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而活?当我们再次犹疑之时
“人为什么活着呢?”
这是年轻人们经常问到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只会出现在年轻时代。在四十岁、五十岁,或是更年期的人们同样会自问:“什么是生活?到底什么是人生?”然而这个问题却很难得到答案。这是因为生活比“为什么”这种疑问先一步存在,也就是说事物比思想更早存在。因此,在已经存在的生活的过程中提出“为什么生活”这种疑问,自然也就很难找到答案。
并非我们选择了世界,而是世界选择了我们。我们的出生地早已注定,并非是我们想出生在哪个国家便会生在哪个国家。因此,“我为什么是某某国人”之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答案。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还会听到类似的疑问:“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又为何活着?”
如若持续自问“为什么活着”这种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受害意识等负面情绪当中。因此,这种思维需要及时做出转变。
“蚱蜢在活着,松鼠在活着,兔子也在活着。我在活着,其他人也在活着。既然同样是在活着,那么怎样才会活得更好呢?愉快地活着,还是痛苦地沽看?”
“当然是愉快地活着更好。那么,怎样才能愉快地活着呢?”
这是一种认可生活现状的健康思维方式。小草是那样地活着,兔子是那样地活着,人类也是那样地活着。生命会在某个时刻自然死去,生和死并非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同样,生活也是即时而来,即时而去。因此,在既定的生活之中我们唯一能有所选择的是:“痛苦地生活,还是快乐地生活?”
而且在“为什么要活着”的疑问中还隐藏着一种“我本特殊”的思维。
“我本特殊,因此必须特殊地活着。因为不能如愿,所以才会陷入痛苦。”
这种我本特殊的思维动机会在无形中为人生添上一把重担。
我们与路边的野草、山中的松鼠又有什么不同呢?我本特殊的心态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无论你多么英俊潇洒,断食100天也会死亡,停止呼吸10分钟同样会失去生命。
因此,放下这种我本特殊的执著显得尤为重要。放下了执著的负担,生活自然会轻松许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能泰然处之。
我就是命运的主人。因此,我肩负着让自己幸福的责任,也主导着让自己幸福的权利。然而,生活中总会有些意外,使得本该幸福的人生纷乱如麻。每逢脑海中冒出“为什么活着”的念头时,请将之转换为“怎样做才能让今天幸福”的自问。这是一种为生活充电的方式,也是一种让我们重拾人生主导地位的手段。相信撑过今天,便会有不同的明天
我们儿时总会认为“长大后便会幸福”,中学时代会认为“大学时代便会幸福”。诸如“毕业之后”、“结婚之后”,我们总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期待明天。但经历过一次次失望的今天,我们便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疲惫。如此艰辛地一路走来,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都会陷入“我活得好吗”之类的疑问之中。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美好的人生呢?”
P2-5
智光是当今韩国很受尊敬的人生导师。他是向充满矛盾与纷争之地散播安宁的和平运动家,是支援第三世界的活动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对世界充满责任意识的思想家,是清醒的修行者。
智光大师在这个思想空洞、人性缺失的社会中,通过现场答疑解惑的形式,劝人们不要随波逐流。他认为,个人的生活和修行时不可分割的,并一直致力于弃婴·疾病·扫盲、人权·和平·统一、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
并获得:
2000.08.09万海布道奖;
2002.08.31拉蒙·麦格塞塞奖(该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和平奖”)。
幸福之事,从我开始
回顾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人生需被重新审视。我们的内心常对他人抱有成见,深陷其中便会感到痛苦。但若我们认为身边之人都是好人,那么他们便是好人。因为世上本无坏人,只是我们给了他们固定的印象罢了。就如同想要做个好梦,那么就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梦中一样。因此,只要我们怀着善良之心,自己就会感到快乐,人生也会变得幸福。
