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大,你幸福吗?
央视在双节前夕,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不禁想到,如果这个调查组来到南大校园,不知道同学们的答案又会是如何?是笑容洋溢面庞,答日:“作为青年学生一代,我为在南大学习而自豪,我很幸福。”或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正在赶往图书馆占位子的路上,脚步不曾停留,匆匆答道:“希望这一年的辛苦能有所回报,如果能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一定很幸福。”抑或是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低下头陷入了短暂的沉思:“我幸福吗?唉,好像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呀,学习生活很充实,除了偶尔会想念远方的父母,其他都挺好的,不知道这算不算幸福。”以上这几种答案纯属臆想,其实年轻的学生从不缺灵感,也不缺创新,你们的答案一定是五光十色,充满新意的,恕我的想象力有限,终究是赶不上这么多聪明睿智的小脑袋瓜。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其实包含着诸多含义: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你现在感受到幸福了吗?你是否还有些不如意之处?这些不如意是不是影响了你的幸福感呢?也许很多人认为,对生活对幸福真谛的感悟往往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大学生通常也就是20出头的年纪,如何能对这个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给出客观的答案呢?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除了几位领导和同事外,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几年下来曾有过交流、互动、分享的学生应有好几百人。在我看来,如若真给些思考的时间、空间或是适当的提示,我们的学生应能对幸福这个话题有着自己的判断。
你幸福吗?学生的幸福来源之一当属学习所获,和教授、博导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聆听他们的不倦教诲,以启迪智慧,开启科学之门;坐在飘着书香的图书馆阅览室,沉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完成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而后翘首期待论文录用通知书……在南大读书的三四年,绝大多数学生便会离开校园,各奔东西南北,为自己的梦想而忙碌奔波起来。但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能有幸感受到象牙塔里的这份纯净,感受到南大之美、学术之美,实乃幸福之事啊。
你幸福吗?学生的幸福来源之二当属生活所获。南大食堂热腾腾的饭菜、馒头哥的热情吆喝、南园大叔的水饺、青岛路的各色小吃、宿管阿姨的问候,都曾给远离家乡父母的我们留下过温暖的回忆。前一段时间因为参加一场研究生活动再度走进了南园八舍的女生宿舍,读研时我也曾在八舍五楼一个朝北的房间住过两年,故地重游,颇有些怀旧之情。还是同样的洗漱间,一字排开的水龙头,某个周末的午后,带个收音机,边洗衣服边听音乐,和同伴聊聊天,枯燥的洗衣时间也变得颇有些滋味。研三时我曾去欧洲交换学习过一年,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却一直感觉少了些什么,应是怀念简单而朴实的南大生活带来的幸福感吧。
你幸福吗?和绝大多数南大人一样,每天打开电脑,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浏览南大小百合。深秋时节,不少同学拍摄了南大风景照放在贴图版面上,金黄的银杏叶洒满校园,很是壮观美丽。校长信箱版面热闹依旧,其中当然有不少同学提出的对于学校建设管理工作的中肯意见或是建议,另有一部分灌水帖倒有些吹毛求疵之嫌了。记得曾有位毕业工作多年的同学重返南大,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学校时,觉得这里有诸多的不好,抱怨不少,感恩不多;等到离开了,才开始怀念学校的好,怀念学生生活的好。要是听到其他人有一句对于母校的非议,心中便觉不快,定是要论一论理才觉得心里舒坦。”
看来,幸福真心就在你我的身边。20多岁的年华,一所百年名校,一摞名著典籍,一节生动课堂,一台热闹晚会,一碗热乎面条,虽然简单,但幸福意味深长,值得永久珍藏。
P29-30
2009年的秋夜,整理完一天的工作,回到辅导员宿舍,一如既往地打开“卉声卉色”工作博客,系统提示收到一封新的站内信。来信的是一位面临转专业抉择的同学:“卉老师,最近为转专业的事情愁得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我该如何选择?”是啊,选择什么专业,是离开还是留下,对于学生们而言是多么重要而神圣的决定。此刻有着同样困惑的同学想必不止一个,作为辅导员的我能给予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吗?说大道理显然缺乏针对性,不如就从回首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反思自己曾经做过的选择谈起吧,回信写毕,不觉已是夜色阑珊。刚准备休息,突然提示又有一封新的站内信,打开一看,正是方才的那位同学:“卉老师,以为您早就睡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回信了。谢谢您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读完来信,心中很是触动,我想我有答案了!您早点休息吧,有黑眼圈的卉老师就不美了哦。”此刻,我的心中温暖无比,今夜一定可以做个好梦。
