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哲学简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冯友兰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并于1948年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绝佳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几十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本书首个中译本于1985年出版时,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足见其经典地位。此版本以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翻译的新译本为底本,并参照英文原版和涂又光译本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希望这部译文准确、通俗的译本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冯先生原著的精神。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尊为20世纪中国哲学界泰斗。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其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目录
自序
英文版编者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三、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四、语言的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三、《上农》——农业的价值
四、“反者道之动”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
六、家族制度
七、人世和出世
八、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九、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十、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十一、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一、司马谈与六家
二、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三、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一、孔子与六经
二、教育家孔子
三、“正名”
四、“仁”与“义”
五、“忠”与“恕”
六、“知命”
七、孔子的心灵修养
八、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一、墨家的社会背景
二、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三、兼爱
四、“天志”与“明鬼”
五、表面上的矛盾
六、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一、早期道家与隐者
二、杨朱的基本思想
三、杨朱思想举例
四、《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五、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一、性善说
二、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三、政治哲学
四、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一、名家和“辩者”
二、惠施的相对性理论
三、公孙龙的共相说
四、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一、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二、道,无名
三、自然的不变规律
四、为人处世
五、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一、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二、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三、政治与社会哲学
四、感情和理性
五、达到至乐的途径
六、有限的观点
七、更高层次的观点
八、更高层次的知识
九、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一、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二、关于“辩”的讨论
三、澄清“兼爱”说
四、为“兼爱”辩
五、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一、六种术数
二、《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三、《月令》
四、邹衍
五、一种历史哲学
六、《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一、人的地位
二、关于人性的学说
三、道德的起源
四、关于礼乐的学说
五、关于逻辑的理论
六、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一、法家的社会背景
二、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三、法家的历史哲学
四、治国之道
五、法家与道家
六、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一、事物之“理”
二、万物生成之“道”
三、万物变易之“道”
四、“中”与“和”
五、“庸”与“常”
六、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一、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二、中国的统一
三、《大学》
四、《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五、《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六、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一、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二、宇宙论
三、人性论
四、社会伦理学说
五、政治哲学
六、历史哲学
七、对《春秋》的解释
八、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一、思想的统一
二、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四、扬雄和王充
五、道家与佛家
六、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一、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三、向秀和郭象
四、道是“无”
五、万物的“独化”
六、典制与道德
七、有为和无为
八、知识与模仿
九、齐万物
十、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一、风流与浪漫精神
二、“杨朱的乐园”
三、率性的生活
四、感情
五、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一、佛教的传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二、佛教的基本观念
三、二谛义
四、僧肇的哲学
五、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一、禅宗起源的旧说
二、第一义不可说
三、修禅的方法
四、顿悟
五、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一、韩愈和李翱
二、周敦颐的宇宙论
三、精神修养的方法
四、邵雍的宇宙论
五、事物演化的规律
六、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一、程颢对“仁”的认识
二、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三、程颐的“理”的观念
四、陶冶感情的方法
五、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一、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理”或原理
三、太
序言
近年来,有关中国的各
种著作不可胜数,但是需要
承认,我们西方人对中国哲
学的真实知识实在少得可怜
。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
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
的主要哲学家,除非是汉学
专家,大概能举出的中国哲
学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
一个老子。这个看法,甚至
对一般哲学教师来说,恐怕
也不为过。
有关中国哲学的英文书
籍和文章为数并不少,但通
常若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
到了乏味、没有价值的地步
。读者现在手持的这卷书堪
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
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
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这样
一本书出自中国知识界公认
的最优秀学者之一的笔下,
这就使它的问世,有了更大
的意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
会发现,中国哲学的内涵远
远超过孔子和老子,或儒道
两家著述所涵盖的范围。在
25个漫长的世纪里,凡西方
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思想家们无不思考
过。还应看到的是:在多少
世纪里,哲学家们所属的学
派,尽管继承了自古以来的
名称,其思想内容却随时代
的变迁而十分不同了。举例
来说,如果孔子像佛家轮回
理论所说那样,转世到12世
纪朱熹的同一时代,他大概
很难想到,朱熹的思想竟成
为当时正统的儒家思想。
在这种多样性的后面,
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主题反
复出现,其中之一是冯博士
在本书第一章里所描述的“
内圣外王”之道。怎样能够
得道,从而得以做到内圣外
王?如果就精义而不是从字
面看,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
的中心问题;并且如冯博士
所指出的,它使中国哲学具
有现世和超越的两重性。这
一点是冯博士最近新著《新
原道》一书的主题。笔者不
敢在此妄论冯博士此书的全
部精义,而只想指出:西方
仅仅一知半解的这种哲学精
神,使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
成为既有高居峰巅、在松树
下沉思默想的圣人,又有十
分实际、只问眼前的俗人。
回想20世纪30年代我在
北平学习中国哲学与文化其
他方面的时候,令我最感愉
快的是:1934至1935年间
,到清华大学随冯博士读中
国哲学。当时,冯博士刚完
成他的两卷本巨著《中国哲
学史》的第2卷。这部书很
快便在中国的同类著作中居
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有一天
,冯博士问我,是否知道有
什么人愿意从事把此书译成
英文的工作。结果是,我承
担起这项工作。1937年夏
,日本刚发动侵华战争之际
,我所翻译的冯博士《中国
哲学史》第1卷出版。当时
,我期望在两三年内,可以
完成此书第2卷的翻译工作

