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匹牧区小马
一匹小黑马出生了。它的身上流淌着荒野的血统,是匹十足的野马。它尝试着用它那摇摆不定的腿在这棕色的草皮上站稳。这一天,大自然母亲的心情似乎很愉快。枯萎的草皮里,小草嫩绿的芽儿努力地钻出来,想要得到太阳的温暖。没有哪一天、哪个时代、哪个地方春天的早晨可以跟斯摩奇出生那天草原上的景象相媲美。
那时候,“斯摩奇”还不是这匹小马的名字。它的毛发很黑,直到它四岁刚刚被驯服成坐骑的时候,它才拥有这个名字。透过马厩的窗户,它看到了外面的阳光。可是,没有人过来照料它或者扶着它让它学走路。斯摩奇仅仅是一匹牧区小马。它出生后的第一个早晨所看到的,只有它警惕心很强的妈妈。
斯摩奇出生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春天温暖的太阳正在发挥它的作用,不停地将温暖浇注到斯摩奇黑色的毛发上和身体里。很快,它的头就颤巍巍地抬起来,它开始去闻伸展在它面前的两条长长的前腿。它的妈妈紧紧地靠在它旁边。斯摩奇第一次移动的时候,它的妈妈就用鼻子顺着它的脖子闻来闻去,并轻声地嘶鸣着。
听到妈妈的嘶鸣声,斯摩奇把头抬高了两英寸,小声地回应了妈妈一下。当然,你只有靠得很近才能听到。要是你注意到了它的鼻孔的颤动,就知道它在做什么了。
那就是斯摩奇刚出生时的样子。很快,一听到妈妈发出的声音,它的耳朵就开始前后移动。它试着寻找妈妈的位置。过了一会儿,有个东西走到离它的鼻子只有一英尺的地方,由于它的视线还有点儿模糊,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它才意识到。直到那个东西再次移动并向它靠近,它才对那东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当那个东西正好靠近斯摩奇的鼻子的时候,它闻了一下,把这种味道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告诉自己一切都没什么大碍。原来,那是它妈妈的一条腿。它竖起耳朵,开始尝试再次嘶叫。这次它用了很大的力气,比上一次的声音大多了。
当然,学会了嘶叫之后,它又想学另外一样本领。它想爬起来,但是它的腿脚还不够灵便。当它的肚皮完全离开地面以后,它停了一会儿,铆足了劲儿想要站起来。不过,因为它的一只前腿颤抖着,膝盖弯弯曲曲的,它最终还是没能站起来。
它瘫坐在地上,努力地呼吸着。妈妈叫了一声,想鼓励它。不一会儿,它又抬起了头。像之前一样,它想跨出腿脚站起来。但是这次,它要先好好地熟悉一下地面。它做了一番研究,闻了闻自己腿上和地上的泥土,似乎在盘算怎样才能完全站起来。它的妈妈一直在它周围转来转去,用马的语言和它说话,并用鼻子猛推了它一下,然后走到一边看着它。
我觉得,春天的空气对所有年轻的生命都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为了不让斯摩奇长时间地躺在地上,做了很多事情。斯摩奇的视线越来越清晰了,力气也越来越大了。不远处有一些小牛,但对斯摩奇来说,它们离它还是有点远,因此它看不到。这些额头上长有白毛的小家伙儿们到处玩耍、打架,斜视着它们的妈妈,露出了很多眼白。它们一会儿跑开,一会儿又跑回来,跑的时候尾巴翘得很高,速度之快足以让灰狗自愧弗如。
也有一些小马驹到处跳跃,把草皮都蹬破了。但是,对于这些正和分散在牧区里的大群牛马一起驰骋的小牛和小马来说,它们和斯摩奇一样,也曾经有过一段很无助的时光。(P001-005)
威尔·詹姆斯,美国西部作家、艺术家,出生于加拿大,15岁时独自去美国闯荡。初到美国,他做过很多工作,并在美国服过兵役,还曾以卖画为生。1922年开始,詹姆斯陆续出版了几本书,然后用酬劳在内华达州买了一个小牧场。在这里,詹姆斯写出了其的《野马斯摩奇》,获得了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被多次改变成电影。詹姆斯共创作了24部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画了插画。詹姆斯的晚年是在他的牧场里度过的,直至1942年去世。
动物小说的灵魂
沈石溪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生物学派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行为学。传统生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在学术观念、观察角度、研究手段和考察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传统生物学注重被研究者的共性,热衷于调查物种的起源和种群分布的情况,给形形色色的动物分门别类,根据动物的生理构造和特化器官,确定该归于什么纲什么目什么类什么科什么属,分析动物的食谱,解释某种动物与某种环境的依存关系,观察动物的发情时间与交配方式,了解动物的繁殖机制,等等。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的社会结构、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的表现投注更多的研究热情,透过动物特殊的行为方式,从生存利益这个角度来寻找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同时,其严肃理性的目光也注视人类行为,在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间勾画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脉络,给人类以外的另类生命带去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喜欢读动物行为学方面的书,每当浮生偷得半日闲,躺在摇椅上,捧一杯清茶,翻开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动物行为学创始人康拉德·劳伦兹的《攻击与人性》,或者浏览美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先锋斗士E.0.威尔逊的名著《昆虫社会》,或者阅读西方最负盛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罗伯特·杰伊·罗素的力作《权力、性和爱的进化——狐猴的遗产》,深深被大师们严谨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犀利的目光、翔实的资料、风趣的语言和无可辩驳的论点所折服,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精神引发巨大共鸣。