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世界顶级CEO的工作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贝蒂·刘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格伦·哈钦斯(Glenn Hutchins)个子很高,说话语速也很快。

从这两个特点可以看出,他做生意很在行,打篮球应该也不错。

于是,在做私募股权发家后,他参股买下了一支篮球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格伦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华尔街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起初,他在化学银行(Chemical Bank)当高级研究员,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后来,他爬到了金字塔顶端,创建了一家市值13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公司。

去格伦办公室拜访的那天,他和往常一样幽默风趣、怡然自得,穿着袜子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他解释没穿鞋是因为刚去看了牙医)。走廊里有些没吃完的自助午餐,这场景让我感到好似刚错过了一个派对,没穿鞋的格伦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觉。

“我跟合作伙伴们每天都这样。”格伦说着指了指一盘冷芒果沙拉酱汁,里面还有三文鱼。

我拿起一个剩菜盘子说:“这感觉真不错。”然后穿过私人餐厅径直走到格伦的办公室。

不知道为什么,给员工提供免费食物特别容易提升他们的士气。或许是因为,假设单个人的利润率是100%,那么既然已经从他们身上得到了100%的利润,这些免费餐食就算不上什么了。在新闻界也有个类似的说法:如果你想要记者们来参加新闻发布会,那就提供些免费食物,要是有免费酒水就更好了。

过了一会儿,格伦和我谈起了他的职业生涯。和本书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关于事业成功之道,格伦当然也有着自己笃信的理念。

“有两条职业路线,你可以选择其一。一条和穿越大峡谷类似,职场早期就沿着滑坡往下走,然后是人到中年,此时子女的学费和各种贷款如利剑悬在头顶,生活压力令人窒息。而另一条路线则好比登山,在你三四十岁时要翻过无数悬崖峭壁、克服一切艰难困苦,但经历过这些的你,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致力于慈善、为社会提供服务。”

接下来,他跟我讲了刚参加工作时在化学银行的遭遇,以及交易员在看到他蹩脚的分析报告后如何对他冷嘲热讽。

“我想,我当时确实有点儿傻,所以后来才被‘发配’到了非常无聊的信贷部门。”格伦说。

“那你当时都做些什么呢?”我问道。

“尽管我学到的东西不少,但毕竟处于一个边缘部门,得不到晋升机会。于是,我决定重返校园,到哈佛大学读了个法学硕士和MBA……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对于一些年轻人,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天赋,而不是打压、限制他们的发展。”

大家都会说格伦这样的人就是个典型的“华尔街人”,但在我看来他有些与众不同——他还是一名企业家。是的,他自己开了公司。早在成立银湖合伙公司(Silver Lake Partners)前,他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我的公司完全就是我自己的,别人无权干涉它该如何发展。格伦做到了,他成功了。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CEO与下属,他们之间的不同由此可见一斑。大多数成功人士(很多是在一家公司干了几十年),他们要么是企业家,要么具有企业家思维。虽然也有例外,但并不多。“做自己的公司”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心怀这种想法的人是乐观向上的,他们更有成效、更加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身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别人拿不走的。

这种思维模式到底是什么?从最基本的字面意义上说,“做自己的公司”就是要自立谋生。比如,你在某公司上班,却没有实现自我价值,周围的同事也都是一群很盲目的人。与其这样混日子,温水煮青蛙般度过5年、10年、15年,还不如自己出来单干。换句话说,要像格伦一样。再比如,你已经厌倦了当公司的法律顾问,这时中年危机又悄然而至。试想一下,6个月后你在自己开的小商店里烘焙纸杯蛋糕,这是不是要比你每天处理法律文案、每小时赚500美元要快乐10倍?做自己的公司,其实很容易。

不过有些时候,也不容易。“做自己的公司”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摆正一个观念,那就是别把你的工作当成你的事业。你的工作只是通往你事业的一条道路而已,只要这条路和你的职业相匹配。不幸的是,多数时候两者很难匹配。不过,心怀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都很容易看得出来,他们总是有一些项目在往前推进。这类人可能白天是一名营销主管,而到了晚上说不定就变成了作家在写自己的书。抑或是他在IBM上班,但闲暇时喜欢在YouTube上发布一些“怎样做……”的视频。他们都是富有创造力的人。P3-5

