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这且不表。
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做号。大家因他为人颇不讨厌,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残。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他年纪不过三十多岁,原是江南人氏。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教书没人要他,学生意又嫌岁数大,不中用了。其先,他的父亲原也是个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实缺,回家仍是卖了袍褂做的盘川。你想,可有余资给他儿子应用呢?
这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自然“饥寒”二字渐渐的相逼来了。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这年刚刚走到山东古干乘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溃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冶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
那年春天,刚刚老残走到此地,黄大户家管事的问他可有法子治这个病,他说:“法子尽有,只是你们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权且略施小技,试试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看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别的病是神农、黄帝传下来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传下来的方法。后来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授,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此方法了。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于是黄大户家遂留老残住下,替他治病。说也奇怪,这年虽然小有溃烂.却是一个窟窿也没有出过。为此,黄大户家甚为喜欢。
看看秋分已过,病势今年是不要紧的了。大家因为黄大户不出窟窿,是十多年来没有的事,异常快活,就叫了个戏班子,唱了三天谢神的戏,又在西花厅上,搭了一座菊花假山,今日开筵,明朝设席.闹的十分畅快。
这日,老残吃过午饭,因多喝了两杯酒,觉得身子有些困倦,就跑到自己房里一张睡榻上躺下,歇息歇息。才闭了眼睛,忽外边就走进两个人来:一个叫文章伯,一个叫德慧生。这两人本是老残的至友,一齐说道:“这么长天大日的,老残,你蹲在家里做甚?”老残连忙起身让坐,说:“我因为这两天困于酒食,觉得怪腻的。”二人道:“我们现在要往登州府去访蓬莱阁的胜景,因此特来约你。车子已替你雇了,你赶紧收拾行李,就此动身罢。”老残行李本不甚多,不过古书数卷,仪器几件,收检也极容易,顷刻之间便上了车。无非风餐露宿,不久便到了登州,就在蓬莱阁下觅了两间客房,大家住下,也就玩赏玩赏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
P1-3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
《老残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刘成忠与李鸿章是同年进士,曾任京中御史、河南知府、道台。刘鹗自小聪明过人,但性格比较散漫,对所谓的杂学非常感兴趣,尤其醉心于医学、数学、乐律等,以至于“荒废时光”,屡试不第。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忻(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一年(1895),刘鹗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三十四年(1908)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老残游记》以一位人称“老残”的走方郎中游历为主线,通过老残游历的见闻,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活生生、凄惨惨的晚清民间疾苦图,在书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晚清时期官场的昏庸腐败,以及人民深重的苦难,令人痛彻心扉。《老残游记》对晚清官场的鞭挞是非常深刻的,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清官”有着无法言喻的向往和膜拜,将清官称之为“青天大老爷”加以颂扬,而《老残游记》却对清官有着颠覆性的见解,提出“清官恶”这一新鲜的观点。鲁迅在评论《老残游记》时写道:“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玉贤、刚弼。他们的“清官”“能吏”之誉,是以残酷虐政换来的。作家深刻地揭示出这些酷吏的可怕的精神世界,掩盖在清廉之下的是无比冷酷残忍与比贪黩更大的贪欲。老残一语道破:“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可见,作者对中国封建主义的官僚政治及其文化心态,作了相当深刻的透视和反思。
本次出版,对原书中一些错漏、笔误和疑难之处,分别做了校勘、修正和注释,以便于读者阅读。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望专家、读者予以指正。
编者
2016年5月
刘鹗著的《老残游记(精)/经典书香中国古典世情小说丛书》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刘鹗所著的《老残游记》是胡适、王国维、林语堂等都极为推崇的传世之作。小说以江湖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谐谑描绘特定环境下的社会众生相。开篇用象征笔法点透个体与时代间的微妙关系,而后一路写大明湖景致、王小玉说书、清官可恨、一桩奇案、黄河冰封、爱与彻悟……有世情小说的奇幻,心理小说的洞察,武侠小说的热血,有人认为它的章回如秦砖汉瓦,分别看来精美绝伦,凑在一起则不成长篇。但细读内容就会发现,它妙就妙在不合体统,写得任性,写得恣意飘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