若是我们心中已然铭刻了憎恨的印象,那就需要将之抹去,为之忏悔,并为能重新铭刻美好的印象而发下誓愿。如此一来,我们的身边便充满了好人。然而,这样的方式并非能够时刻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放下憎恨,清除无意中在心中留下的伤痕。长此以往,在某个时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依然改变,幸福不期而至。只要让自己的内心遵从真理,那么命运也会焕然一新。
若是我们因对方而感到痛苦,那么便放下对对方的执著吧,只有如此才能收获喜乐。但若是想要改变对方,那么这份喜乐就会稍纵即逝。若是本来就不期望对方能做出改变,而对方反而却做出了改变,那么我们会变得更加贪心。然而,在自己做出了更多努力,对方却没有做出更多的改变时,心中就不免会生出怒气。因此,对方若是做出改变,那固然值得喜悦,但切莫为这种喜悦左右自身。对方不肯改变是对方的问题,若能通过修行,达到了对方改变与否都无法影响自己的境界,那便是得到了大自在。
改变对方只不过是心灵修行中诱人的副产物。如果认为改变对方难如登天,而对方一旦做出改变,自己却因此而喜,那么将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但这并非说要放弃说服对方做出改变,而是要让自己不受到对方是否改变的影响。因为对方改变与否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对方不肯做出改变也不会受其影响,即便做出改变也不会有太多喜悦。只有如此,自身的幸福才会得到持续。若是对方做出了改变,那固然是件好事,但却不能认为这是自己的一份功德。
对方做出了改变应该去感恩,而不是应该高兴。若是将自己的快乐与对方的改变同步,那么自己的幸福就会被对方的态度左右,不经意问可能就会重归/痛苦。
如果在生活中集中精力修行,那么哪怕遭遇山崩地裂、妻离子散等巨大的悲伤,都不会让自己的内心遭遇剧烈的激荡。出了事故那便去处理,身患疾病那便去治疗,寿终正寝那便轻棺而眠。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算是真正达到了内心如一之境。
但若是将自己的喜乐寄托在外界的改变之上,那么思绪将无穷变化,痛苦也将永无止境。
无论遇到何事都不会被外物所拘,依然固守本心,这便是得到了自在的真谛。此时此刻,身边之人如何去生活,那只是他们的人生。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幸福之事首先要从我做起。
若能如此坚持,可能某天我们就会发现,眼中的世界已经焕然一新。故此,佛陀曾如此说过:
世间最可怕的敌人不在战场,
而是在于我们内心的烦恼。
修行就是在与自我作战,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
才算是真正的英雄。
我爱他人,我便幸福。我助他人,我便成长。这种魅力比锦衣玉裳还要鲜艳,比身居高位还要威严。只有如此,在年长之际,我们才能迎来坦荡和平和。
真理之路就是让自己变得自由和幸福。真理对我们有益,对他人有益,对现在有益,对未来同样有益。只对一方有益的道路将无法持续前进。损人利己固然会承受果报,长时间损己利人也会让人疲惫不支。只有踏上对人人皆有益的道路,才能迎来持久的幸福。同样的道理,对现在有益、对未来无益之途,会让我们在日后留下悔恨;对未来有益、对现在无益之途,会让我们倍感艰辛,同样会陷入痛苦。最后,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找到那条通往真理的道路,能让自己的幸福久远绵长。
人生之贵还看今朝
年轻时,我们总感觉到度日如年。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却又会慨叹岁月如梭。那么同样的自己为何会有如此迥异的感觉呢?儿时,我们总是想要快些长大,这是对年龄优越感的期待。也正是由于这种对明日的憧憬,时间才犹如停滞了一般。
然而,待到中年之时,我们总是渴望自己能够年轻稍许。这又是何故?因为幼时的时间流逝代表着成长,而此后的时光则意味着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脸上会渐渐爬满皱纹,头发如荒草般在头皮上稀疏残喘,日渐虚弱的体力也非比往日。尽管内心依然紧握着青春的尾巴,但力不从心之感却开始如影随形。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容易生出“恍恍惚惚,已是半世荒芜”之感。对未来心生畏惧的同时,也开始回首往昔的岁月。当他们一旦听及年龄问题,思绪就会打开尘封已久的回忆。
我们总是慨叹“曾经的美好”,但曾经的我们是真的幸福吗?