作者简介
贝蒂·刘,屡获殊荣的财经记者、彭博电视台品牌主播,专注财经报道15年。她目前主持彭博电视台的早间节目《遇见大咖》《In the Loop》和彭博广播电台广播版《遇见大咖》。这两个节目主要对头条新闻和重大事件进行很全面深入的报道。同时贝蒂也是ABC新闻的撰稿人。作为屡获殊荣的商业记者,贝蒂经常采访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商业、政治和媒体。加入彭博之前,她是CNBC亚洲频道的主播,常驻香港。职业生涯的早期,她做过《金融时报》驻亚特兰大记者,也曾是《道琼斯新闻专线》亚洲分社驻台.湾地区很年轻的总编辑。她曾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远东经济评论》等多家平面媒体和出版机构撰稿。2006年,她出版了第壹本书《年龄智慧》(Age Smart)。她还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和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成员。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全球最具智慧与最受尊敬的财经节目主持人之一,贝蒂在《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一书中分享了她关于公司领导力的宝贵洞察,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也点明了不该误入的歧途。本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不管你是打算开创新事业,还是有意迎接职场挑战,抑或是想在现有成就上更进一步,这都是一本必读的经典指南。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Mohamed El-ErJan),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全球发展理事会主席

不管是谁,职业生涯中如果需要外部刺激,贝蒂这本见地深刻的《对话最伟大的头脑》绝对能助你一臂之力。书中独到的建议、真诚的心声吐露以及不失风趣的个人轶事,都是你成功之路上不可不读的。

——苏茜·韦尔奇(SuzyWelch),前《哈佛商业评论》主编,《10-10-10法则》的作者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是贝蒂的又一力作。书中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都是从她对全球CEO和政府官员们的采访中而来。对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不可多得的书也将教会你如何保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并实现双赢。本书非常励志且实用性强,书中丰富的有关领导能力的“经验教训”,都源自她杰出记者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感谢贝蒂又给了我一段难忘的学习旅程。

——狄克森·多尔(DixonDoll),DcM资本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前主席,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董事会成员

谈笑风生并非易事,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对话时,想聊得轻松自如谈何容易。贝蒂是一个风趣、随和、幽默的人,所以和她对话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莫特·扎克曼(MortZuckerman),渡士顿地产公司(Boston Properties)董事长,《纽约日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出版人

贝蒂有一种非凡的能力,她总能从商界领袖口中“套”出一些重要的信息。在《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一书中,她也使用了这一能力,让顶尖CEO和专业精英们阐述自己成功的秘诀——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还有那些失败的教训。当事业遇阻,或想掌控自己的人生时,本书都是职场人不可多得的且有趣的行动指南。

——丹·罗斯(Dan Roth),LinkedIn执行主编

目录

第一部分 像企业家一样思考

 第1章 做自己的公司

 第2章 为什么Q因数如此重要

 第3章 社交的技巧

 第4章 我要涨工资

 第5章 谈判的艺术

第二部分 3F:恐惧、金钱、心流

 第6章 恐惧

 第7章 金钱

 第8章 心流

第三部分 高管的箴言

 第9章 这才是真正的

 第10章 CEO们最讨厌的事

第四部分 个人心得

 第11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第12章 人生的5点建议

序言

你可能刚大字毕业……

你一心想着要升职……

抑或是,你刚被炒了鱿鱼……

不管处境如何,你总是需要一些建议,一些真正的建议。怎样才能出人头地?万事开头如何变得不难?怎样在身陷囹圄时重新振作?你的另一半和你的妈妈总是对你说“你是最棒的”,可如果你想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他们的这些话就不管用了,因为并不能让你实现目标。所以,你需要从华尔街上得到一些真正的建议。

你若对开篇列举的任何一种情况感同身受,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这也是为我自己而写的一本书。

我的工作就是采访那些事业如日中天的人:首席执行官、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企业家。不知不觉,我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坐到现在的位置?为什么我们一提建议就是“追随你的激情”等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为什么就不能得到些真正的建议,来帮自己把兴趣爱好和专长技能在某一领域发挥到极致?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踟蹰不前?又是什么让他们奋勇前进?

