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见庞统再三催促,乃引军前进。黄忠同魏延接入寨去。庞统问法正日:“前至雒城,有多少路?”法正画地作图。玄德取张松所遗图本对之,并无差错。法正言:“山北有条大路,正取雒城东门;取山南有条小路,却取雒城西门。两条路皆可进兵。”庞统谓玄德日:“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山南小路而进;主公令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而进:并到雒城取齐。”玄德日:“吾自幼熟于弓马,多行小路。军师可从大路去取东门,吾取西门。”庞统日:“大路必有军邀拦,主公引兵当之。统取小路。”玄德日:“军师不可。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庞统日:“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玄德日:“吾所疑者,孔明之书也。军师还守涪关,如何?”庞统大笑日:“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当日传下号令,军士五更造饭,平明上马。黄忠、魏延领军先行。玄德再与庞统约会,忽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玄德跳下马,自来笼住那马。玄德日:“军师何故乘此劣马?”庞统日:“此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日:“临阵眼生,误人性命。吾所骑白马,性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遂与庞统更换所骑之马。庞统谢日:“深感主公厚恩,虽万死亦不能报也。”遂各上马取路而进。玄德见庞统去了,心中甚觉不快,怏怏而行。
却说雒城中吴懿、刘碛听知折了泠苞,遂与众商议。张任日:“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某自引一军守之。诸公紧守雒城,勿得有失。”忽报汉兵分两路前来攻城。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后见庞统军来,张任军士遥指军中大将:“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张任大喜,传令教如此如此。
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日:“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先是东南有童谣云:
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当日张任射死庞统,汉军拥塞,进退不得,死者大半。前军飞报魏延。魏延忙勒兵欲回,奈山路逼窄,厮杀不得。又被张任截断归路,在高阜处用强弓硬弩射来。魏延心慌。有新降蜀兵日:“不如杀奔雒城下,取大路而进。”延从其言,当先开路,杀奔雒城来。尘埃起处,前面一军杀至,乃雒城守将吴兰、雷铜也;后面张任引兵追来,前后夹攻,把魏延围在垓心。魏延死战不能得脱。但见吴兰、雷铜后军自乱,二将急回马去救。魏延乘势赶去,当先一将,舞刀拍马,大叫:“文长,吾特来救汝!”视之,乃老将黄忠也。两下夹攻,杀败吴、雷二将,直冲至雒城之下。刘璝引兵杀出,却得玄德在后当住接应。黄忠、魏延翻身便回。玄德军马比及奔到寨中,张任军马又从小路里截出。刘璝、吴兰、雷铜当先赶来。玄德守不住二寨,且战且走,奔回涪关。蜀兵得胜,迤逦追赶。玄德人困马乏,哪里有心厮杀,且只顾奔走。将近涪关,张任一军追赶至紧。幸得左边刘封,右边关平,二将领三万生力军截出,杀退张任;还赶二十里,夺回战马极多。
P390-391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明代有名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历目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记录不多,较为可信的有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较为清新。”《稗史汇编》也有只言片语提及,说他“有志图王”,据传他还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张士诚做过幕僚。
三国的故事很早以前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大业拾遗录》记载,隋炀帝杨广观看水上杂戏时,其中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而《史通·采撰》中说,在唐朝初期就有些三国的故事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苏轼《东坡志林》道:“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三国的故事到宋时已广为知之,并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
国人为何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宋元至今,“三国”就没有离开过国人的情怀。反映我国汉末至魏晋历史风云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作者罗贯中的超人智慧在《三国演义》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罗贯中一鸣惊人,成为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否如实地反映了那段历史,而是其中故事的“平民化”,让这部皇皇巨著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可谓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都依据《三国演义》,反而对正史缺乏正确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三国的故事在宋元时期就被搬上舞台,当时演出的三国剧目达三十余种。元朝时出现了刊印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时,罗贯中结合民间的传说、戏曲剧本、话本,参照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三国志)》,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二十四卷,题“晋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继嘉靖本后,新刊本不断涌现,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只在其中作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增删文字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实、增删文字,重新加以修订,并作了逐回评论,整顿回目为对偶等,修改成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我们以毛批《三国演义》为底本,为方便阅读,去除毛氏父子的批注。
从罗贯中所写小说的思想倾向看,他推崇“忠”“义”,“反对分裂,歌颂统一”,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小说对分裂国家,使人民遭受苦难,民不聊生的军阀痛恶至极,对统一中国的人热烈歌颂,无论是刘备、曹操、孙权,还是司马炎,只要是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行动,作者都予以肯定。由于罗贯中受封建思想的制约,没能从根本上看到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所以,他在书中对黄巾起义持批评态度。
《三国演义》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成,是通俗的读物。全书篇幅宏大,而且用语习惯与今天相距较远。但书中宣扬的忠、孝、节、义,为后世人所称颂、学习。特别是义,对青少年的影响极为重大。我们提倡见义勇为,急公好义,却不赞成为个别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讲究“哥们儿义气”。阅读原著,应该注意《三国演义》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封建性的糟粕。主要目的是让青少年读者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阅读中华传统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这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也就是如此,通过阅读古典名著,培养青少年读者一生受用的品质,如书中体现的赵云的勇敢、诸葛亮的自信、刘备的仁厚、鲁肃的善良、姜维的执着等美好的品质。当然还有曹操既精明能干又阴险狡诈,关羽既义薄云天又我行我素,等等,我们就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本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做了精心的编排工作,添加了“价值阅读读什么”“名家导学”“精彩段落赏析”“延伸阅读”等板块,意在使青少年读者自主阅读名著,拓展知识层面,品味传统文化之美,践行美好价值观念。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闻钟主编的《三国演义(上下)》增设了导学321、无障碍解释、重点段落点评以及读后感部分,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的解读名著,汲取其中的精华,还能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受益终生的优秀品质。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有成就的历史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写三国时代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不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要求安定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如义薄云天的关羽、胆量非凡的赵云、刚真勇猛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4,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才化,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脍灸人口,三英战吕布、连环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其场面历历在目。
本书为闻钟主编的《三国演义(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