年少时节真的全部充盈着幸福吗?我们不妨去问一问当下的中学生幸福与否,回答必定异口同声——辛苦。那么大学生们是否幸福呢?他们的回答同样是如出一辙。因此,虽然我们总是认为回忆中的往日安逸美好,但事实却否决了记忆。
后悔是一种在不满当前生活状态的前提下才会生出的情绪。曾经有一项社会调查面对社会发问:“人生中最后悔什么?”其中名列第一的回答就是“没有努力学习”。大多数人认为“如果当初努力学习”,现在的自己就会拥有更好的生活。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时常带着后悔回忆过去。在悔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同时,却在无形中贬低了现今的自我价值。正因为往日之失难以弥补,面对现实时才会不可避免地萌生出痛苦和不满的情绪。
那么,不再后悔,幸福一生,其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充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年轻时,只需要努力学习,获取知识;中年时,则需要承担责任,忙碌生计。俗语有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一去不复返。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到辛苦,正是因为尚未理解这些话语的真谛。
二十几岁情窦初开时,我们总会经历一段爱十艮激荡的岁月。这是青春所赋予的特权,纵使遭遇失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反而会因此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却总会期望“时光快些奔走,痛苦之事快些远离”。
尽管过去的时光夹杂着诸多难忘的痛苦,但我们回首过去却依旧会思念“曾经的美好”。如今四五十岁的人感觉自己上了年纪,但再过二三十年,却又会向往现在的时光;如今六七十岁的人感觉自己曰益苍老,但再过十年,他们则会期望自己能想现在这样年轻十岁。由此可见,衰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学校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的情景,如果问起原因,高年级的同学可能会如此回答:“我们比他们大,所以他们要听我们的。”
不管是孩子们渴望长大的愿望,还是少年对成熟的渴求,还是老年对青春的回味,归根究底,都是因为人们忽略了眼下的幸福。
因此,只要年轻人看到自己的活力和梦想,老年人看到自己的阅历和博闻,充分肯定现在的自己,那么生活又怎么会不美好呢?换而言之,只要抛开过去的回忆,放下对未来的畏惧,充实现在的自我,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人生之贵就在今朝。如此,我们便不再畏惧将临的苍老,就算在人生弥留之际也会露出微笑。
然而,世间并没有尽善尽美之事,人们依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生悔恨和不满,因现今世界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而感到不公。细究其因,这都是由夹杂在我们人生中的诸多贪欲使然。
如若想要把握自身的重心,切实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就需要从现在开始重整人生序列,将对金钱、出身、名誉、健康等追求抛之脑后。正是被这些欲求蒙蔽了双眼,我们才会看不清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当我们放下这些欲望的瞬间,顿时就会感到耳聪目明,通向幸福美好的人生之路也会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人固有一死,没有人知道死亡会降临在哪个瞬间。所以请从现在开始审视自我,拼尽全力做到最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人生在世,无所谓成功与否,只要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满足,那么便不枉此生。如果今天感到了满足,那么幸福的人生还会远吗?
智光
幸福,不用特意准备,现在就能获得幸福。这是一本帮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满足和幸福的指南书。
智光著的《人生课(活在当下便是最好的)(精)》阐述了历经时光变迁也不会褪色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在繁华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作者在为我们解答烦恼困惑的同时,告诉我们只有放下过度的欲望和执著才能找到幸福的人生。当我们怀念过去又对未来迷茫时,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的镇定剂和指南针。
不要把幸福推向明天。
愿我们不再错过那辆幸福的班车。
智光著的《人生课(活在当下便是最好的)(精)》中直面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和苦恼,并传递智光大师的人生智慧。
本书中的内容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在展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深感震撼和共鸣,继而得到洗涤。书中也给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提示了很有效的解决方案。智光大师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帮助我们找寻正确的答案。并且通过大师的指引,我们还会发现此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远远不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任何影响。书中每一页的故事都和我们如此相似,不知不觉中,我们还会发现,问题的来源不是外界的原因,而是从我们的内心产生的。
书中那些历经时光变迁也不会褪色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在繁华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作者在为我们解答烦恼困惑的同时,告诉我们只有放下过度的欲望和执著才能找到幸福的人生。当我们怀念过去又对未来迷茫时,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的镇定剂和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