没有谁的职业生涯是完美的,就拿我的来说吧,也是在犯错误和被拒绝中交织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的内心深处,认为这本书也是为我自己写的。曾几何时,你有没有夜不能寐,脑海中一直在演练一段对话或会见的场景?没错,我就有过这样的情况。心里在纠结会不会词不达意,是用“我应该”还是用“我可以”?这些常用的表达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每当要去老板办公室向他阐述一个观点时,我就会很发愁。怎么说才合适?当然,我认为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到底怎样才能得到一些建议呢?

有一个段子说,曼哈顿的心理医生比警察还要多。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际教练联合会推算,在美国,每3200人中就有1名人生规划师。可在10年前,“人生规划师”这个词还鲜为人知。这足以说明,人们都在寻求建议,尤其是当就业机会减少、形势严峻时,这种需求更为强烈。

始于2007年的那场经济衰退,让大约900万人失去了工作。虽已过去多年,新增工作机会达到了同期的最高值,但就业形势却依然比较严峻。新增岗位需求要么来自制造业,要么来自汽车行业,而金融业或许再也不能重现昔日的光景了。我们赚的钱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收入在过去10年间没怎么增加,而物价却在持续上涨。虽然现在有了一些就业机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兼职或者低收入工种。尽管这些可以让失业率在数值上有所降低,但对于刺激经济和增加就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我不是想打击你,我只是想告诉你现实的情形。很多人都是于茫然之中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希望一切都顺风顺水,可这又不是买彩票,光靠运气是不行的。一位CEO告诉我,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年轻时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有另外一个人,他现在身家几百万美元,有自己的公司。他说,在他看来,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对自己的事业过于消极被动。“凡事皆有因”,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至少你应该向自己保证,要尽己所能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

我不光是想要讨论“我是如何开创自己事业的”这类话题,我还要讲一些让职业生涯变得成功的小技巧。

如何社交?

怎样提出加薪?

如何克服恐惧?

怎样让自己受欢迎?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这些问题你都会遇到。一直以来,我都在写作和做研究,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书《向前一步》(Lean In)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大家纷纷把目光聚焦于职场中的女性平等。我很高兴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能关注这个问题,但同时也给了我一种感觉,女性在职场中总是一无是处。事实上,男性和女性在工作中犯下的错误是相当的,谢丽尔在书中讲到,在社交、师徒关系、薪水等问题的处理上,男性和女性都有所欠缺。我的一位男性友人经常抱怨,怎么就这么点儿工资。其实,问题不在于他的性别,而在于他只是不擅长向老板提出加薪。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涨工资的最佳方法,那就看看这本书吧。如果你曾揣摩过老板的心思,这本书也会帮到你。如果你想知道怎么把生意做到最好,想知道最成功的CEO们是怎么犯错误和被炒鱿鱼的,看看这本书吧!这里应有尽有。别再把你的头埋在沙子里了,睁大双眼去发现,你将获得去看待世界的新视野。事业成功与运气

人们总是在问,我是如何踏进电视圈的。

他们之所以好奇,是因为我干电视这行是“半路出家”。当时我因怀孕生小孩离职,可以说,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转行是最不合时宜的了。我不仅要放弃一直在做的工作,而且还要在有了孩子后努力去适应一份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职业生涯的转变过程中,我上了两堂非常有价值的课。

一堂来自我的电视播音老师,虽然她教的东西和电视风马牛不相及。

一位电视猎头对我讲(实际上是在我离职前好几年),如果你真想做一些和电视直播有关的工作,就得请一位专业的老师来教。于是,根据她的推荐,我在纽约找了一位老师。其实,整个课程只有一天的时间,授课地点在这位老师的私人办公室里,这个地方是不是她的我还有点儿怀疑。或许是那种出租的地方,专门给那些做小生意的人提供的场所。  她迎面走来,把我引进了一个白色的小房间,桌上铺着几张报纸。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她让我朗读报纸,就像播电视新闻稿那样读。“播得再投入些,注意突出重点!”她指导着。读了几十篇后,我开始走神。心想,就这些稿子,还能读出什么花样来吗?我觉得我已经着重处理了的地方,在她听起来仍然觉得很平淡。我上这节课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不就是想要报道好新闻吗?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学如何读稿子?她开始让我有些反感,我甚至不喜欢她的头发。她的方法真的有用吗?付给她的费用真的值得吗?我满脑子都是这样的胡思乱想。至于“我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要得到一份好工作”的想法,早已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