此后,我因工作关系离
开了中国,接着是漫长的战
争,还有其他的任务打断了
我的原定计划。直到1946
年秋冯博士应聘到宾夕法尼
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我才
得以重新开始原先的计划。
自此以后,我选译了冯博士
的《中国哲学史》第2卷中
的若干章,有的已在哈佛燕
京学社出版的《哈佛亚洲研
究》杂志发表,有的即将在
该刊发表;其目录已收入本
书参考书目,待完成后它们
将被攒成一卷出版。由于得
到富布赖特法案资助美国学
者到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研
究,我将于近期内赴北平,
计划逗留一年,希望到
1949年秋能够完成《中国
哲学史》第2卷的翻译工作

去年,我在宾夕法尼亚
大学开始了这项工作。这时
,冯博士决心自己动手,把
他先前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缩写为英文的一卷本,并
要我予以协助。结果就是现
在的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主题与中
文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
并无出入。本书第一章到第
十六章大致相当于两卷本的
第1卷,第十七章到书末相
当于第2卷。但本书的篇幅
却明显地缩短了。举例来说
,我所译的两卷本中的第1
卷有454页,而中文版的第
2卷比第1卷还多50页。之
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由于
本书删除了原两卷本中一些
次要的思想家,对主要思想
家所用的篇幅也减少了。本
书对两卷本中思想家的生平
、著作时间的真伪的考证、
参考书目和注释也压缩了篇
幅。尽管有这些不同,学术
水平并未因此减色,它的资
料和诠释都十分准确,立论
也平实全面。
本书与一般的缩写本相
较,还有其他一些特色。首
先,本书是作者为西方读者
而写的,因此,它的内容和
论述角度和为中国读者写时
有所不同。本书的首两章是
中文两卷本所没有的,便是
一例;第二十七章的大部分
也是新写的。
其次,本书里有些结论
性的见解和重点,是冯博士
自1934年完成两卷本之后
的新见解。例如,第三章所
概括的理论是冯博士于
1936年为两卷本所作的一
个附录中提出的。在本书末
章,冯博士论述他自己的哲
学见解,这些见解原来散见
于冯博士在抗日战争年间所
发表的各部著作,收入本书
时,又经作者重新写过。第
十九至第二十二章论述新道
学和佛学各章,与两卷本相
较,有明显的改动。(冯博
士准备对两卷本的有关部分
根据本书加以修改,然后再
交由我翻译。)
本书的内容主题、处理
方式和具体写作,不消说,
都是冯博士亲自动手的。我
的工作主要是考虑西方读者
的需要,就语言和易读性做
一些编辑加工。本书中的许
导语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推荐阅读!
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
畅销半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
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绝佳入门书,世界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
中纪委推荐阅读图书
入选“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入选教育部“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
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毕业礼物
后记
1946年至1947年,冯友
兰先生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
经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
国哲学简史》。由于是面向
西方学生介绍中国哲学,所
以该哲学史最大的特点是简
明扼要、通俗易懂,并且非
常注意进行中西方哲学的比
较参照。该书对于今天渴望
初步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读
者来说,也是最值得选择的
入门书籍。
本书英文版面世以后,
冯友兰先生的弟子涂又光先
生于80年代将之译为中文,
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广大中
国读者才得以与这部优秀的
哲学史著作见面。2004年
,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我国
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的
新译本。赵先生对涂译中的
一些译法提出了不同看法,
译后记中列举的对几个术语
的斟酌,让人充分感受到赵
先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的谨慎与负责态度。此版本
即以赵复三先生提供的译文
电子文档为底本,参照英文
版与涂译修正了之前流行的
赵译本中一些明显的错误,
希望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有
良好的体验。
编辑能力有限,文本中
若存在错误,欢迎读者批评
指正,我们将在再版时予以
改正。
服务热线:133-6631-
2326 188-1142-1266
读者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20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
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
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
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
题专家
《中国哲学简史》完全
不是大《中国哲学史》的缩
写, 其书文笔轻畅,深入浅
出,哲思敏睿,极富意蕴,
是地道的大家手笔,可以说
是冯友兰前期哲学史研究的
力作。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
院院长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
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
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
,后有法、意、西、南、捷
、日、朝、中文译本,且出
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
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
教材。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
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
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
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
厚的文化经典。
——单纯,中国政法大学
教授,《国际儒学研究》主

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
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
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
。冯友兰先生轻松驾驭着中
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
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
》,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
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
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
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
——赵复三,中国当代著
名学者
精彩页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
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世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 ·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会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