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河南当代名作家传略(1919-1980)/卓越学术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杜严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曾长期任教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及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清华校务委员主席。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

1915年,冯友兰考上北京大学。1918年6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学校教书。1919年考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研究生。他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利。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在美期间,冯友兰还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学者泰戈尔,共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为关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文化产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的观点颇多契合,并立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作和思想。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在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冯友兰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因自己对儒家思想的偏爱,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

1925年,冯友兰在当时的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庄子。在此期间,他的主要著作是1926年出版的《人生哲学》。冯友兰在后来回忆说:“在我的哲学思想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是新实在论占优势。”(《三松堂自序》)在《人生哲学》这本书中,他自称持新实在主义观点,并力图把新实在主义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他后来建构的新理学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27—1937年,是冯友兰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该书是继《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友兰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也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1937—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在此间创制而成。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冯友兰虽身处后方,却因心系中华民族之存亡而忧心感慨。在暂避长沙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1946年5月,西南联大的使命结束,冯友兰为联大纪念碑撰写了碑文。碑文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

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6年)。关于冯友兰著此六书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确的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表示中华民族一定能复兴的坚定信念。

1946年,他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47年,冯友兰结束美国考察,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1948年秋,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1949年春,冯友兰辞去本兼各职,曾先后被选为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然而,他在学术上并不顺利。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哲学界即展开了对他的批判。在解放初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以及后来的历次反右运动中,冯友兰不但其思想被当作唯心主义代表屡遭批判,其人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成为批斗的重点对象,备受折磨。直到1968年秋,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还要找他。得此“特赦”,他才离开牛棚勉强恢复自由。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时,才算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手握如椽巨笔,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从而真正得以把自己80年来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所得、体会写出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在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一生为了治学,收藏有中外图书数万册,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图书。尤对中外哲学史料的收藏较为系统,文史著作大半。1994年,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000余册图书。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史研究及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一直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这一中心来展开的。他曾回忆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华学校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

冯友兰一生著作丰厚,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冯友兰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经典语录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处,名亦不立。

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我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P5-8

目录

徐玉诺

冯友兰

曹靖华

冯沅君

于赓虞

苏金伞

任访秋

姚雪垠

师陀

李蕤

于黑丁

韩素音

刘知侠

魏巍

柏杨

杨兰春

周梦蝶

李季

栾星

李准

宗璞

文晓村

卧龙生

乔典运

白桦

叶楠

南丁

痘弦

刘思谦

李清联

张一弓

王绶青

周同宾

田中禾

王怀让

陈有才

孙荪

成一

二月河

王立群

鲁枢元

夏挽群

殷德杰

侯钰鑫

高旭旺

李天岑

王幅明

孙方友

刘庆邦

张宇

周大新

南豫见

陈继会

王钢

马新朝

郑彦英

李佩甫

王遂河

陈峻峰

王俊义

秦俊

杨晓敏

齐岸青

王剑冰

耿占春

阎连科

廖华歌

刘震云

高治军

柳建伟

高金光

邵丽

肖定丽

李洱

何向阳

水兵

傅爱毛

陈涌泉

刘成纪

胡兰兰

何弘

尉然

温青

乔叶

戴来

梁鸿

南飞雁

序言

无怨,即使很苦涩。

无悔,铭刻记忆中。

上千个日日夜夜,读作品,读作家,读他们心灵的印迹。

一路感动中读着,心儿随着一起流浪,

一路震撼中走来,近百年仿佛一瞬间。

中原大地,人杰地灵。鞭策着,前行,不惧风雨如磐。

沃野长空,时代风华。鼓舞着,奋发,不畏沧海桑田。

这是一个生长的、成长的、涅槃的过程。

有福读上千部作品,有缘识上百位作家,是今生之大幸。

他们是百年风云的书写者、见证者……

用心丰满岁月,用笔挖掘感动。

已经请进生命中的,相知、相悦的作家,是我们的福。

尚未请进来拜会的作家,是我们视野的狭窄所致,还没有被发掘。

渴望被长者先贤所理解、谅解。

是的,这是一项工程,是正在进行时的河南作家的华彩合影。

创作传略的源头来自脚下这块最坚实的大地和这一群厚重出彩的河南人。

有人愿意心神并举来做这件事,这就是价值所系、意义所在。

若绵薄之力促进了河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若绵薄之力提高了河南作家及作品在全国的知名度,

若绵薄之力提升了河南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力……

是为幸甚,至乐事。

杜严

2016年6月18日于白河之滨

内容推荐

杜严著的《河南当代名作家传略(1919-1980)》梳理了河南当代作家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学贡献,研究河南1919年至1980年出生的作家的成长与奋斗历程,突出人物传记的珍藏性,增加文本的知识性、可读性、科普性。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官网检索查阅等多种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综合研究。主要从个性成长、创作历程、作品特色和文学成就等视角,客观把握每位作家的特质、差异化成因。在借鉴国内外作家传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彰显河南作家的特色,填补河南省当代作家传记的空白,积极推动河南作家创作的繁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贡献力量。

编辑推荐

杜严著的《河南当代名作家传略(1919-1980)》这部近40万字的社科类优秀著作,遴选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河南87位作家的成长、成名与奋斗历程,着重介绍了作家的创作心境和创作成绩,突出提炼了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和作家语录,力求彰显河南作家独特的文学贡献和个性特点。传略图文并茂,装帧考究,文字洗练、清晰,选材得当、简约,增补了河南省当代作家群体性传记的空白,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供了河南作家的华彩合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