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学习丰富的知识,努力去行动、实践,这些效仿圣贤的行为可以让人恢复人性最初的善良。孔子说:“人们学习的时候,经常因为学习时的困难而苦恼难过,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地学习,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学习了之后又能够经常温习,熟悉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其中的道理,找到自己的喜好,学习自然就会不断深入,所以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不是很快乐吗?”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学习有了收获,人就会变得自信。从远方而来的朋友是来听从自己的教诲的。既然自己有高洁的品德,又得到杰出的人才去传播道义,自然心情舒畅,感到快乐,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了。所以说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愉快吗?
原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做了好事,自己当然会感到高兴,假如因为有时做好事没有被别人知道,就感到不高兴,就是受到了名声的劳累,不是君子应有的完美品德。因此没有名气也要感到很自然,毫不恼怒;要用平常心对待自己,不追求名声显著;要诚心地学习,不超出本分。这样就能让自己变得见识宽广,志向远大,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所以说别人不了解我,我能够不怨恨、不恼怒,这样不也是君子吗?从喜欢学习到从学习中获得欢乐,再成为品德高尚、接近圣贤的人,学习能够实现的事就是这些了吧!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张居正讲评译释 有子说:“天下没有无父母兄长的人,也没有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兄长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兄长,他的内心就不会平和顺畅,小到冒犯上级,大到造反作乱,没有他不做的事。如果一个人平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知道做儿子、做弟弟的事理,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平和顺畅,他的所作所为就自然会遵循礼制,这样的人很少会去冒犯上级。”冒犯上级这种小错都不肯犯,却喜欢犯上作乱,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自然不会做出犯上作乱这种坏事,由此能够看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当前最紧要的事呀。
原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张居正讲评译释 有子又说:“天下间的事有因有果,如果只关注结果,即使学识丰富,也难以得到要领,花费了力气,也难以收到成效。这就是君子只在关键的地方集中力量的原因。树立了根本之后,根据事物各自要求解决问题,自然就会符合事理,这就像树木的生长一样。”树木的根本牢固了之后,枝叶就一定会繁荣茂盛,应该像这样先树立根本。我所说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实行仁的根本呀。仁就是恻怛慈爱,具体实施的话就是关爱亲人、尊敬长辈,仁民爱物也是根据这些推广而来的。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亲近自己的亲人就可以推及亲近别人的亲人,赡养自己的长辈可以推及赡养别人的长辈,甚至推及安定万民万物,这样仁就会无穷无尽了。既然这样,实行仁的根本,怎么会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之外的事呢?求学的人致力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仁就能产生了呀!孔子在《孝经》里说:“亲爱恭敬、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刑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有子这么说,是从孔子那里得到的教诲吧!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张居正讲评译释 孔子说:“语气容貌神色都是人内心的征兆,最能用来观察一个人。那些有德行的人,说话刚毅正直。如果一个人擅长说赞美的话,总是曲意迎合、巧言善辩、阿谀逢迎,让别人高兴欢喜,这就是虚言假语。如果一个人总是神色谄媚,用不正当的手段讨好别人,使人高兴,这就是虚伪。这样的人一定不仁德。”因为仁是人本性上的美德,心在,仁德就在。如今人们只用外表取悦别人,而缺乏内心的美德,这不就是缺少仁吗?然而孔子所说的缺少仁,特别指那些自己缺乏品德,又会让别人也失去美德的人。因为正常情况下,人都会喜欢顺从自己的人,那些巧言令色的人最会阿谀奉承迎合别人;人在听别人说话、看别人的神态时,都喜欢迎合自己的人。既然喜欢就不会察觉这个人的奸诈,因此就有了很多更改是非、陷害忠良,以至于毁人家国的人。像尧舜这样贤明的人,尚且畏惧巧言令色的孔壬,更何况其他人呢!君主在用 ,人的时候不能不考查清楚呀。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张居正讲评译释 曾子说:“我每天都用三件事反省检查自己。哪三件事呢?人只要给自己做事,没有不尽心尽力的,给别人办事,就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肯尽心尽力,这就是不尽心。我会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时也不尽心尽力吗?交友的方法,可贵的地方在于诚信,如果只是表面结交,没有真情实意,这就是不诚信。我会反省自己,和朋友交往,有时也虚情假意不讲诚信吗?从老师那儿接受教育,就应该熟练学习,如果只是当面听一下,却不踏实学习,这是辜负了老师的教育。我会反省自己,从老师那儿学习,有懒惰怠慢不踏实学习的时候吗?我在这三件事上反省自己,有了改正,没有就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一天也不敢松懈。”曾子做学问,对任何事情都是精心考察、尽力而为的,所以他才会如此勤勉用功。古时候的帝王,像尧、舜这样兢兢业业,像成汤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改正自己的不足,都是这样的想法,这就是学问。所以《大学》说:“上白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想要学习圣人学问的人,能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吗!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