所以就只是一直维持着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这样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那么与这种状态关联最深的,应该还是“回避型”的问题。本书讨论的中心也正是由这种“回避型”问题所导致的“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就是缺乏自信、害怕被别人轻视,所以会对于一切与社会有关的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等,都采取回避的态度。
P24-26
“回避型”的人大多属于“晚熟型”。年轻的时候因为特别敏感,所以他们的人生会表现得畏缩不前。因此,往往他们的人生起步得都很迟。更多的时候,都是被受伤的经历所产生的恐惧和不安所束缚,总是感到无所适从。要是失败了被人耻笑可怎么办?被人拒绝和嘲笑可怎么办?总是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想。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选择什么都不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多。
可是,终究会有一天,他们将认识到这是在浪费自己的人生。只看到生存的风险和消极的一面,这会让自己变得消沉,意志也变得涣散,但是等到身处某个境况下时,这种白白浪费时间的危机感,就会开始产生作用。他们会意识到以前那种畏缩不前、逃避机遇、总是担心风险的生活状态,简直就是愚蠢的。也会对那种内心总是抱有偏见、对他人和社会的评价感到恐惧、对选择放弃自己人生的生活方式产生疑惑。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是在倒计时。再过几十年,谁都会变老,都有被埋入黄土的那一天。因此,我们不必再感到恐惧,也没有必要总是顾虑他人的看法。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就好了。
令人意外的是,他人其实并不是真的在意我们,只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人也是会为我们让开一条路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明确地告诉周围的人“我想做什么”,而不是“我应该做什么”。不必为此感到羞耻,要拿出勇气来将其付诸行动。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也能够打败心中的恐惧,当一个人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时,他身上就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
前几天,我从一名曾经在家蜗居超过十年以上的女性那里,收到了一条喜讯。她是从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变得不愿意出门,也找不到工作,就这样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度日。她来找我咨询的时候,也已经过了三十五岁的年纪。那时,她说很想融入社会,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她的梦想。从那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她终于能够以正式职员的身份上班工作了,当初的目标也终于实现了。再后来,她的梦想就变成了“希望能有个男朋友”,她发来的喜讯,就是告诉我她真的交到了一个恋人。这是她第一次尝到被爱的喜悦,不可思议的是,她内心原本的焦虑也都随之消失了,以前常常因疏忽所犯的错误也不再有了。她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人生就像这样被重新激活了,原因就在于她没有独自一人默默地承受,而是选择了放声求助并付诸行动。同时,她也并不在意所谓的“自尊”和“面子”,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毫不回避地重启自己的人生。
因此,只要你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这不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你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便是最好的时机。当你决定不再逃避,想要重新激活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
冈田尊司
第一章 活着尽是麻烦事
与他人见面很麻烦
让自己努力很麻烦
被期待很麻烦
把竖着的东西放倒很麻烦
去学校上学很麻烦
做决定很麻烦
走上社会很麻烦
恋爱很麻烦
成家养育孩子很麻烦
依赖别人很麻烦
活着很麻烦
第二章 何谓“回避型人格障碍”
“感觉麻烦”的本质是什么?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基准
对他人的批评或拒绝很敏感
恐于构建亲密的关系
即使是亲密的关系,也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内心
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和他人的评价
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欢
较低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是毫无长处的人
对实现目标或新的挑战,抱以消极的态度
类精神分裂型人格
只担心坏事的发生及其可能性
不会主动想要与人打交道
从生活中获得的快感很稀薄
回避亲密关系或两性关系
面对争执和没有逃避余地的环境会很有压力
本质性的病理就是想回避受伤害
村上春树表现出的回避型人格
与社交恐惧症的关系
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第三章 回避型人格与回避型依恋
婴儿时期不会“感觉麻烦”?
“感觉麻烦”的根源
维持“羁绊”、生存的结构
回避型的生存策略
“回避型人格”与“回避型依恋”的异同点
“回避型人格”与“恐惧·回避型依恋”
回避纠纷的“回避型依恋”、进退两难的“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产生的原因
没人照顾的孩子
佛教中对“依恋的舍弃”
后天的培养胜过遗传因子
感觉与他人接触不愉快的理由
与母亲关系淡薄带来的问题
过早的自立也要注意
支配与强迫会催生出另一种回避型
第四章 “不想受伤害”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到底想要逃避什么?
形成“回避型人格”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什么是催生“恐惧·回避型依恋”的养育方式?
否定式的养育与羞耻的经历
在学校的经历、朋友关系也会带来影响
被欺侮的经历带来的后遗症
苦恼于心情低落、没有干劲儿的女性
深信“反正自己很没用”
“阳光”的姐姐与“阴暗”的妹妹
为什么无法承受“受到伤害”?
“回避型”可被视作一种慢性创伤症候群
个体独立性被剥夺的经历
过分期待与被决定的人生
被过分保护的顺从孩子
“顺从”与“看淡”的背后,往往都有着双亲的支配
森鸥外的经历
拒绝成为成熟的大人
第五章 “回避型”越来越明显的现代人,是适应还是进化
环境能够改变遗传因子的作用
“爱家人”与“爱自己”,两者的差异源于脑结构
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会导致“回避型”的增加?
适应个人主义的“回避型”
经历的雷同化与失去的独立性
回避与心理上的过敏反应
无菌室化与对人过敏
第六章 与“回避型”的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部下是“回避型”的场合
上司是“回避型”的场合
恋人是“回避型”的场合
伴侣是“回避型”的场合
子女是“回避型”的场合
第七章 让“回避型”得以缓解的生活方式
适合“回避型”的职业
可以“互补”的伴侣
单相思才是最轻松的?
勃拉姆斯式的单相思
同为“回避型”区别却很大
星新一的经历
懒散的学生生活
小说处女作
公务员的志愿
地狱般经营公司的日子
重拾自信的瞬间判若两人
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毕翠克丝·波特的经历
“彼得兔”与她的使命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认可的重要性
第八章 不再羞耻和害怕,让自己自由生活的方法
“回避型人格”是可以被克服的
从一通电话开始
是什么改变了她?
恢复的关键在于“安全基地”
自己做决定的重要性
比起理想和期望来,更要学会抓住眼前的机会
能从十几年的蜗居状态中解脱出来吗?
摆脱暮气沉沉的状态
为了生存而工作
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西村由纪江的经历
尝试亲自去做
尝试做出很小的变化
展示真实的自己
对“性”的回避
解放自己
你已不再感到麻烦
后记
冈田尊司著的《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看透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学著作,它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在书中发现自己内心的冲突:
为什么缺少安全感?
为什么总是想要逃避?
为什么会心累?
为什么感到活着很麻烦?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又做不到?
为什么感到孤单却不想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
日本知名心理学专家、精神科医生、作家冈田尊司,在几十年的临床治疗和调查研究中,为无数年轻人解决了情绪问题和精神危机。这本书从各种各样的人生中总结经验,用地道的心理学解读不安的精神状态背后的心理成因,教你如何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修复自我,找到与他人、外界相处的勇气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本超人气心理学家冈田尊司又一力作《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
继《奇葩心理学》《怪癖心理学》后,教你走出回避型人格的困境。
解读隐藏的心理真相:不安、孤独、逃避、自我放弃……
接纳并活出内在自我,这本书将带你重建生活信心。
逃避从来不是救赎,我们所能做的是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