有人说,网络的普及让人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于我,却恰恰相反。作为90后大学生的辅导员,如何实现师生间的零距离互动、心与心交流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助小百合论坛,工作伊始我便建立了工作博客“卉声卉色”,希冀将此打造成真正属于与学生共同对话的茶室、氧吧。在这里,对话的气氛是轻松惬意的,也是民主包容的;对话的对象可以是一位同学,也可以是几十甚至上百位同学;对话的时间可以是清晨、午后,也可以是深夜、子时;对话的地点可以是图书馆、宿舍,也可以是火车站的候车室、假期的旅途中;对话的主题可以来自个别同学的疑问,也可以是一群同学的共同困惑:成长的烦恼,学习的思考,生活的感悟,未来的憧憬……
从2008年—2016年,工作博客的写作迄今已经坚持了8年时间,其间的滋味是痛并快乐着的。除了发布日常工作信息之外,我力争将博客打造成引领学生的网络思想阵地、吸引学生的网络文化产品,其中原创文字的不断更新,需要在繁杂琐碎的工作之余,坚持思考、坚持关注、坚持写作,这一过程本身是痛苦而艰辛的。最初开始博客写作时,心中总是怀揣着对工作的一份坚守、对学生的一句承诺,即使工作再辛苦,觉得自己也应该坚持写作;后来逐步将写作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来,工作中的感悟体验、工作之余的爱好收藏、美食旅行体验都愿意在第一时间与学生分享,写作本身变得越发自然自主;再到后来,“卉声卉色”的写作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篇篇博文仿佛记录了成长的足迹,是我馈赠给学生,也是学生们馈赠给我的成长礼物。曾经有一位前辈问我:“你的博文学生们愿意读吗?有反馈吗?”这个问题怕是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我不能回避的。90后的学生不喜教条,不爱约束。因此,既然要写作,就得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沟通,用学生们喜欢的语言来表述,否则就是纯粹的自我娱乐,自我欣赏了。如何将“有意义的事情说得有意思”,如何让学生们从博文中真正受益,在这方面,我花了不少心思,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终究还是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我所期待的不是借由文字灌输给学生们什么,教会给学生们什么,而是希望通过真切平实的文字,带给学生们一点启发、一丝感悟,引导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正确选择,学会坚强面对,学会坦然接受,学会越挫越勇,学会笑对人生。
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是充实美好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那么多的闪光点,他们聪慧、勇敢、丰富,与其说我是835名本科生、研究生的辅导员,倒不如说我们“互为师友,共同成长”来得更为准确。我常常想,如果这八年我从事的不是辅导员这份平凡而美妙的工作,现在的我也许会有更多的闲暇时光、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却绝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此阳光的心理状态。感谢学生们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工作中的遗漏不当之处,认真总结学生工作的方法和诀窍,从容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越来越热爱这份事业,越来越珍惜陪伴青春的这段美好时光。
博客开建之初,从未想到有一天一篇篇原创博文能印成铅字,与更多的青春做伴。在此,衷心感谢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潘漫副书记、原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教授、学生工作部部长龚跃老师、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杭祝洪老师、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高新房老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老师、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郭学尚老师、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倪蛟老师、发展委员会国内部主任王俊老师、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索文斌老师。感谢工程管理学院陈伟书记、周晶院长、李心丹教授、周跃进教授、李浩副书记、张园园老师,在工程管理学院学习、工作、成长的十一年间,谢谢你们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本书的责编张婧妤老师,您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水准让我钦佩不已、感激不尽。
陪伴青春,青春陪伴,感谢所有一路陪伴的师长、同学、家人,有你们真好!
陈卉
2016年夏
第一章 思想交响曲
致青春不平凡
说说90后的偶像
青春绽放节日分享
新学期的三层“祝福蛋糕”
别把诚信弄丢了
入党,没那么简单(一)
入党,没那么简单(二)
谁该上青共校?
党员阳光手机报——今天你收到了吗
在南大,你幸福吗?
劳动的美好
贫困是一笔财富
慈善离我们有多远
从新生班委竞选想到的
“学生工作”这门辅修课
寻找好研究生干部
研究生干部的完美准则
最可爱的人
社团——大学的美好记忆
别人眼中的自己
有趣的情商小游戏
5.25——我爱我
第二章 学习进行曲
看胡适如何选专业
假如遇到“不那么喜欢”的老师……
酸甜苦辣咸的大学考试
关于英语四级考试——不得不说的秘密
有趣的“反刍”式学习
你会读书吗?
奖学金——让我悄悄靠近你
国际交流——身未动,心已远
别错过了大学里的“隐形福利”
“导师您好”三部曲(一)
“导师您好”三部曲(二)
“导师您好”三部曲(三)
如何孕育第一篇学术论文
做好学术报告的“小诀窍”
切莫触及的学术道德的高压线
论文查重了吗?
