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中,万水千山走遍
我成了十足的书奴。
——三毛《逃学为读书》
书,是三毛的最爱。书里有沧海桑田,有不朽智慧。三毛热爱着这些。从孩提时代,到豆蔻年华,再到后来的浪迹天涯,书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
三岁时,三毛结识了第一本书,自此便爱书成痴。
那时,《学友》和《东方少年》杂志每到月中发行。三毛总是早早等着,待书出来,便将书捧回家,和姐姐一起读。三毛与书是从不失约的。再后来,每每杂志读罢,三毛都意犹未尽,又不耐于杂志发行时间的限制,便翻起了堂哥们的书架。就这样逐渐认识了鲁迅、巴金、老舍、冰心、郁达夫等对她而言还很陌生的作家,“吞”了《骆驼祥子》《寄小读者》等许多他们的作品。三毛曾说过“那时候报刊不够看,一看便完了。所以什么书拿到手来就给吞下去”。那段每日等书找书看的阅读时光,于三毛,或许是小学时光里最美好的日子了。
可以想见的是,课本上的内容是完全无法满足三毛的求知欲的。为了自己不断膨胀的阅读欲望,她废寝忘食地读着那些或犀利,或温暖,或清新,各有风华的文章和书籍,仿佛进入了一片桃花源,一片文字的桃花源,久久不愿归返。在三毛眼中,这浩瀚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个奇妙多彩的世界,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后来家中的藏书亦无法满足三毛的读书欲了。在将那些藏书翻遍之后,三毛将目光转移到了邻近的小租书店。对她来讲,那个地方是天堂一般的存在。那时候,她并不能理解家中并不宽裕的拮据境况,只是想着自己要用尽各种办法去借书读书。她缠着母亲索要零用钱,只要得到哪怕一毛钱,她也会钻进租书店,再也不肯出来。
在租书店里,她最初只能读懂儿童书,如描述美国西部移民生活的故事书:《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农夫的孩子》《草原上的屋》《银湖之滨》《黄金时代》,等等。后来她已可以捧起大部头《红花侠》《三剑客》《基度山恩仇记》《堂·吉诃德》《飘》《简·爱》《琥珀》《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雷绮表姐》尚且年幼的三毛,对这些显得过于深奥的西方名著,来者不拒,热烈欢迎它们来到她的世界。这些经由时间佐证过的书,每个人读后都会品味出不同的感受,它们是一扇窗,为三毛打开了全新的世界。看过书中这各色风格的风景与人事,三毛的流浪梦想,便从这里开始了最初的萌芽。
在广泛阅读过西方名著之后,三毛开始接触中国的文学故事,这时她读五年级。她读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风萧萧》,作者徐訏,二十年后成了三毛的干爸。此时,她的阅读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同龄孩子许多。
五年级的下学期,三毛开始读《红楼梦》。《红楼梦》的文学造诣自不必说,它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厉害的,许多文学少年都是因为它而踏上了追求文学的道路。人们对它的讨论也从未曾停止过,自它诞生之日起,便成为文学论坛上一个永恒的不可磨灭的话题。而对于三毛这样一个书痴来说,读了便欲罢不能亦是毫无意外会出现的情形了。
P16-17
亲爱的三毛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三毛《流星雨》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三毛父亲陈嗣庆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三毛母亲缪进兰
三毛,一个倔强勇敢的女子,用她的生命,走过了万水千山,走出了一殷传奇之旅。
不幸如她,芳华少年时受尽屈辱,孤僻自闭,感情亦不算顺遂,无法与挚爱白头。幸也如她,双亲一生宠爱,遇得顾福生为她开启心门,波折恋情后终与荷西相守六年幸福。
她的一生,是逐梦的一生。在追寻过她的生命轨迹后,有数不尽的情绪,在心中激荡。有爱、有痛、有艳羡、有渴望、有惋惜、有思念……
三毛的作品中,有她灵动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天马行空的情节想象。她的文字清新、多变、单纯又独特,每一个字都是三毛走过的每一个脚印,笔下跳跃的浪漫的生命之歌,叫人读了又读,看了又看。爱的伤痛被她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对爱的执着。她爱人,爱自然,也爱勃勃的生命。
三毛有一颗敏感而浪漫的心。在异乡,在遥远的大漠里,那些描写人情冷暖的文字仿佛是一张多彩而温柔的毯子,裹住了书外多少迷茫而单薄的心。多年以后,想起来时,依旧那么温柔。
在许多人眼中,三毛就是自然,是这个世界给予世人最为真实、质朴的回声。
月坠心霜,魅已成殇。
三毛去了,回声,却依旧在这世间流传。
再见了,亲爱的三毛。
三毛文学小结