发现我有些不满情绪后,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我知道这种练习会让人很挫败,”她说道,“我是在帮助你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你开始对我有些反感,其实你真正反感的是这个过程。这是不对的,你要知道好多人都想做你现在所做的事情。”

她站起身,拿了一支黑色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字。

机会+准备=运气

“贝蒂,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嗯,知道。”我冷冷地回答道。

“不对,你能真正领悟它的内涵吗?”

我盯着她看了一会儿。

“每当看到别人成功,人们总是会说,哦,他们只不过是幸运而已。没有人会永远幸运的,真的,相信我,谁都会遭遇一些挫折。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他们总是闷闷不乐地辛苦劳作,可一夜之间他们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或者他们的某一个商业计划突然就变得可行,然后成了百万富翁。我们认为他们是幸运的。不,亲爱的,他们成功靠的不是幸运,他们是有备而来。”

“对每个人来说,机遇无处不在。可如果你没有准备,就抓不住机遇。这和幸运无关,和准备有关。有朝一日,当机遇来临时你想牢牢把握,那么在此之前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机遇只有一次,你也得时刻准备着。你要做的,就是为了那个机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我说的你听懂了吗?”

她把头凑过来,“懂了吗?”

我心想,没说要你给我上人生规划课程啊!可实际就上了这么一堂课。她盯着我。

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懂了。

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Wiseman)是一名专门研究幸运的英国研究员。在他2003年出版的《幸运背后的心理奥秘》(TheLuckFactor)一书中就有鲜活的例子,能看出“幸运”的人和“不幸运”的人有什么不同表现。

比如,离他办公室不远处有一家咖啡店,他把一张5英镑的钞票放在店门口的地上。布兰达和马丁作为被测试者,怀斯曼要他们分别到咖啡店去见某个研究项目人员。马丁是乐天派,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而布兰达则认为自己很不幸。用心良苦的教授在咖啡店里安排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位“百万富翁”,不管是面对布兰达还是马丁,他都会一视同仁。

你能想象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

马丁发现了地上的钱并捡了起来,然后走进咖啡馆。他坐在“百万富翁”的旁边,开始和他攀谈,还用捡来的钱请他喝了杯咖啡。他们的谈话进行得很顺利,还开始讨论有可能合作的项目和下次见面的事宜。轮到布兰达时,她并没有注意到地上的钞票,她给自己买了杯咖啡后也在“百万富翁”身旁坐下。不过,她没有与他交谈。而“百万富翁”之前也被告知,不要主动搭讪。没有互动、没有捡到钱,最后布兰达离开了咖啡店。

试想一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哪些行为可以带来幸运,哪些行为最终会让我们一无所获?显而易见,你是不是也和很多百万富翁擦肩而过而没有说上一句话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真的不喜欢“幸运”这个词,我更愿意称它为“乐观”。本书中所写到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坚韧的乐天派,为了一个可能改变自己未来的机会,他们时刻准备着。在某些情况下,一扇门关了就是关了,而在另一些时候,比如在关乎你的职业生涯时,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找到另一扇通往成功的门。

在上完电视播音老师的那堂课后,我不再白欺欺人地认为:如果没有如愿以偿地得到一份电视台的工作,那是因为我不够幸运。于是,我开始不断地练习、准备,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电视这行有关的机会。其实我也没有到那种疯狂的地步,只是心里一直想着,这是我的目标,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办法去实现它。

另一堂非常有价值的课,是我在自己转型期间学到的。

坚持总有回报。

如果我接着上面的故事讲,几个月后我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一份电视台的工作,那简直就成了个俗套的成功学案例。

