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赞比亚一度被誉为“非洲的未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铜矿的出口使赞比亚的经济更加繁荣,铜带省因而成为“崛起的非洲”的完美象征。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赞比亚的城市经济迅速恶化,许多矿工食不果腹,艰难度日。詹姆斯·弗格森著的《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探索了经济衰退期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应对。作者詹姆斯·弗格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铜带省矿工的动态生活画卷,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西方语境下的“现代性”已经成为一个神话、幻灭,甚至谎言。这个元叙事被众多人类学家质疑,铜带省矿工的生活也因之越来越后现代化。赞比亚所经历的危机不是单纯的经济危机,还是意义上的危机,反映了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詹姆斯·弗格森,美国人类学家,生于1959年。1985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1999~2003年任加州大学人类学系主任。2003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人类学系主任。2010年受聘为南非开普敦大学荣誉教授。弗格森教授的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发展研究和移民,主要关注南部非洲,涉及广泛的理论和民族志研究主题,以对靠前发展项目的人类学和政治学分析著称,具有深刻的发展批判立场。其早期著作《反政治机器:莱索托的“发展”、去政治化和官僚权力》(1990)享誉学界。其代表作还有《优选化的阴影》(2006)、《文化、权力和地方》(1997)、《人类学的地点》(1997)等。他近期新的研究成果《授人以鱼:分配的新政治学》,2015年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芳,1966年生于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讲师。1984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专业硕士学位。自1998年起,长期从事社会学英语和发展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并承担全校选修课程“性别与发展”的教学工作。2011年出版《发展学专业英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妍蕾,1980年生于山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副教授。200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其间赴澳门大学交流一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别获中国农业大学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其间赴英国雷丁大学进修一年。曾任中国农业大学靠前发展研究中心(RCID)和中国靠前发展研究网络(CIDRN)秘书。主要研究领域为:靠前发展研究、乡村治理及性别与发展等。 王海民,1966年生于山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副教授。1989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泰国清迈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3年在农业部教育司外联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与环境效率研究、人口与发展研究、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对外援助研究。 目录 致谢 第一章理论上的铜带省——从“崛起的非洲”到衰落的民族志 第二章永久性的期待——流动工人、现代主义叙事及“全方位”城乡居住策略 第三章乡村纽带,城市风格——文化二元性的理论阐释 第四章“回归故土”?——“返乡”流动的微观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家庭生活的期待——男人、女人和“现代家庭” 第六章亚洲的缩影——意指(signification)、喧嚣与都市主义风格 第七章全球性的失联——驱逐与现代主义的余波 后记 附录:矿工来信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