三毛一生留下十八本书,一部剧本,还有一些歌词、有声书和译本。
她的文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雨季文学时期。
从《惑》开始,《秋恋》《月河》《极乐鸟》《雨季不再来》《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安东尼,我的安东尼》。共计七篇作品,均以“陈平”真名发表。1976年结成小说集《雨季不再来》(含1975年以前作品若干)。
这一时期发表的作品仿佛都有雨季里一片“惨绿”的共同特色,恰如彼时,她那悲苦、迷惘的灵魂。故称之为“雨季文学时期”。
第二阶段,沙漠文学时期。
《沙漠中的饭店》发表,三毛开始了她文学生涯的第二个时期——沙漠文学时期。
从《沙漠中的饭店》开始,《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和《温柔的夜》,四部作品集,载着三毛的名字,风靡了台湾文坛。
彼时,三毛用明朗、晓畅的笔触,写尽自己的幸福,写尽人间的浪漫与自由。这些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女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一时。从此,三毛成为台湾著名的女作家。三毛本人,也成为万千青少年狂热崇拜的“青春偶像”。
这一时期的作品,悲苦、忧郁、迷惘、空灵的色彩消失了,代之以健康、明朗、流畅、诙诣的文学风格。
第三阶段,都市玉冰文学时期。
从1979年秋,到1991年,她走入生命终局,她一共完成《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谈心》《随想》《我的宝贝》《闹学记》九部作品集,《兰屿之歌》《清泉之歌》《刹那时光》三部译作,《三毛读书》《流星雨》《阅读大地》三部有声作品。另有电影剧本《滚滚红尘》一部。与人合作的集子多种,如《昨日、今日、明日》《泥土·牛》等。
这一时期作品题材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小说、散文之外,游记的数量增多了。依然还有零星的诗歌创作;而文学评论、电影剧本以及有声出版物,则是全新的尝试。
这样的三毛,红尘味浓厚,这时三毛笔下的文字,不再写尽远方的梦幻,开始描绘身边的美丽。然而,那些心中珍藏着的、美丽纯洁的小事,宛如都市夜晚一处灯火,却处处低回一种寂寥、落寞的悲凉。
综观三毛一生的文学道路:雨季文学时期是她的文学初试和奠基时期,展现出少女三毛不可忽视的文学天才。沙漠文学时期,是她的成熟时期,也是她的成名时期,更是她文学生涯走向辉煌的时期。荷西惨死,三毛遭遇了一生最大的感情挫折。但是,她没有停笔,甚至曾一度更为勤奋。她进入了文学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写于台北。这些作品,染上了她的丧偶之痛和对红尘压力的抗拒情绪,变得“瘦了”。父亲陈嗣庆评价三毛说:“她是夜市里站着喝爱玉冰的人。”故三毛晚期的文学创作被称为都市玉冰文学时期。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这是罗大佑的《追梦人》,罗大佑为这首曲写了两个词的版本,一是《青春无悔》,第二即是这首《追梦人》。二者的区别即在上面这四句歌词,这是罗大佑写给三毛的词。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流浪、荒漠是三毛一生最重要的两个注脚,三毛曾和爱人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过.并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这一段是三毛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必将会是永久的。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三毛是作家,是编剧,她正是用她的笔来表达自己内心,为人们讲述故事的人。
“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三毛的英文名Echo即是“回声”的意思。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三毛是痴情的,虽然她的文字并没有透露失去挚爱的锥心的痛,但她确不能从丈夫的死中解脱出来,在凡俗的人世中,她终究无法与荷西携手白头。既然生着“难解”,我便去死里寻找这答案。
这四句词与这歌的名字是罗大佑专为三毛而作的,与i毛是如此地贴切。三毛的故事,有人说全是她的梦罢了,然而是梦又如何,若能为梦而生,一生能在梦里追寻,寻着那爱与自由,又终结于梦,何尝不是一大幸事呢。
三毛生于乱世,幸而她的童年并未受到战争最直接的影响,她虽从幼时就表现出了她的特立独行,但终究是个纯粹的孩童。纵使少年时经历过学校中那样的噩梦,后又流浪天涯,短暂幸福之后失去挚爱,三毛依然用她的文字追着梦。
