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穴
上帝以疤痕为标记,给我们留下唯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神阙(肚脐)。
生命的遗迹
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165平方千米的小岛,神秘而美丽,名叫复活节岛。岛上的居民则称它为“特皮托·库拉”,意思是“世界的肚脐”。冈底斯山、死海都被比喻过是地球的肚脐。不同的生态视角,肚脐的位置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地位。
有位学者曾跟我说过对肚脐的看法,他说植物的种子应该也有个肚脐,用某种刺激原刺激这个部位,或许会改良植物的生长。虽然对他的这个假设没有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从那时起,我对肚脐有了一些想法。
据说恋爱中的人会下意识地关注肚脐长得是什么样子,《所罗门之歌》里说:肚脐的样子好像一个圆圆的杯子,里面装着调和的酒。调和的酒本身就有一丝浪漫,装在肚脐眼里,一定更加醉人。20世纪末,用肚脐吸引人的目光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年轻的女子把贵重的宝石嵌在自己的肚脐上,它成为身体一个重要的地方。时尚看似很新潮前卫,其背后往往是本性的回归。对肚脐的彰显,也许在暗示这里是生命的遗迹,我们不能忘了它。
其实,我们谁都没有忘记这个遗迹。曾经有一条血脉将我们与母体连在一起,肚脐是唯一能够证明这条血脉存在的证据,它提醒我们这条血脉的意义,尽管最终它消失了。
脐带一旦被剪断,剩下的就是一块伤疤,伤疤有时会勾起人们的联想,比如常常有人在洗澡时,躺在浴缸里,凝视着自己的肚脐在想生与死的问题。对肚脐的想象也许会像外科医生理查德·赛尔策在《凡人课》中说的:“残留的脐带,痛苦地缠绕着彼此,它们被最初的分离所遗弃,只好纠结在一起,好让我们的猥亵意图不会叫嚣着从肚子里跑出来。”这个看似由肉纠结而成的东西,却从来没有人真正解开过。因为,肚脐还有个穴名,叫“神阙”。不管如何解释“神”,神总是和精神、灵魂连在一起,而且变幻莫测;“阙”有楼阁的意思,这个楼阁是用以嘹望的。我们的祖先把肚脐这么一个地方称为“神阙”一定有他的意义。无独有偶,西方人古斯塔夫·埃克斯坦在“畅游”完人体内外后,把神秘的肚脐比作一枚纪念章,纪念大自然造化我们的地方。弗洛伊德更是把肚脐作为现实与梦境的交会点,他说:解开了这个点,我们便可以了解现实与梦境有着怎样的联系。
肚脐的特殊不仅只是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而且进化给我们提供了足以重视它的理由。
敏感的肚脐
肚脐在胚胎发育中是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脐部皮肤的深部没有皮下脂肪层,肚脐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敏感。作用到这一部位的信息容易弥散,甚至可以弥散到神经的最深处。难怪在劳伦斯的小说中,相爱的人互相吻着对方的肚脐。苏格兰外科医生詹姆斯·布赖迪早在1939年就从医生的角度说:“人类的神经脉冲围绕着肚脐在自转,既有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送的向心脉冲,也有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的离心脉冲。”
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肚脐给药不仅比其他部位透皮给药更易于药物吸收,而且生物利用度高。美国一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是: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一些现代研究似乎印证了一些古老疗法的高明。在中国晋代,肚脐的医疗作用得到了强化。《针灸甲乙经》中说:不能生育的人,艾灸脐中,可以生子。这种说法固然有些神话色彩,但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把盐放在肚脐中,然后在盐上面进行艾灸。这开创了一个了不起的脐疗先河,葛洪让神阙穴回阳固本的功效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不论是孙思邈的治疗法——少年房多短气,盐灸脐孔中二七壮;还是《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例证——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冰冷,附子研末放入肚脐中,后施加艾灸,都是对肚脐作用的经典示范。对于怕打针吃药的儿童,肚脐更是绝好的外治途径。龚廷贤在《万病回春》里说:用五倍子与醋熬成膏,敷脐治小儿泄泻。药物和肚脐的结合演绎了无数个治病救人的故事。肚脐治病的历史,书写了中医外治法的精彩篇章。肚脐是大自然的一个精确造化,是上帝以疤痕为标记,留给我们唯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