我相信,动物行为学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能找出人类行为发生偏差的终极原因,是医治人类社会种种弊端的灵丹妙药,为人类把握正确的进化方向提供了牢靠的方位坐标。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爱,有点言过其实了。可动物行为学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动物生活提供的许多例证,确实对人类社会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例如,解释大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大量开荒种地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二是大熊猫食谱单一,只吃箭竹,属于适应性较差的特化动物。但动物行为学家却另辟蹊径,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认为,大熊猫濒临灭绝除了环境和食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动物都有窝巢,尤其是母动物产崽期间都要寻找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当作自己的窝,而大熊猫是典型的流浪者,头脑中没有“家”的概念,追随食物四处游荡,吃到哪里睡到哪里,产崽育幼期的母熊猫也同样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刚刚出生的幼崽来说显然是有害无益的,风餐露宿,再加上食肉兽侵害,幼崽存活的概率很小;第二,丛林里凡生存能力不是特别强而幼崽又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精心养育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如狼、豺、狐、獾、鼠和鸟类等,大多实行双亲抚养制,雄性和雌性厮守在一起共同养育后代,而大熊猫生性孤独,雌雄间感情淡漠,只有性没有情,发情期雌雄凑合在一块做一回露水夫妻,完事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识谁,清一色的单亲家庭,母熊猫单独挑起抚养幼崽的重担,母熊猫通常一胎产双仔,但过的是没有窝巢的流浪日子,不可能一条胳膊抱一只幼崽走路,又没有配偶替它分担困难,只有在两只幼崽中挑选一只抱走,另一只幼崽就遗弃荒野了。单身母亲的日子过得好艰难,遭遇危险找不到帮手,头疼脑热得不到照应,稍有不慎唯一的幼崽便会夭折,繁殖后代、延续生命的链条就此断裂。
比照我们人类社会,许多人不珍惜温馨的家,把家看作累赘,把家看作牢狱,弃家不顾,离家出走,天涯飘零,去过所谓的潇洒生活,面对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事实,难道还不该及时醒悟吗?再看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独木难支的困窘,是不是也该从大熊猫生存路上艰难的步履里吸取某种教训呢?
在动物面前,人类常常犯自高自大的错误。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总认为自己是高等生灵,其他动物都是低等生灵,自己是天地间主宰,其他动物是任人摆布的畜生。不错,人类是地球上进化最快的一种动物,会直立行走,会使用语言文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现代文明。然而,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地球上存在生命已有数亿年历史,人类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人类这种动物在进化成人类以前曾经过漫长的动物阶段,动物的本性在人类身上根深蒂固,人类不可能在几千年短暂的进化过程中就把数亿年养成的动物性荡涤干净。科学家证实,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两大要素。人的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社会大文化,传统势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政治说教、宗教戒条、法律法规、民情民风、乡规民约不断修正和规范你的所作所为,迫使你去做这件事而不去做那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文化动因。人的另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生物本能,贪婪好色、权欲熏心、天性好斗、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好逸恶劳、贪图口福,嫉妒心强,又时时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你去做那件事而不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动因。假如某人既带有合理的生物本能,又符合社会大文化的要求,就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好人;假如某人完全抑制生物本能去迎合社会大文化的苛刻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一个虚伪矫情的假人;假如某人放纵生物本能,弃社会大文化而不顾,就是一个凶残狠毒的坏人。
有一句话说,人类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动物行为学剖析发生在动物身上有利于生存的合理的善的行为准则,让人类学习借鉴,变得更像天使;揭示发生在动物身上不利于生存的荒谬的恶的行为准则,让人类铭记教训,更自觉地远离魔鬼。
