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詹姆斯心理小说(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瞿世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瞿世镜编著的《詹姆斯心理小说》为读者选辑了詹姆斯的3个中篇小说《黛茜·米勒》、《学生》、《四次会见》。詹姆斯的小说开心理小说之先河,但仍保留着相当分量的传统因素,如果读者认真研读这些作品,对于理解和接受詹姆斯之后的现代心理小说,定会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初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今年适逢上海文艺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我们重新整理出版这套丛书,奉献给新一代的读者。

“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所选均为世界经典作家,入选作品突出作家某一方面的艺术特色;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适当也选收一点中篇小说。

《詹姆斯心理小说》是其中一册,收录了詹姆斯的3个中篇小说《黛茜·米勒》、《学生》、《四次会见》。

《詹姆斯心理小说》由瞿世镜编著。

目录

选本序

学生

四次会见

黛茜·密勒

试读章节

学 生

这位可怜的年轻人犹豫不决,拖延时间:要对一个光谈感情,而且仿佛光谈贵族的人,提出待遇问题,谈到钱,这需要他作出如此艰巨的努力。然而他不愿就此告辞,认为聘任已经敲定,而不按惯例朝那个方向看一眼,可是他从那位身材肥硕、和气可亲的太太的态度中找不到这样一个机会;她坐在那里,把一副脏山羊皮手套从一只戴了珠宝的胖手里拉来拉去,一面压又一面滑动,翻来覆去地讲这讲那,就是不提他所渴望听到的那一桩。他渴望听到他束惰的数目;但正当他战战兢兢准备启齿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回来了——摩林太太刚才从屋子里打发出去取她的扇子的那个小男孩。他并没拿着扇子回来,只随随便便说了一句他找不到就算了。他这样出言讥讽的时候,却目不转睛地死盯着这位希望得到管教他的荣幸的候选人。这位先生不无惊悸地暗自思忖:他不得不教给他的小学生的第一件事将是在他对他母亲说话的时候要显出是在跟她讲话的样子——尤其不该对她作出这样一个不得体的回答。

当摩林太太想出这个借口来支使开他们的小同伴的时候,彭伯顿以为这正是为了来处理他的报酬这个微妙的问题。但是这却仅仅是为了说一些关于她儿子的话,而这些话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不听为好的。她夸得他天花乱坠,除去她放低声音叹气的时候,随手轻轻敲着她的左胁说:“可是一切都被这盖上了阴影,你明白吧;一切都受一个弱点所支配!”彭伯顿猜想这个弱点是在心脏区。他本来就知道这可怜的孩子不结实:这正是他们通过一位英国太太、一位牛津的熟人,请他来商谈的原因,她当时正在尼斯①,恰巧知道他需要找工作,而这个和蔼的美国人家需要找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来担任家庭教师。

彭伯顿一进门,他未来的学生就走进了屋子,仿佛要亲自来看一下;年轻人对他的印象并非这位来访者所料想的那种温良谦恭的态度。不知为什么,摩根·摩林虽有病容却并不“文弱”,而且长得一副聪明相——诚然彭伯顿会喜他笨的——更增添了他可能完全不讨人喜欢的想法,如同由于他的大嘴和大耳朵,他实在不能被称为漂亮一样。彭伯顿为人谦和,甚至怯弱;使他担心的是,他的小学生或许会证明比他本人机敏,这个可能性已列入一个尚未试过的实验的各种危险之中。然而,他思忖道,这些是你不得不冒的风险,当你在一个私人家里接受一个所谓教席的时候;当你在大学里获得的优等成绩,就钱来说,还没结果实的时候。不管怎样,当摩林太太站了起来借以表示,既然已经讲好他将在那个星期之内上任,她现在就放他走,他顾不得孩子在场,终于挤出了一句关于报酬数额的话。毛病不在于那有心的微笑,那微笑仿佛意识到太太奢华的仪容;毛病也不在于这个表示,如果提到钱不那么庸俗,话倒是说得既含糊而又在点子上的。事情恰恰是因为她更加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我请你放心吧,那一切都会是完全正规的。”

彭伯顿拿起帽子时,却不禁纳闷“那一切”到底是多少——各人的想法大不相同嘛。然而摩林太太的话似乎使这一家作出了明确的保证,足以引起那孩子发表一点奇怪的小意见,其方式是这个嘲讽的外国惊叹词:“oh la—la!”