世人眼中,热爱文字的女子多是内心充满着浪漫与梦幻的婉约派,因此,人们如若要叙写三毛的一生,也多数会将文字尽可能地作成温婉华美的篇章。然在我看来,三毛不仅是婉约派,她还是英气洒脱的,是有趣惬意的,又是简单随性的,不羁固执的,她是一首并无韵律可循却会让人反复聆听回味的歌。
三毛确实是温暖的,她热衷于烹饪,爱用温柔细腻的嗓音讲话,对于自己居处内的每一处小装饰都非常享受,对生活有着透彻的认识,也挚爱着文字,崇尚着浪漫。尽管最后三毛选择以那样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世界,但她确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说,人类之间,要彼此相爱,天地万物,也要去爱。
三毛又是个充满英豪气质的女子。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敢于只身去往千里之外的他乡,她的流浪,有着游侠般的坦诚与果决。她流浪着,她是自由不羁的,却又渴望着安定,她以“在路上”的生命姿态呈现无数个流浪的梦想,然而她也随时准备着再出发,只因完全的陌生反倒让她敏感的灵魂觉得自在,她要在一场又一场的陌生的人事中寻找灵魂的安宁。后来与爱人隐世撒哈拉,彼时的撒哈拉沙漠中正经历着战争,而三毛仍能每日饶有兴趣地欣赏着邻人们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并用轻快诙谐的语调来叙说和面对她所身处的一切。纵使是失去挚爱后心中有无法愈合的伤痕,她也总能将这哀伤在她笔下化作片片落花轻散而去,虽然其中仍不免深深的悲戚,但并没有让人觉得这灰霾不可散去,反而让人默然心疼,她的文字也多数都是充满着惬心与静好的气质。种种这些已足够证明三毛有着寻常女子没有的勇气及英气。
一生游历五十多个国家,会说多种语言,她笔下的异国情调,诙谐又不失机智的行文特色,让万千读者为之痴迷。三毛用她的文字向世人展示她的足迹,叙说她的爱情。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文中的诙谐、机智,助她把很多凄怆的际遇写得生气勃发。然而纵观三毛一生,虽有懂她的父母,有知心的爱人,但幼时的孤僻、童年的怨恨、成年后的执拗……所有轻快淡然的背后,都隐藏着凄凉的悲伤。她渴望浪漫的爱情,却放手初恋选择流浪;她热爱生活,却无法为生活驻足;守望白首的婚姻,却最终成了未亡人;她始终怀揣着寂寞。在我看来,她并没有在她的文字中尽言她的孤独和寂寞。世人总用种种形容词去解读她,然而真正能懂她的人何其之少,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独一无二的三毛,我以我的笔说她的一生,度她的心,追她的梦。
记得有人说过,三毛的一生,只完成了两件事,一是万水千山走遍的流浪,一是一场童话般浪漫又凄美的爱情。说起三毛,总归是要说荷西的,这个十七岁就认定自己心的归宿,坚持等待忠于自己的爱情的大男孩,这个在沙漠中的小教堂里许诺要给三毛一生幸福的痴情男子,这个将一生之爱都付与三毛的真挚的大胡子。他用了六年的时光等待他认定的三毛,也最终达成所愿,感动了三毛,换得与她的婚姻,荷西也用了平生的所有护佑着三毛。
与荷西的相识想必是三毛一生最幸福的事,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与他共度余生,此时,幸福是如此触手可及。一对爱人,在荒漠中度过那一段浪漫时光,共享那一幕幕幸福过往。这一段恋爱,如童话般幸福,令人向往。荷西虽外表粗犷,却也能做个不乏细致之心的男子;三毛潇洒不羁,却也可做如水般温柔的女子。在物质极度缺乏的大漠中,三毛与荷西恍如隔绝尘世,二人如神隐般过得逍遥自在。他们乐得接受漫天黄沙的洗礼,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灵魂是在自由狂舞的,这已足够。
在遇见荷西后的三毛的生命中,这个大胡子若影随行,从不曾离去。荷西曾说过他们是不死鸟,会永生永世一起依傍着翱翔。他们曾多次幻想过老得不能动弹牵手赴死,然后美丽地在一起的情景,但天不如人愿,约好的厮守终老,却六年一逝,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最终,他们仅能以荷西痛彻心扉的离去做最后的诀别。荷西给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六年,给了她理想的爱情。然而,幸福却像流沙,难以把握,易于流逝。
三毛说过: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极尽幸福之时,人们总是会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惆怅。也许这就是宿命,再坚强的生命都斗不过强悍的宿命,三毛也不例外,这令三毛痛到了极致,亦几掏空了她的灵魂。荷西离去后,三毛因为爱情而灿烂的心情,笔锋急转,从天堂跌落地狱。原来安稳的幸福,于三毛,刹那问灰飞烟灭。
