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男,1930年12月30日生,原籍江西省鄱阳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兼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马思主义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著作和论文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特等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吴玉章奖金一等奖。长期从事马思主义哲学和马思主义哲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思主义哲学》、《陈先达文集》(六卷本)、《问题中的哲学》、《哲学心语》、《信仰与探索》、《哲学闲思录》、《漫步遐思》、《静园夜语》、《宜园杂论》、《史学拾零》等。合著有《被肢解的马思》、《马思主义哲学总览》、《人的哲学》,主编《马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马思主义哲学原理》、《马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干部哲学词典》、《历史唯物主义新探》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马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陈先达著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文化的本质分析入手,通过对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等多个理论维度的全面系统研究,探讨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作用。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文化自信置于社会整体和历史发展的宏大视域,提出文化自信就是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并对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权威解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陈先达著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文化及文化形态的若干基础性问题;第二和第三部分从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之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入手,阐述在当前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第四部分从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关系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当代中国文化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内在关联。第五部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域出发,系统阐释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关系,阐明了文化自信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