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交角区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带,以及雅砻江流域。这里有雄奇的高山大江,险峻的深谷巨壑,激流奔泻,雪岭巍峨、高华绝尘。由于地处横断山脉地区,地质地理构造复杂,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既有炎热湿润的河谷台地,也有平坦温暖的山间盆地,还有寒气森然的高寒山区。其间的动植物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为突出。与此相应,民族和族群的分布亦呈多元和互补的格局,诸民族的分布格局明显是历史上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势力间博弈角力的结果在共时平面的反映。
由于山河阻隔,纳西族在发展中派衍出了众多的亚文化集团,由于各族群的生计方式各异,经济文化类型迥异,精神文化气质各有特点,彼此间有共享族群历史早期的共有历史记忆和认同符号;与此同时,各族群在独特的地理单元中结合当地的生态和文化背景又发展出多元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文化类型,形成十分斑斓驳杂的文化单元,由于地理条件的局限,无以发展出某一族群一统天下的政治组织和社会文化,形成了现今共性和个性兼备的纳西族及纳系族群。由于纳西族直接先民摩沙夷在南下迁徙历程中不断分化成散居的多个地理聚落。
纳西族及纳系族群的共时格局而言,纳木义人在最东北端在雅砻江流域,而纳喜分布在金沙江流域,部分在澜沧江流域处在最西端,最南端和西北端。纳日和纳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流域和雅砻江流域处于中间。汝卡主要在金沙江流域处在纳西和纳日之间。最东端为盐边的纳日人。而族群早期分布的大渡河流域则只留下一些与“摩沙夷”相关的历史地名存留至今,如“磨西镇”“摩西面”等,甚至大渡河的故称“沫水”的词源可能与纳西族先民的名称及其在此间活动相关,犹如唐代金沙江被称为“麽些江”相类。这些如今已成为历史记忆的旧迹。
“纳系族群”一直处在南下和西进的进程中,当然各族群的迁徙步伐各异,加上山川阻隔,不同历史时期各自周边的他者族群的族系、文化和力量消长也有别,因此,久而久之,共时格局中的分化差异自不待言。与此同时,纳系族群共有的文化特质亦不易在分化后消失,尤其是族群早期原生文化传统的传承与记忆历久弥新,形成喜马拉雅区域至藏彝走廊间独树一帜的文化类型。
纳西族渊源于远古至秦汉时期在甘青高原河湟地带游牧的古羌人集团之一部,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一带,向南迁徙历经诸阶段,先至今岷江上游区域,又向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澜沧江游流域,纳西族及纳系族群于唐代形成与现今基本一致的分布格局。
在现今川西南安宁河流域由于受南部民族集团的阻挡,纳西族和纳西族群的各集团,纷纷从南向转而呈西进的态势,从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到怒江流域广为分布,与此同时自有唐一代吐蕃帝国的崛起,南诏势力的兴盛,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先后被吐蕃和南诏所统治。在两大势力的挤压格局中,纳西族人口主体主要存留于金沙江流域,同时呈现西向澜沧江到怒江流域挺进的态势。
历史上纳西族的主体自青藏高原南向迁徙的进程中,由于各族群力量的差异,同时受周边民族政治势力的制约和互动,南下至今大渡河、雅砻江上游时在今安宁河流域停留了很长的历史时段。至今分布在雅砻江两岸,已经并入藏族的纳木义、纳木汝族群就是古代羌人集团“摩沙夷”族裔的直接继承。
唐初,磨些蛮曾在今大理宾川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唐贞元十年铁桥之役后,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今滇中高原的玉溪、晋宁、瀓江、元江等地,这些磨些人后来与汉族、白族等多民族融合,元末滇中地方文献中尚有“磨些蛮”分布其间的零星记载。
明代由于丽江一带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以丽江木氏土司为代表的土司势力的壮大和崛起,逐步向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到怒江流域的北部进犯,拓展势力范围,对滇川藏交角区域形成全面经略的形势,并对周边的普米族、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的分布和迁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清易代之际。
明洪武年间,随着蓝玉、沐英、傅友德征云南大军,内地众多入滇戍边屯垦的汉人逐步也融合到纳西族中,成为包括丽江纳西族在内的云南各地各民族中一直流传着家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徙边至云南的传说。P1-3
十分有幸应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的邀请,以不才的一己之力,向各界介绍我的母族——纳西族。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纳西族只是一个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而其历史的缘起,据信史记载则自汉晋时期已出现于历史舞台,在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纳西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加了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建构历程。自汉晋以降,有关纳西族的记载,不绝于汉文版籍。中古时代以来,其历史文化亦见载于藏文文献、朝鲜文文献、波斯文文献中,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明清以来,纳西族的精英和文化在国史层面,从国家视角亦多有客观而富有见地的评价,如《明史·土司传》载云:“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者,以丽江木氏为首。”《列朝诗选》《明诗综》《四库全书》《清史稿》中亦有对纳西俊杰的著述精选和传记存世。
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学者率先对纳西族及其文化作了开先路的研究,成为国际纳西学研究的缘起和滥觞期。1960年代奥裔美籍学者约瑟夫·骆克、德国梵语学者路德维希·雅奈特最先提出“纳西学”一名,成为20世纪纳西学研究深入拓展的标志性创举。19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尤其是纳西族学者和精英群体为纳西学的崛起做了许多扎实细致的工作,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势,掀起新一轮纳西学研究国际化的大潮,尤其是对东巴经典的抢救性整理、翻译、研究;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长时段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次第展开,一大批富有真知灼见的纳西学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三大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为纳西族地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纳西文化旅游业与国际化的纳西学研究之问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丽江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科学发展的全国18个典型之一,备受举世瞩目。
目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经典,富集吾土,其间巍峨圣洁的玉龙大雪山奔入中原壮大观的万里长江第一湾;清丽透碧的泸沽湖与纳人母系文化;堆琼积玉、流脂凝滑的白水台胜景和东巴教圣地玄秘的人文景致;澜沧江畔大风与阳光的天成作品——盐井纳西盐文化,中外人士莫不以亲眼一睹为快事。小小丽江,小小纳西,何以备受中外古今人士的聚焦,不是值得我们思索一番,领略其中的奥妙吗?