造化捉弄,令一对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一个早早离去,另一个失了心,只能在尘世孤独游荡。三毛何其幸运,她寻着了知心人,却又何其不幸,无法携手白头。然而完整的爱情或许就是如他们这般,既享受过恬然的岁月,终也会奏响凄婉的离歌。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事,百分百的完美实际却是最大的缺憾。三毛的一生,万水千山走遍,足迹遍天涯,而最美好最值得记忆的一方土地,是在撒哈拉沙漠。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多么浪漫至极的文字,这是浸润在极度幸福的爱情中的人才能写出的文字。撒哈拉是三毛与荷西爱的家园,在大自然的广漠中,因为爱与自由,三毛写下了无数美丽的文字。撒哈拉时的她虽是流浪远方,但她的心是安定的,因为有挚爱的荷西与她相伴。那片孤寂的荒漠海洋里,有三毛张扬的青春,有她的爱情,记载着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一段爱情,让无数人痴迷和神往,却最终在凄美的哀吟中画上了句号。天人永隔,诀别的刹那,仍在人世的那个,只能一个人在心里默念着再见,她的痛,难以言说。三毛失去了至爱,跌入了命运的旋涡,只好也只能蜷缩在令人窒息的空壳中苦苦挣扎。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凌晨,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病房卫生间里,三毛,用丝袜上吊自杀离世。曾经因梦中的橄榄树而绿过的生命,如今已然苍白,陌陌红尘中,她化作翩翩彩蝶,在远方未知的另一世继续追寻自己的梦。在三毛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身亡之后,人们心中有万千的不解和遗憾,不能相信也不愿相信。三毛的死.轰动一时。当三毛的死讯传出,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三毛,三毛,怎么可能是她呢?这样一位乐观豁达,能把香菜当作玫瑰,如此追求浪漫,热爱生活,一直用暖暖的温柔写尽世间美好的女子,竟会这样冰冷地离开。甚至有人开始抵触三毛的故事,这样一个教人乐观向上的女子轻易放弃生命,三毛的“自相矛盾”,让一些人始终无法释怀。
然而,真正懂得三毛的人,一定会懂,这又怎么不可能?她曾自杀过,不止一次,她也曾赌气说过:“我要活着,看看上帝还有什么难题要我做。”后来,她又说:“如果我死了,人生就考不倒我。”很小的时候,三毛看到树上的苹果会问:“苹果挂在树上,会不会很痛苦?”三毛的世界是个双重的世界,装着一个她笔下生机盎然的天堂,一个她心里荒凉死寂的地狱。人们总是以她的文字来度她的心,殊不知,她的寂寥或许并未用文字告知你呢,死,或许是最好的解脱。人们在她的笔下感受温暖,她却只能在自己的心里哭泣。她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尽世事繁华悲欢离合,最终她却做了个过客,她也只能做个过客。
对于三毛的自杀,她的父亲陈嗣庆这样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父亲终究是父亲,与女儿是如此心有灵犀。三毛一生热烈地活过,经历过,纵使她的肉身化为了一杯土,但那绚烂的梦想已然温暖。三毛说过,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人,享受生命刹那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了。
喜爱三毛,不仅是爱她的文字,三毛用一生去流浪与爱,所以她能拥有那般纯粹,那般抓人心的文字。喜爱三毛,更是爱她这样的人生,这样一颗纯净的心灵。她满足了万千读者对自由生活的幻想,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串串难解的谜。而三毛的文字于她自己,则似一个温柔安稳的心灵世界,能给她的灵魂以卑微的安全感。
一直觉得,三毛是孤傲不羁的精灵,她纯真如孩童般的灵魂,即使心中又有着孩童般的叛逆与自闭,但她本该也应该有静好的归宿。然而大梦初醒后,才懂得,她原本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缕梦境。
她的一生,就像一场梦,而她自己就是这个梦里的追梦人。她永远追随着她的梦前行,哪怕是一个永远不及的梦。三毛追着她自由的梦,追着她爱情的梦,追着她浪漫的梦,最终,她自己也变成了一阙梦。
她的文字,纯真温柔;她的爱情,浪漫悲伤;她的一生,真实纯净。她,是一个能抚慰你心灵的追梦人。
杨婷婷著的《三毛传(繁华一梦锦瑟流年)》讲述了三毛的一生,还有她那满足了万千读者对自由生活的幻想,她那般抓人心的文字,是因为她拥有着那般的纯粹。
杨婷婷著的《三毛传(繁华一梦锦瑟流年)》勾勒描摹了三毛跌宕起伏、自由不羁的一生。她在这世间的四十余年,短暂却璀璨,哀愁又不失浪漫。纵使命运让她饱受磨难,三毛对爱情、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与希望。她为梦而生,一生都在梦里追寻,寻着那爱与自由,最终将自己活成了一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