曾有某药物研究所做过这么一个令人发指——不——是令动物发指的实验:为了证实某种戒毒药物是否有效,人们给一只红面猴注射毒品。(实验本身就证明了人类对待动物是何等霸道、残忍和阴险,人类自己心灵扭曲得还不够,自己被海洛因毒害得还不够,还要把罪恶强加在无辜的动物身上。)两三次后,可怜的红面猴就成了吸毒者,一见到穿白大褂的管理员,立刻就会从铁笼子里伸出手臂,哀哀啸叫,恳求人们替它往静脉血管打针。倘若不满足它的要求,它就会用自己的脑袋撞铁笼子,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假如还不能达到目的,就咬自己的爪子和身体,把自己咬得满身血污。一旦人们掏出注射器,它就会跪伏在地下,猴嘴从铁杆间伸出来,谄媚地亲吻管理员的裤腿和鞋。过去它在动物园生活时曾被热水瓶烫过一下,因为条件反射作用,平时最害怕看见热水瓶了,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热水瓶走过来便会吓得躲起来。有一次它毒瘾发作,手臂从笼子里伸出来,工作人员提着热水瓶来吓唬它,它竟然无动于衷,将开水淋在它的手臂上它也不肯把手臂缩回去。这是只雄红面猴,被买来做实验品前,曾与一只雌红面猴相好。据动物园饲养员介绍,这对红面猴青梅竹马,卿卿我我,感情很甜蜜。管理员把那只雌红面猴牵了来,把它们关进同一只铁笼子,希望能由此减弱雄红面猴对毒品的过分依赖。它们分开时间也不过二十来天,天涯苦相思,意外又重逢,俗话说小别胜于新婚,那雌红面猴一见到雄红面猴,激动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刻和雄红面猴紧紧相拥在一起,但雄红面猴却面无表情,冷冷地瞥了对方一眼,就像看到一只陌生猴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雄红面猴毒瘾上来了,哈欠连天,鼻涕口水滴滴答答,抓住铁栏杆使劲摇晃,发出呦呦哀叫声。管理员从甬道走过来了,雄红面猴迫不及待地将手臂从铁笼子伸出去。雌红面猴出于好奇,也趴在笼壁上看热闹。雄红面猴大概以为雌红面猴要同自己争抢毒品,勃然大怒,揪住雌红面猴就穷凶极恶地厮打,比打冤家出手还狠,啃下一口口猴毛。抓出一道道血痕。要不是管理员闻讯赶来打开铁门救出遍体鳞伤的雌红面猴,后果不堪设想。雄红面猴被人类强行注射毒品后的行为表现,与人类社会瘾君子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区别,同样丧失理智,丧失人格,丧失自尊,感情冷漠,道德沦丧,成为一具还在呼吸的行尸走肉。实验的结局颇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戒毒药物不起什么作用。由于过量注射海洛因,雄红面猴奄奄一息了,整整两天不吃不喝,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眼皮耷拉,连叫都叫不出声了,只有那条布满针眼的手臂还顽强地伸出铁笼子,手掌朝上瑟瑟发抖,做乞讨状。药物研究所决定最后给它注射一针大剂量毒品,减少它临终前的痛苦,让它在虚幻的快感中结束生命,也算是人类的一种仁慈。同时也决定,将那只雌红面猴牵来继续做相同实验。拿着注射器的管理员和那只雌红面猴几乎同时来到铁笼子旁。雄红面猴混浊的眼光落在雌红面猴身上,就像快要燃尽的炭火被风一吹又短暂地烧旺,那双垂死的眼睛骤然发出一道骇人的光芒。就在管理员针头快要刺进静脉血管的一瞬间,雄红面猴奇迹般地“复活”了,伸出铁笼子的前爪突然抓住管理员的手腕,把管理员拖进铁笼子里去,张开猴嘴一口咬住管理员的手掌。管理员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那只灌满毒品的注射器掉在地上,跌得粉碎。人们赶紧来帮管理员,七手八脚强行将猴嘴撬开,雄红面猴早已气绝身亡,只有那双猴眼还睁得溜圆,一副满肚怨恨死不瞑目的可怕模样。雄红面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幡然猛醒,天良发现,为了抗议人类的暴行,也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雌红面猴步自己的后尘,做出了一只垂死猴子所能做出的反抗行为。较之人类社会那些执迷不悟心甘情愿在毒品泥潭里越陷越深的瘾君子和那些为了自己发财致富不惜将千家万户推入火坑的毒贩子来,雄红面猴似乎更配“人”这个高贵的称呼。
人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某些领域,人与动物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仅仅隔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稍有不慎,人就有可能变得像动物,甚至变得比动物还不如。
只要用心去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在情感世界,在生死抉择关头,许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勇敢常常令人类汗颜,让我们自愧弗如。
这就是动物小说的灵魂,这就是动物小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为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民族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是为序。
由美国威尔·詹姆斯所著、沈石溪主编、张丽芳翻译的这本《野马斯摩奇/国际动物小说品藏书系》讲述了一匹名为斯摩奇的野马从出生到年迈的传奇一生。斯摩奇本是一匹野马,出生在荒原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被一位名叫克林特的牛仔所捕获,成为了一匹出色的牧牛马。斯摩奇生性聪颖,很快就在当地名噪一时,这也引来了众人对它的觊觎。终于有一天,它被人偷走了。随着主人的几经更换,斯摩奇也经历了种种境遇……
沈石溪被称为中国的动物小说大王。该系列由他担任主编,选取全球动物小说经典之作,各别篇目为首次引进中国。动物世界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命世界,动物的生命原色和生命习性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与渲染。热爱生命、赞美生命的颂歌,如一泓清泉汩汩流淌在整个动物王国的绿色原野上。由美国威尔·詹姆斯所著、沈石溪主编、张丽芳翻译的这本《野马斯摩奇/国际动物小说品藏书系》的故事中的动物在作者笔下都栩栩如生,通过精彩的故事展现出动物世界丰富、真挚的情感世界,有着较高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