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四位巨人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曾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过许多重要外宾,被誉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杰出的教育家,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受教于他:彭桓武是他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王竹溪、林家翘都曾跟随他做研究,杨振宁、钱三强、何泽慧都曾听过他的课。由于贡献杰出,1980年周培源获得美国普林斯顿法学博士的称号,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季羡林先生曾这样形容周培源:“在晚辈眼中,望之如神仙中人。”
时至今日,周先生已离世二十余载,后生如我们,望他更似神仙中人。2016年8月28日,为周先生诞辰114周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他的学术成长历程,值得我们反复思量。
聪慧少年郎 入清华学校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县(现宜兴市)芳桥乡后村,他家是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其父周文伯是清朝秀才,为人正直,很受乡人尊重。周培源三岁半时便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在私塾念了四年多后,1910年,一个出过洋的进士在家乡办了一所洋学堂,父亲认为洋学堂比私塾教育进步,便让他转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制结束。周父外出经商,年幼的周培源随他离乡,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求学。
1918年春,周培源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这是美国人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收费很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培源也满怀热忱地参加了上海地区的“五四”运动,但这场运动触怒了校方,开除了几十个学生,周培源是其中之一。被开除后,周培源回到老家自学,因受不了父亲经常的责备,又不愿闷在家中,便常在芳桥的潮音寺内读书看报。某天,他在报上偶然看到一则版面很小的招生广告,得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江苏省招收5名插班生的消息。
勤学加上他的聪慧,1919年,周培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很多年后,周培源还饶有趣味地回忆道:“那则报上的招生广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条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在清华就读期间,周培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崭露头角。在读高等科三年级时,他写了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由此开启了长达70余年的科学研究工作,该文后经数学教授郑之蕃推荐,发表于《清华学报》上。周培源曾写道,郑之蕃是他“青年时期最好、最尊敬的老师”,并称这位老师的教导对他后来“立志一生攻读理论物理学与数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24年,周培源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并获庚子赔款留美基金,随即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旅程。
习理论五路 随科学大师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日食得到证实,引起世界轰动,国内也掀起了介绍和传播相对论的高潮,周培源受此激励,迷上了物理学。他曾抱有“工业救国”之梦,但最终去了有美国“中西部哈佛”之称的芝加哥大学,决心攻克理论物理学。
那时的芝加哥大学,有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逊教授和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周培源原想跟随这两位在相对论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学习,由于当时消息不灵通,当他抵校后才知,两人已离校。虽未如愿,他仍异常勤奋地求学,以插班生身份入数理系二年级,暑假仍选课,很快便修满了学分,做硕士论文。1926年3月和12月先后获得该校数学物理学学士学位、数学硕士学位。
在芝加哥大学苦读两年后,1927年初,周培源又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次年便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并获得毕业生最高荣誉奖。从1924年秋到1928年,加上在清华高等科的两年学习(注:当时清华高等科的三四年级相当于美国大学的一二年级),周培源仅用了五年半时间便拿下了学士、硕士、博士3个学位,这在清华学校留学生史上是空前的,这是他在美国求学期间勤奋刻苦的结果。
1928年秋,周培源赴欧洲,先后跟随两位日后的诺贝尔获得者海森堡(1932年获奖,量子力学奠基人)、泡利(1945年获奖)从事量子力学研究。1929年9月,在结束了5年美欧求学生涯后,周培源在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的邀请下回国,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年轻的教授,时年27岁,且是清华大学第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在回国与否这件事上,周培源从来没有犹豫过,他曾在给美国朋友的信中十分清楚地写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留学,我们就是要回来做事。”
P24-26
张佳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地理学史,地图学史。2002年进入西安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学习地理科学专业。2006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习科学技术史专业,方向为地理学史,硕士论文为《民国前期大学地理教育研究》。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习科学技术史专业,目前研究方向为地学史、地图学史。参与众多课题和项目。
(一)
2010年5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作致力于搜集、整理、保存、研究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以此记录和展示中国科学家个人科研生涯与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历程,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
六年来,采集工程不断推进,至今共已开展了450余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获得了10余万件数字化与音视频资料,数万件手稿、书信、照片、科研仪器设备等实物资料,为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素材。
作为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自2014年10月起,采集工程在《中国科学报》上策划和组织开设了“印刻”专版,每期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一位接受采集的科学家,并配以相关史料或采集工作心得,既展现了老科学家曲折丰富的人生故事和科研经历,又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成为采集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的平台。截至2016年9月,专栏已刊载130期,即刊出了130位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故事。
本套丛书即为上述“印刻”专版130期的合辑。
(二)
但是,这套丛书并非“印刻”已刊发文章的简单汇集出版。
“印刻”刊出的每一期文章,都由130个采集小组分别撰写完成,荟集了每个采集小组在平均两年的资料采集和研究报告撰写周期里,所获得的对科学家最完整、最深入的认识。遗憾的是,由于受报纸版面限制,“印刻”刊发时不得不删去了许多片段和图片,使许多叙事显得干巴、生硬,趣味性、可读性受到很大影响。现在的合辑基本恢复各采集小组提交稿件的原貌,有些还补充了新的资料,讲述更丰满、更鲜活的故事。