P47-49
王宏才,知名中医学者、临床专家。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师于两位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攻读硕士)、程莘农院士(攻读博士),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CHN-32)副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美国中医针灸医师联合会不错顾问。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研究30余年,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应邀到近60个国家进行医疗或交流,多次受中国外交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遣为外国领导人诊治疾病。人文情怀浓厚,行走在医学与人文之间,善于运用多元思维范式解读生命与临床疑难问题。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100余篇,著、主编医学著作10余部。
能结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宏才教授,并为他的作品担任责任编辑,这是我的幸运。
第一次见到王宏才教授,觉得他不太像我想象中的“中医”专家,因为他很“洋气”。随后,我阅读他发来的书稿,很快就被目录中的一句话——“气是无形的,但有能量;就像目光是无形的,但有力量”——震撼到了!中医中的“气”始终是一个让学西医出身的我感到非常困惑的概念。“气”究竞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对于习惯了以化验单、影像片这些看得到的证据为思维基础的西医而言,它显然过于抽象且难以理解,因此,这么多年来,每次听到中医里“气”这个词,都是从我脑中一滑而过,了无痕迹。此番看到王宏才教授对“气”的诠释,我仿佛一下子被一种力量击中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不必言明,却完全意会,真是痛快!他的这句话大气磅礴、功力深厚,传递出了他对中医的情感、思考、执着、信念,让我对这部书稿肃然起敬!
客观地讲,这么多年来,虽然我们口头上一直在说中医是祖国的瑰宝,是国粹;但与西医相比,很多人都未曾平视过。即便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医狠狠扳回了一局,但很快就有人说,青蒿素的贡献也不能算是中医的胜利。想起西医刚刚进入中国不久,梁启超先生因肾病在北京协和医院被切错了一侧肾脏,可是为了不影响西医在中国的推广,梁先生对这次事故没有任何谴责,依然积极为西医呐喊。而中医护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却一直遭到非议。
以前,我对中医也有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原因不外乎是来自西医的优越感和对西医的绝对自信。西医所说的每句话、每个理论都有证据,或细胞,或分子,或基因,我们已习惯于西医的明明白白;而中医呢?就像我刚才说的“气”,谁能告诉我“气”在哪里?既然说不清在哪里,让我怎么相信呢?这就是我原来的认知。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吧。
第一遍读了王宏才教授的书稿后,我竞有种发自内心向中医说声道歉的冲动。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在原始荒芜的毫无现代科研手段的情况下,一点点凝聚出了如此令人惊诧的智慧?我们一代代人受益于此,而现在的我们又怎能如此自大地忽视这一切!
王宏才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在中医领域研习多年,他不断学习着中医,实践着中医,感悟着中医,思考着中医,热爱着中医。《中医的脚印》是厚积薄发之作,是他情感的表达,更是他智慧的升华。他没有刻意去为中医做激昂的辩解,而是客观冷静又不乏幽默地讲述着中医里那些核心的道理。他沿着中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串串脚印,细腻地探寻生命与健康的逻辑。在西医主导的现实世界里,自信地唱出了一首中医的“欢乐颂”!