彭伯顿有点惶惑不安地看了他一眼,这时他慢慢地走到窗前,背朝后,两手插在口袋里,老气的两肩显出一个不玩耍的孩子的神态。年轻人寻思,他是否能够教他游戏,虽然他母亲说过那是绝对不行的,而且这正是他不可能上学的原因。摩林太太并没表现出任何窘态;她只不动声色地接着说:“摩林先生一定会欣然满足你的要求的。我跟你说过,他有事上伦敦去了,要待一个星期。他一回来,你就可以向他问个明白。”

这话说得如此坦率,如此友好,以致年轻人只能一面和女主人一样地笑着,一面答道:“我估计我们不会干架的。”

“你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你什么的,”男孩从窗口走了回来,出乎意外地说。“我们不在乎任何东西的价钱——我们生活过得好着哩。”P1-4

序言

亨利·詹姆斯1843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父是从爱尔兰移居美国的企业家,父亲是宗教哲学家,长兄威廉·詹姆斯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这是一个相当富裕而有高度文化教养的家庭。他在幼年时期即远游欧洲,接受欧洲古老文明的熏陶,并且在家庭教师指导之下学习文化知识和多种语言。1862年,他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但他对法律不感兴趣,于1864年开始写作文学评论和小说。他认为欧洲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他的文学创作,于是在1875年来到巴黎,结识了屠格涅夫、福楼拜、左拉、都德、莫泊桑等小说家。1876年,他搬到伦敦,长期定居。他心爱的表妹密尼·坦普尔不幸夭折,使他十分悲痛。他不能忘情于死去的表妹,故终身不娶。而且密尼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和人物原型,《一位女士的画像》和《鸽翼》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位表妹的化身。在小说中,总有一位年轻绅士站在远处对女主人公观察分析,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同情,而这就是作者本人的投影。1904年,他回美国探亲游历,后来把归国见闻写成《美国景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迟迟未能参战,亨利·詹姆斯极为愤慨,因此于1915年加入了英国籍。1916年,亨利·詹姆斯逝世,骨灰运回美国,墓碑上铭刻着:“海洋两岸他那一代人的解释者。”

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亨利·詹姆斯是位重要人物。20世纪的西方小说,和19世纪小说大不相同。而现代西方小说基本原则的创始,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亨利·詹姆斯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在他的一生中,亨利·詹姆斯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创作笔记,包括《评法国诗人和小说家》(1878),《画像的局部》(1888),《关于小说家的笔记》(1914),《笔记与评论》(1921)等著作,而他为自己小说所写的序言,于1934年收编为《小说的艺术》一书,被大诗人埃兹拉·庞德誉为“关于英语小说创作的伟大文献”,成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渊源。詹姆斯的小说理论,首先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认为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或翻版,而是被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崭新事物,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审美世界。这种理论确认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是作家自觉地改铸客观现实的活动。它标志着西方小说美学己从模仿说发展为创造说,它特别强调艺术家的独创性以及艺术品的独立地位和价值。他认为小说是一种有机的艺术形式,而“形式”这个术语的内涵,是指包括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他指出,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并非刀和鞘的关系,而是针和线的关系。针线分离无法缝衣,内容与形式割裂就不成其为艺术品。“作品越是成功,思想观念就越是深入地渗透其中,赋予它活力与生命”。他本人也毕生致力于将小说发展成为一种完美的、严肃的艺术形式。亨利·詹姆斯特别强调真实感是一部小说最重要的优点。但是,他心目中的真实,不是客观真实而是主观真实。他坚信唯一的真实不是在客观现实之中,而是在观察者从客观现实所获得的印象之中。这种真实,在转移到画布上去之前,只存在于画家的头脑中。因此,他所提倡的并非现实主义,而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这两者具有本质区别。现实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现实主义却把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视为第一性的。亨利·詹姆斯对于小说真实性的探讨,最后集中到物和人的关系,人的外表和内心的关系。他认为,作家不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作为客体的物,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作为主体的人,要把人对于客观世界的印象、感受、反应写出来。这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写法。他又认为,人的核心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他内在的意识活动。因此,作家在写人之时,不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外表行动,而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内心意识,特别是中心人物的意识。这是一种以意识为中心的写法。传统小说的叙事艺术,往往采用一种“全景”文体,由作家本人充当叙述者,他的视野是全景视野,大于书中任何人物的视角。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个人化叙述,作者的立场观点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亨利·詹姆斯率先研究了叙事艺术的视点和视角问题。他主张放弃作家的个人化叙述,采用人物视角的非个人化叙述。这是一种“场景”文体,即通过作品的某个中心人物来叙述,透过他的意识——即“中心意识”——来观察其他人物和事件,叙述者的视角即等于人物的视角。由于一个中心人物的视点是受到限制的,这就有必要转移视点,有时也通过其他人物来叙述。这种以“受限制的视点”为主、“转换的视点”为辅的叙事艺术,可以收到一种“立体观察”的特殊艺术效果。亨利·詹姆斯的非个人化小说理论,标志着西方的叙事艺术由单调向复调转化。传统的个人化叙事艺术,由作家本人充当叙述者。读者在作品中看到的,是作家个人眼中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在整部作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作家个人的观点。这是一种单维视野的单调叙述。非个人化的叙事艺术,从书中许多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是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多种印象。由于作家退居幕后,让不同的人物登场自我表现,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不是一种观点,而是多种观点。这就成为一种多维视野的复调叙述。追求艺木形式的完美,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视点转移和复调叙述,这一切都不是空洞的理论,它们正确地预告了20世纪西方小说发展的基本方向。