真实的情况是,我等了很久。在跟其他几位老师学习后,我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我面试过几份工作,可最后都没什么结果。有很多人直接告诉我,我并不适合做电视这行。我还记得有一个执行制片人说他自己看人特别准,是不是从事电视行业的料,扫一眼就知道。当时他在我身上并没有发现电视从业者的天赋。可几年后我听说,他失业了。

为了学写脚本,我去了一家公共广播电台。我知道,这个经历会让我了解广播电视脚本写作与其他写作有什么不同,也会让我真正懂得直播到底是什么样子。虽然是无薪工作,但我不在乎,我更看重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我自己录了一盘专业的样带,花了很长时间,用了不少钱,最后才勉强像个样子。和我一起工作的磁带编辑们都是自由职业者,人都很好。但他们大都觉得电视这行是个很残酷的领域,很多人最后都被炒了鱿鱼,就像明日黄花一样被扔掉。那个时候,确实有那么一阵子,大家对电视行业心存偏见。如果我把这些消极意见都听进去了,肯定很快就会放弃电视行业这条路。

几年后,有一段时间比较清闲,我决定离职准备生小孩。可之后将会面临的情况是,重返职场却没有工作可做。就在这时,我接到一个电话,是CNBC亚洲台台长打来的。早些年,我和这位女士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她并没有雇用我。而现在有职位空缺,她考虑把我作为人选。我不知道她现在为什么会考虑我,但她的确这么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职业背景比较合适,貌似她也挺喜欢我的。在那几年间,我和她还偶尔保持着邮件联系。

几个月之后,我开始打包行李,准备去香港,即将开始第一份电视直播工作。我既紧张又兴奋,既害怕又感恩。我也很庆幸,第一次时她没有雇用我,因为当时的我还没有准备好,她也知道这个情况。但现在,我准备好了。后来,不论什么时候,朋友们说起我运气真好能够得到这份工作时,我心想,个中艰辛,冷暖自知。

那位电视播音老师姓名、相貌如何,我都已经记不得了。如果我想找到她,想办法肯定也可以再联系上。但我更愿意把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当成人生之路上的一次教诲,像一张飘在空中的播音稿,把我引到时刻准备着的这条路上。而我自己,也从中学会了坚持。

如果你还认为,事业成功与否靠的是运气,那就别往下看了;如果不是,那就请继续阅读,你也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内容推荐

深受华尔街人士喜爱的《遇见大咖》是彭博电视台打造的一个访谈类节目,专门邀请知名商业人士进行深度访问。主持人贝蒂·刘因曾访问过许多世界知名的亿万富豪、CEO、政治家和名人,如沃伦·巴菲特、杰米·戴蒙、埃隆·马斯克、萨姆·泽尔、约翰·钱伯斯、安妮·马尔卡希等,并以向这些成功人士提出过尖锐的问题而闻名——她好像具有他人所不具备的直接问出答案的魔力。

在本贝蒂·刘编著的《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世界顶级CEO的工作智慧)》中,她深入挖掘了这些成功人士关于工作的智彗和洞见。

如何建立真正的连接;

被他人喜欢的重要性;

要求加薪时,你的老板是如何想的;

如何赢得每一场谈判;

如何从被解雇中恢复元气;

要具有真正的企业家思维;

每个成功人士都需要的秘密技能;

战胜恐惧;

时刻准备成为杰出的应征者;

什么阻碍了你;

什么可以推动你前进;

为什么有时候只是擅长目前的工作还不够。无论你深处金融、科技、零售、电信还是娱乐行业,这些领袖人物给出的坦率幽默、高屋建瓴的观点都是无价之宝,能给予你启示,帮助你通晓如何变得出类拔萃。

编辑推荐

贝蒂·刘编著的《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世界顶级CEO的工作智慧)》介绍了,近距离采访如沃伦·巴菲特、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等世界知名亿万富豪、CEO、政治家和名人,深刻揭示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本书包含了,第一部分像企业家一样思考;第二部分3F:恐惧、金钱、心流;第三部分高管的箴言;第四部分个人心等四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