言不尽意,老王卖瓜,势所必然;酒香不怕巷子深,自有其道理。这本小册子中所提及的内容,只是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若干突出方面作了些许的介绍,深浅不一,远不是周全美备的叙述,如果能为读者诸君了解纳西民族提供若干线索,有利于消除歧视与误解,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少许裨益,那将是不才的荣幸。
承和永昌先生和冯魄先生为本书提供部分精美图片,使小书增色不少,谨此致谢!
末了,谨向为本书的问世而奔走联络、督促提携、精心编校而付出努力的何志明先生、周立军先生、杨皎先生及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关各位致以崇高的敬意!
木仕华谨识
2012年3月27日北京畏兀儿村
导论
第一章 纳西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族源
第二节 人口状况
第三节 历史沿革
第四节 语言文字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 纳西族的物质及社会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
第二节 饮食习俗
第三节 服饰习俗
第四节 居住习俗
第五节 交通运输习俗
第三章 纳西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
第二节 民间科技
第三节 民间医药
第四节 民间文学
第五节 民间造型艺术
第六节 民间体育
第七节 民间游戏
第八节 民间舞蹈
第四章 纳西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
第二节 诞生习俗与成丁礼俗
第三节 节庆习俗
第五节 婚姻家庭类型与婚姻习俗
第六节 丧葬习俗
第七节 家庭、社交礼仪与禁忌
第六节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遗迹
第六章 纳西东巴文化
第一节 纳西民歌乐曲
第二节 白沙细乐
第三节 丽江洞经古乐
第四节 东巴音乐
第五节 变迁与创新中的纳西古乐及其未来
第七章 纳西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宗教活动
第三节 哲学思想
第四节 预测与占卜
第八章 纳西族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 纳西民歌乐曲
第二节 白沙细乐
第三节 丽江洞经古乐
第五节 东巴音乐
第五节 变迁与创新中的纳西古乐及其未来
第九章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第一节 丽江古城地理概况
第二节 丽江古城的缘起
第三节 丽江古城设治历史与发展轨迹
第四节 丽江古城名称考信
第五节 丽江古城的特色
第六节 丽江古城与纳西族社会的关系
第七节 丽江古城的文化地位与普世价值
第八节 “丽江古城学”的发轫
第十章 纳西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
第四节 民族民间社团活动
第五节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第六节 民族文化价值
第十一章 纳西族的族际互动关系
第一节 纳西族与汉族的关系
第二节 纳西族与普米族的关系
第三节 纳西族与白族的关系
第四节 纳西族与藏族的关系
第五节 纳西族与彝族的关系
第六节 纳西族与傈僳族的关系
第十二章 国际纳西学的崛起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东巴经典研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东巴经典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的东巴经典研究
第四节 1980年到2000年东巴经典研究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东巴经典研究
第六节 西方学者对东巴经典研究
第十三章 纳西族的重要文献
第一节 汉文古籍中涉及纳西族的文献
第二节 地方志书中涉及纳西族的文献
第三节 丽江纳西族学者的汉文著述
第四节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经典与哥巴文东巴经典
第五节 国外学者研究纳西族的文献
第六节 其他民族有关纳西族的文献
第十四章 纳西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第三节 英勇保卫祖国边疆
第四节 大力推动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
第十五章 纳西族有影响的各界人物
第一节 古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第二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第十六章 纳西族的精神文化气质
第一节 纳西族精神文化气质中的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
第二节 纳西族精神文化气质中的崇勇尚武精神
第三节 纳西族精神文化气质中的笃实、宽忍、刚健之风
第四节 纳西族对多元文明文化的吸纳、习得、创新能力
第五节 纳西人精神文化气质在艺术中的外化表现
第十七章 纳西文化发展愿景和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继续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健康发展
第二节 纳西学研究国际化与纳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互动关系
第四节 审慎应对丽江纳西文化旅游的负面影响
第五节 纳西文化旅游发展前景与挑战
附录
一 纳西族历史大事记
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历经三年时间,组织策划编写了《中华民族全书》,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着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一有历史的传承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二有宽广的包容性。本套丛书由57卷组成,由各民族学者独立完成,在56个民族56卷书的基础上推出一卷《中华民族》,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三有系统的完整性。丛书体例统一,篇章结构完整,各分卷相对独立,保持了严谨规范的编著风格。四有科学的严肃性。编者对于重大题材进行反复论证,对于细节认真斟酌,立项严谨,编著严格,审读严肃。五有生动的可读性。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总之,这是一套反映中华56个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是精神、是脊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爱国信念,献身爱国事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给读者呈现出56个民族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为第2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献礼。
是为序。
2012年5月
木仕华编著的《中国纳西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中的一种,全书详细而完整地介绍了纳西族的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东巴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文化研究、有影响的人物等,是读者了解纳西族的普及性读物。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着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一有历史的传承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二有宽广的包容性。木仕华编著的《中国纳西族》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