亨利·詹姆斯的创作实践,是和他的理论探索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想找到美利坚民族的特性。作为一位艺术家,他想调和现实生活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矛盾。在他的早期创作活动中(1875—1886),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作品的三大主题,即坦率真诚的美国人与虚伪势利的欧洲人之间的对比;现实生活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矛盾;个人良知与社会常规之间的冲突。他的处女作《罗德里克·赫德森》(1875),就表现了前面两个主题。主人公罗德里克是位青年雕塑家,他到罗马去考察古老的文化艺术,却被欧洲的现代生活方式所腐蚀,追求享乐而坠入了感情的旋涡,导致悲惨的结局。《美国人》(1877)重复了美国和欧洲对立的主题。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纽曼是位鲁莽轻率的美国富豪,他到欧洲游览,并且向一位名门闺秀求婚,不料竟遭到对方亲属的拒绝,因为以贵族门第自豪的欧洲上流社会,无法接受这个平民出身的暴发户。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了读者的大部分注意力,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新旧文化冲突的主题。在《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中,作者对美国与欧洲的对立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将这个主题在文化对比的高度上加以发挥。在女主人公本人和她所遇到的那些男性人物身上,作者表现了欧美文化差异的各种层次和类型。以表妹密尼为原型的伊莎贝尔,体现了美国人的纯真善良。她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却落进了代表腐朽欧洲文化的伪君子奥斯蒙德的圈套,以高昂的代价换取了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作者在序言中指出:“一位可怜的姑娘向往自由精神,追求高尚情操,自以为头脑清楚、行事慷慨而合乎情理,最后却发现自己在常规的磨盘里被辗轧。”所谓常规,就是虚伪势利的资本主义庸俗社会风气。因此,这个以纯真与腐朽相抗衡的道德主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英国当代作家C.P.斯诺认为,此书的艺术造诣“已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作者通过表兄拉尔夫这个人物的视角,细致地剖析了伊莎贝尔的心理活动,许多外部事件,都是经过人物内心这面棱镜的过滤和折射而得到表现的。在这部早期代表作中,亨利·詹姆斯心理小说的独特风格,已经初步形成。在他的中期(1886--1901)创作活动中,他曾尝试写作剧本,但是舞台演出的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小说《悲哀的缪斯》(1890)以艺术和现实世界的尖锐对立为主题,指出艺术上的成功必须以牺牲各种世俗的利益为代价。但是作者为了取悦于读者而采用了大团圆的结局,破坏了小说的有机形式,冲淡了表现主题的力度。在1897—1901年所写的一系列小说中,亨利·詹姆斯引入了戏剧的技巧,设置悬念,制造紧张气氛,使人物之间的冲突更为尖锐。《梅西所知道的》(1897)、《波因顿的收藏品》(1897)、《拧紧螺丝》(1898)、《圣泉》(1901)等作品,多数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示罪恶与良知对抗的主题,表现物质欲望对人类心灵的欣害。在这个阶段,作者太过追求技巧实验而忽略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亨利·詹姆斯在他的后期创作生涯中,推出了三部杰出的心理小说。《鸽翼》(1902)的女主人公密莉·西勒是位年轻姑娘,她拥有巨额遗产而又身患绝症,从美国前往欧洲去度过她生命中的最后阶段。记者默顿’丹歇在未婚妻凯蒂·克罗伊怂恿之下向密莉求婚,以便继承其财产。密莉识破了这个圈套,但她仍把财产留给丹歇,把这对情人置于她的卵翼之下。丹歇受到良心的谴责,最终无颜承受遗产。《使节》(1903)写斯特莱塞奉富孀纽森夫人之命,前往巴黎召回她的儿子查德。他出乎意料地发现,后者在情人维奥奈夫人的熏陶下已变得温文尔雅,于是不顾纽森夫人的重托,只身返回美国。此时詹姆斯对于欧美文化的差异,已有了新的认识:在赞扬美国的纯真之时,看到了它的肤浅;在批评欧洲的虚伪之时,看到了它的优雅。《金碗》(1904)通过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来揭示美国人的淳朴和欧洲人的腐化。在小说中屡次出现的水晶碗,是一个象征。因为它有裂痕,镀上了一层金色来加以掩饰。它象征着圆满的人际关系,以及毁坏了这圆满关系的缺陷。这三部心理小说.显示了詹姆斯完美圆熟的写作技巧,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作者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心理活动揭示人物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因此,约瑟夫·康拉德把亨利·詹姆斯誉为“描写优美良知的史学家”。善恶对立的道德题材,在他的创作中始终占有主要地位。