“大艾无疆”“神奇的穴位”“为什么会有经络”“气的谜团”“五脏的边界”“放血疗法三千年”,仅从这些标题看,就足以让普通的读者兴趣盎然。而书中对中医核心元素的历史探究、发展脉络、神奇智慧、现实关联等的巧妙梳理,更让人有种甘之如饴的感觉。比如,在写到“脾与甘”的关系时,他这样说:
“在石器时代,要想获得甘甜的食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糖是人类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缺乏的东西,因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味觉上对甜的渴望。巧克力是甜的,水果是甜的,谷物咀嚼到最后也是甜的,这些甜的东西在脾胃的运化下,最后都变成一个更甜的东西——葡萄糖。葡萄糖是细胞中线粒体释放能量的原料,正常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吃才能获取。现在我们知道,人们渴望甜,是对力量的渴望,因为,能量的味道是甜的……甘放在嘴里是一种味道,品完之后,我们知道了脾的脾气。”
这种从人的进化切入,以人的生化收场的联想表达,让人对脾主运化、脾主甘甜、脾主肌肉力量的中医概念浮想联翩。
作为一个学习西医的人,很难把“肾与耳朵”联系起来。但在这本书里,王宏才教授用DNA螺旋结构、子宫、圣母玛利亚的耳朵受孕等看似“荒诞”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耳朵是一个敏感的器官,因为它会触动你的肾气”,并且机智地总结到:“肾虚可以引起听力障碍。听力障碍有三种,轻者是听力下降,中者是耳聋耳鸣,最严重的是听不懂人话。前两种相对好治,后一种病入脑髓,不仅要补肾,而且要补脑,好在‘肾主脑生髓’。”
由于从事了医学编辑工作,我也阅读了一些中医书籍,但对艾灸的作用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原因是那些艾灸原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很难深入脑髓。本书中有一条线打通了我的思维脉络,那就是“太阳—生命—火—艾灸”的纹理和牧师的救赎所串起来的逻辑。“太阳是人类共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太阳图腾维系着人类的和谐与生存。是什么造就了太阳文化,是人想借着文化的力量来传递太阳的能量吗?对这个问题,不管有没有答案,神农医药中的‘阳气’理论至今散发着它独特的热量。”我在这段话前停留了好长时间。一本好书,不仅要读,还要静下心来思。
很多学西医的人,都特别喜欢用“脾”这个能看得见的解剖脏器来攻击中医的不科学,他们会说,脾是个免疫器官,中医怎么会有脾胃不和这样的说法,根本没有道理嘛!殊不知,包括脾在内的五大脏器,竞是西医借用中医的。当西方医学被引进中国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些脏器,就直接按照中医的说法——心、肝、脾、肺、肾——翻译了过来,本来中医所说的脾就不是西医解剖上的脾,中医的五脏不仅是部位,更是一种信息的集合,当我们能理解中医背后的哲学思辨和智慧时,我们也许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中医了。这也是《中医的脚印》一书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思考和收获。
疾病使人类一直行走在“生死”疲劳之间,中医几千年来在人类的繁衍壮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最基础的西方医学——解剖学——在16世纪就诞生了,但西医的真正发展只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从医疗保健的角度而言,我觉得中医之于西医,有点像柳词之于苏词,一个婉约一个豪放,一个望闻问切神圣工巧,一个刀光剑影速战速决。豪放者气场更强,所以场面上一定压过了婉约,但中医的春风化雨很多时候可以柔弱胜刚强。王宏才教授在书中给读者点拨了很多健康养生的智慧,简单简约却深刻入里。比如,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可我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王宏才教授告诉我们:火的实质是燃烧,而火气太大只是燃烧自己,却照不亮别人。此话如此简单幽默却是那么发人深省。穴位治疗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疗法,书中以百会、膻中、神阙三个穴位为例,讲述了生动的穴位法则和健康道理。总之,书中实在是精彩纷呈!
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也作为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更作为一名传播优秀文化的出版者,我非常感谢王宏才教授为社会奉献的这部作品。他不仅讲述了精彩的中医故事,更唤起了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信心和实实在在的收获!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通过王宏才教授的作品,更虔诚地去尊重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存在和文化存在。封底中呈现的“丈量中医的长度和厚度,感受生命的广度和温度”便是我对这本书由衷的评价。
原计划在这本书出版前,按常规套路找些名人进行一番推荐,但随后我却改变了主意。好书何不任性一下?就让这本书自然而然地生机勃勃吧!
有人说:“知识是在自己脑海中塞进别人的想法,而智慧是在心灵深处聆听自己的脚步。”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完这本书,咀嚼消化后,请尝试着听一下自己的脚步声……
《中医的脚印》是一部集原创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讲述中医文化的优秀著作,作者王宏才凭借多年丰厚的中医学习积累,灵动地讲解了经络、穴位、针灸、气、五脏这些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医元素及其古往今来的故事,仿佛为读者开启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医文化之旅。
迷信中医的人未必参透了中医的章法,否定中医的人一定低估了中医的智慧!
中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串串脚印清晰而深刻!
中医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中医的脚印》跳出传统的中医写作思维,站在文化和历史的角度,鲜活灵动地讲述了艾灸、穴位、经络、气、五脏、放血疗法的故事,其间传递出很多健康养生智慧。本书融入了作者王宏才丰厚的学养和丰富的情感,文笔清新流畅,读来生动有趣。是一本让人读懂中医精髓,并会爱上中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