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城
在弗朗什·孔泰,维里埃尔算是结构最精致、风景最优美的城镇之一了。当地的小山斜坡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一些有着红瓦尖顶的白色房子,一棵棵茂盛的栗树将山坡的蜿蜒曲折、凹凸走势勾勒得淋漓尽致。在距古城墙只有几百步的地方,有一条叫杜河的小溪缓缓流过,当初西班牙人修建的堡垒,现在已经残破不堪。维里埃尔的北边屹立着一座高山,那是朱拉山脉的分支。每年一到10月,威拉山峰的山顶就盖满了白雪。有一条小溪从这座山上流淌下来,穿过小城直奔杜河,给很多锯木厂提供了水力。锯木厂的工作并不复杂,却让很多来自乡下的居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然而,真正让这个小城富裕起来的原因,与木锯业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因为当地出产米鲁兹花布。自从拿破仑倒台后,几乎维里埃尔的所有人都变得富裕,所有房子都被重新整修过了。
刚进这个小城,您就会马上被一阵啪啦砰隆的声音弄得头昏脑涨,这是由一架看起来非常恐怖的机器发出来的声音。在那条急流的带动下。20个装在大转轮上的铁锤不断升起、落下,喧嚣声把路面震得直打战。就是这些铁锤,每天都能打出几千枚铁钉。每当铁锤升起来时,那些娇嫩的年轻姑娘就会把碎铁送到铁锤下面,然后由铁锤将它们敲成钉子。这样的劳动看起来很艰苦,让那些第一次从瑞士翻过山岭来到法国的客人看了,难免会发出一声惊叹声。如果这些客人走进维里埃尔,向当地人打听这个制钉厂的主人是谁,直到他们问得大街上的人耳朵都快聋了时,当地人才会无可奈何、不紧不慢地说:“啊,那是市长先生的!”
维里埃尔有一条连接着杜河和山顶的大街,如果过路人在这条大街上多待一会儿,十有八九会看到一位神气十足、似乎忙到不可开交的大人物。只要看到他,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脱帽致意。这位大人物头发灰白,穿着一身灰色的衣服,以前获得过几枚骑士勋章,宽脑门,鹰嘴鼻子,相貌大体来说还算端正。刚见到他时,您也许会认为他很有小官的派头,都已经是50岁左右的人了,还非常讨人喜欢。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那些从巴黎来的游客就会开始讨厌他,因为他那种得意扬扬、趾高气扬的神情会让人非常反感,加上他还有一点不知所以的狭隘偏执、墨守成规,就更让人受不了了。最后,人们会发现,他仅有的才干就是:讨债的时候一分钱不能少,而他自己还债的时间却一拖再拖。
这就是维里埃尔的市长德-雷纳尔先生,他迈着规规矩矩的步子从街道走过,朝着市政厅走去,很快就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如果您再往前走百八十步,就会看到一幢很气派的房子;透过围着房子的铁栅栏,还能看到一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往上看,勃艮第的山峰就像一条衣袋似的在天边伸展着,仿佛是上天顺从人们的心愿而布下的美景,为的就是人们感到赏心悦目。过路人起初被钞票的铜臭味熏得喘不上气,但只要看到这样的美景,就会将那被铜臭味污染了的环境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游客向当地人询问,他们就会知道这幢房子也是德·雷纳尔先生的。市长就是用在制钉厂赚的钱建成了这幢房子,它刚完工不久。听说他的祖先是西班牙的一个极为古老的家族,早在路易十四没有征服这里之前,他们就已经在这里安家立业了。
P2-3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原名Marie-HenriBeyle),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Stendhal是他的笔名,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很重要和很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也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小说,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代表著作《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书的作者是司汤达。1783年,司汤达出生在法国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母亲早逝,父亲思想保守,司汤达经常受到来自家庭的约束和压抑。司汤达到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到他60岁逝世时,一共写出了数部长篇小说、数十篇短篇小说以及字数多达数百万的散文、文论、随笔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红与黑》。
《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叫于连的年轻人的故事。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聪明能干,一心想出人头地。他因为精通拉丁文,被市长德·雷纳尔先生请到家里做家庭教师。不久,于连就与市长的妻子德·雷纳尔夫人情投意合,开始私下里交往。然而不久两人的恋情就被别人知道了,于连只得离开市长家,去神学院学习。后来于连去巴黎做了德·拉穆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很快就受到了赏识和重用。在这里,于连又和侯爵的女儿马蒂尔德相爱了。侯爵知道后非常生气,但还是接受了于连。然而就在于连即将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时,他却收到了一封德·雷纳尔夫人在教会的逼迫下写的告密信。这让于连非常气愤,于是他开枪将德·雷纳尔夫人打伤。入狱后的于连本来有机会活命,却因为不肯向黑暗的宗教低头,最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断头台。
这部小说之所以让读者感到如此震撼,主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在当时的法国,一个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勤奋刻苦的小业主的儿子拼尽全力,却无法获得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职位,而一个出身贵族的平庸子弟,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神学院担任要职。从表面上看,于连与当时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甚至与之背道而驰。然而只需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所蔑视、践踏的道德规范是非常虚伪的。在那个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社会,于连是诚实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遭到了那些假公济私之人的排挤,最终惨遭厄运。
这部小说猛烈抨击了法国当时所谓贵族的腐败、教会的黑暗以及资产阶级的龌龊。因此,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揭露社会虚伪的“政治小说”。
司汤达著的《红与黑(全译本名家名译)(精)》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波澜的阶级大搏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
司汤达著的《红与黑(全译本名家名译)(精)》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在当时的法国,一个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勤奋刻苦的小业主的儿子拼尽全力,却无法获得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职位,而一个出身贵族的平庸子弟,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神学院担任要职。从表面上看,于连与当时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甚至与之背道而驰。然而只需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所蔑视、践踏的道德规范是非常虚伪的。在那个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社会,于连是诚实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遭到了那些假公济私之人的排挤,最终惨遭厄运。
这部小说猛烈抨击了法国当时所谓贵族的腐败、教会的黑暗以及资产阶级的龌龊。因此,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揭露社会虚伪的“政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