自编辑审定“印刻”文稿以来,我们一次次被文中科学家们执着科学、潜心钻研、严肃认真、求实创新的精神所感动,也一次次被科学家们爱国为民、无私奉献、科技报国、无怨无悔的事迹所震撼。衷心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故事中,感悟这百余位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与家国情怀,品味科研道路上的艰难、挫折与荣耀,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精神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价值何在。
全书由四个分册组成。每一分册首先以学科相近为依据分大类,同一大类下再以科学家出生时间先后为序。同时,每一篇文后,还设有“相关阅读”,选刊了部分采集工作中所获得的重要文献和访谈记录、一些采集人员的感悟心得等,为读者提供内容多样、形式各异的延伸阅读素材。另外,作为整理和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家资料和科技发展史料的重要成果,截至2016年底,采集工程已出版科学家传记和相关作品70余种,尝试探索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科学家传记写作方式,逐渐形成了规模和系统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从本书每个分册的封底看到这一总书目,选择阅读更翔实的科学家大传。
(三)
为便于读者选择和重点阅读,全书前三册按科学家所在的不同学科领域或工程技术门类分辑,第四册为女科学家专辑。
第一册收入从事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领域的38位科学家。其中有自言“人谓数无味,我道味无穷”的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院士,有我国理论物理学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奠基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周培源院士,有以身许国开拓我国核武器事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中国也要进步”而归国开拓中国超声学学科的应崇福院士,有为了中国早日摘掉“贫油”帽子而常年在野外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田在艺院士,有引领中国气象学走在世界前沿、“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的叶笃正院士……无论是在实验室进行演算和实验,还在野外进行观测和勘探,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无悔奉献的家国情怀。
第二册收入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等领域的28位科学家。其中,有自称为“泥腿子”的小麦育种专家庄巧生院士,有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药用植物学家徐锦堂研究员,有将一生心血奉献在肝胆外科上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孟超院士,有幼年便立志研究昆虫而在日军侵华的国难当头投笔从戎的昆虫学家周尧先生……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认准一个目标,奋斗终身成大器。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持续、专注的精神,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赤诚爱国心,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树立起榜样。
第三册收入技术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42位科学技术专家。其中,有为了国家战略需要而不计个人名利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也有数十年隐姓埋名从事我国自主核潜艇研发而“忘家”但最终“感动中国”的黄旭华院士、矢志为解决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断攻关的纺织机械专家梅自强院士、为解决农业病虫害而终身研究农药的李正名院士、为提高中国蒸馏酒酿造水平而不懈努力的百岁老人秦含章先生……在他们看来,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利益、人民需要是时时刻刻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册为女科学家专辑,收入了22位女性科技专家的故事——既有出生于江南名门却“不爱红妆爱武装”的中国第一位女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也有人如其名般清丽、一生在企业从事药物研究开发的安静娴院士,还有风华正茂时放弃联合国WHO职位回国、后半生脚印遍及中国麻风病现场的李桓英研究员,等等。她们的人生之路不尽相同,她们从事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她们的生活品味或雅致或极简,但有一点于她们是共通的,那就是对科学研究的爱与执着。希望这一册对女科学家科研人生的集中讲述,能够丰富读者对中国女科学家这一群体的认识和理解,能够领略女科学家的别样风华,能够唤起读者对女性科学家成长特征的更多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所收入的130位科学家,只是400多位接受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科学家中的一小部分。本书采取开放式结构,今后还将继续以采集工程为基础,讲述更多的科学家的故事。
(四)
采集工程是行政动员与学术规范的结合,是由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工作机构的人员共同努力推进的事业——仅本书中的署名作者就达100多位,还有许许多多六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进采集工程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限于篇幅,请原谅在此无法一一具名表示由衷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已收入本书和暂时还未收入本书的所有老一辈科学家、技术工程专家们,是他们用自己的科研人生,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堪称精神财富的动人故事。
张佳静主编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1)》收入从事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领域的38位科学家。其中有自言“人谓数无味,我道味无穷”的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院士,有我国理论物理学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奠基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周培源院士,有以身许国开拓我国核武器事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中国也要进步”而归国开拓中国超声学学科的应崇福院士,有为了中国早日摘掉“贫油”帽子而常年在野外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田在艺院士,有引领中国气象学走在世界前沿、“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的叶笃正院士……无论是在实验室进行演算和实验,还在野外进行观测和勘探,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无悔奉献的家国情怀。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传记丛书的微缩版。时代变迁的见证人,共和国科技发展的践行者,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群体的集体缩影。
张佳静主编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1)》记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中入选的38位出生于20世纪初,从事数学、物理及应用工程专业的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和他们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各篇文章都为采集工程各个采集小组根据研究报告改写而成,采用了大量采集工程中得到的珍贵图片,对每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主要科学成就做了简要介绍,同时用了主要篇幅着重介绍了各位科学家治学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彰显了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高贵品质。本书是使读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中学以上学生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专业科学家最具权威性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