你适合读博士吗?
第三章 生活小夜曲
君子淑女必修课(一)
君子淑女必修课(二)
君子淑女必修课(三)
君子淑女必修课(四)
从复旦投毒事件想到的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乔迁风波
别了,东八!
早睡早起——想说爱你也容易
宅男宅女动起来
减肥这件大事
假如没有微信
“都教授”去哪儿了?
谁为你的恋爱买单?
亲密关系中的倾听艺术
分手快乐
“包容”的味蕾
做快乐的租房客
户外探险≠生命冒险
美丽工管美丽家园
天下无贼
那一抹温馨的爱——推荐一部文艺片
股市那么好,我想去看看
第四章 就业奏鸣曲
给理想一点时间
当咖啡遇到温水
小马过河
The Road Not Taken?
从摩西奶奶身上看到的
两封自荐书的故事
实习不妨眼高手低
摆正择业观,天地无限宽
做求职路上睿智的“小熊”
致考研路上的勇士们
又是一年揭榜时
迟到的录取通知书
师兄师姐都去哪儿了?
女研究生的就业烦恼
全日制专硕的就业困境
二线城市——风景这边也好
创业:痛并快乐着
说说“神秘”的政审工作
毕业生毁约的那些事儿
第五章 导员畅想曲
第八个教师节,感恩与期待
研究生辅导员VS本科生辅导员
再见,08工管
有这样一群学生……
三年之约——做自己的“人生大赢家”
与本科教学评估零距离
“封禁网游”该不该?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网瘾学生
奇妙的招生之旅
狮城归来
悼念汪骏远同学
探索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之路(一)
探索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之路(二)
探索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之路(三)
探索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之路(四)
辅导员博客的科学与艺术——南京大学辅导员研讨会发言
守得云开见月明——第59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感悟
释放创新能量助力德育工作——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发言
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六个一——南京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工作分享
附录 书评
陪伴青春的旋律——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龚跃
动人的“卉”声——南京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杭祝洪
在心灵最深处与学生相遇——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费俊峰
用心浇灌学生的成长乐园——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伟
时光的胶片——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2013级研究生张晓强
和“卉声卉色”的二三事——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2014级研究生叶梦栖
后记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信息、观点和思潮给大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甚至语言习惯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剧烈冲击。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引领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思想引领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2014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提出,辅导员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有效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并明确要求辅导员应该具备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熟练使用博客、微博及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职业能力。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开辟“两学一做:我为什么入党”专栏,首期聚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接地气、聚人气、见实效的“川哥”火了,其实江苏一直有这样一批能够沉下心、俯下身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本书的作者南京大学辅导员陈卉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起,陈卉老师在南京大学小百合论坛上建立工作博客“卉声卉色”,将“互联网+”的思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八年扎根一线工作,听取青年之声,解答青年之惑,陪伴青年成长。如今,“卉声卉色”已逐渐成为南京大学校园内乃至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舞台上的一个闪光点。
本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辅导员博文集,涵盖了辅导员工作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思考深入,语言风格朴素、平实、生动,充分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之道。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读本,也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辅导员的工作手册,在提高网络素养、提升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方面具有启发性意义,值得学生工作者品读学习。
展望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俯下身讲好高校故事,传递教育好声音。广大辅导员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学生成长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表达方式、实现真诚沟通,争做青年学生心中的“川哥”“卉姐”。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潘漫
一位大学辅导员最长情的陪伴;一位学生工作者最深情的叙述;陪伴青春,伴您度过最美妙的大学生活。
陈卉著的《陪伴青春——一位南京大学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成长对话》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辅导员博文集,涵盖了辅导员工作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思考深入,语言风格朴素、平实、生动,充分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之道。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读本,也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辅导员的工作手册,在提高网络素养、提升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方面具有启发性意义,值得学生工作者品读学习。
《陪伴青春——一位南京大学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成长对话》以“成长”为主线,以“对话”为载体,语言风格朴素平实、生动深情,每一篇文章紧扣一个主题,几乎涵盖了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信仰、理想、学习、情感、理财、社交、升学、实习、择业、就业……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许多观点都非常新颖、鲜活,有着笔者陈卉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饱含感情又充满智慧。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她对于工作的辛勤付出与投入,同时也能真切地体会她在工作中多方面的精神收获与享受。而这种始终以积极、乐观和正能量的态度面对有着极大挑战性的工作,在不断深化对于自身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持续提升工作的水准和品质的过程中感受工作、生活的美好的极佳状态,不正彰显了21世纪新一代高校辅导员所特有的精神面貌与个人风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