除了长篇小说之外,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也是形式完美、技巧精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本书为读者选辑了三个中篇。《黛茜·米勒》(1878)是使詹姆斯名噪一时的早期代表作。女主人公黛茜是位天真无邪、热情奔放的美国姑娘。她长期旅居海外,在瑞士结识了美国青年温特伯恩,约定到罗马再次相会。温特伯恩到罗马后,未去拜访黛茜。为了惩罚他,黛茜故意冷落他而与几位意大利男友四处游玩。罗马市民封建意识浓厚,黛茜虽无越轨之处,却遭世人的非议。最后黛茜因染上传染病而死去,但真正的悲剧却在于她自由奔放的性格受到虚伪世俗观念的压抑。黛茜的心理活动,都通过温特伯恩的视角来剖析,显得十分细腻动人。作者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和浓郁的浪漫气息来揭示新、旧大陆两种文化习俗的对立,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学生》(1892)是詹姆斯的中期作品。年轻的彭伯顿先生大学毕业后被摩林夫妇聘为家庭教师,指导他们的小儿子摩根学习文化。道貌岸然的摩林夫妇出入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其实是不名一文的寄生虫。他们聘用彭伯顿,只想剥削他的劳动力,从来不考虑该付学费。小摩根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屡次想揭露真相,又羞于启齿。父母的可耻行径,使这个敏感的孩子在精神上备受折磨,最后不幸夭折。作者在这个中篇里,尝试了视角转换的技巧,先是从小摩根的视角来观察,然后从彭伯顿的视角来观察,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摩林夫妇的厚颜无耻。而师生之间纯真的友谊,又令读者感动不已。詹姆斯的作品虽然开心理小说之先河,但仍然保留着相当分量的传统因素,可以说是处于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之间的临界状态。然而,如果读者认真地反复研读把玩这些作品,对于理解和接受詹姆斯之后的现代心理小说,肯定会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小小的选本,或许是一枚开启现代心理小说之门的钥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3: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