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密斯·凡·德·罗评传》是弗朗茨·舒尔茨1985年最著名传记的重大改写和补充,是对这位德国美国现代建筑大师的第一次全面的论述。与建筑师爱德华·温德霍斯特合著,这个经过彻底修订的版本在借鉴了美国和德国学者和评论家们最近作品的基础上,突出阐述了更新、更广泛的原创研究和评论。 舒尔茨和温德霍斯特追溯了密斯欧洲的职业生涯,那是他向前卫现代主义发展的阶段,他在那个阶段的作品丰富多样,但规模不大。第二次成熟和享誉世界的阶段是在美国,那个时期他发明了一种“客观”结构表达的新建筑语言作者最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初范斯沃斯众议院法庭案大量的庭审笔录,这些笔录首次披露了密斯与当事人伊迪丝·范斯沃斯虫诗般法庭争执纪实。这本书揭示了fR多关干他与女性关系的新信息,包括他与富有的埃达·布鲁恩的婚姻情况以及婚姻如何破裂,他与天才设计师莉莉·赖希密切的工作和私人关系,以及对于他的美国同伴劳拉·马克思的系列专访的新细节。这个版本也给了几十位认识并与密斯一起工作(有时还反对他)的建筑师的声音——许多来自芝加哥艺术学院建筑系独特的口述历史收藏。 这本传记全面讲述了密斯以及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们如何创造那些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作品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弗朗茨·舒尔茨(Franz Schulze)是森林湖学院(Lake Forest College)的霍兰德艺术名誉教授(the Hollender Professor of Art Emeritus)。他有许多著作,其中包括《菲利普·约翰逊的生活与工作》(Philip Johnson: Life and Work),以及和他人合著的《芝加哥著名建筑》(Chicago's FamousBuildings),后者同样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1章 德意志帝国的青年时期:1886~1905年 第2章 学徒期,婚姻,以及世界大战:1905~1918年 第3章 灰烬中的欧洲:1918~1926年 第4章 高潮在魏玛:1926~1930年 第5章 政治危机与包豪斯的结局:1930~1936年 第6章 美国的召唤:1936~1938年 第7章 建筑师与教育家:1943~1949年 第8章 全新的建筑语言:1946~1953年 第9章 20世纪40年代 第10章 范斯沃斯(住宅)的传奇:1946~2003年 第11章 在美国的事业巅峰:住宅设计1950~1959年 第12章 在美国的事业巅峰:商业与机构设计1950~1959年 第13章 世界范围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 第14章 少即是多?1959~1969年 第15章 退场:1962~1969年 致谢 附录A (密斯的)门徒 附录B 密斯的职业生涯,出版作品和展览 序言 本书研究的主题正是现 代建筑中最突出的两个时代 的间隙。20世纪20年代, 年过40岁的路德维希·密斯· 凡·德·罗——原名玛丽亚·路 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 (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是德国亚琛一位石 匠的第三个儿子一已经成为 引领德国建筑的先锋代表。 天赋、决心,以及非凡的自 我学习能力让这位建筑师已 经为世界贡献出20世纪的2 件建筑杰作:巴塞罗那国际 博览会德国馆(1929), 也就是著名的巴塞罗那德国 馆,以及坐落于捷克斯洛伐 克布尔诺的图根啥特住宅。 事实证明,这两座建筑 不仅是他在欧洲的职业生涯 中的重大胜利,也使得他在 欧洲的建筑生涯又延续了将 近十年。在那期间,世界经 济危机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 的崛起摧毁了中欧的现代化 进程。直到20世纪30年代 ,密斯的职业前景也遭受到 了严重的质疑,他再也不能 忽视德国之外学术机构的邀 请了。1938年,密斯最终 接受了在芝加哥的教师职位 。然而,盖世太保突然施加 的压力将一场有序的行动转 变为了国家边界的争夺。 旧贵族的身份对于密斯 可以算作是他在德国经历的 不幸中的万幸。他的目的地 美国以及与其承诺的生活也 是他的国际声誉为他带来的 成果。但此时的密斯已经52 岁了,他唯一使用的语言是 德语。他已经离开,或者说 永远告别了他的家庭、他的 同事;他也被迫放弃了经过 20年建筑实践来之不易的专 业领域的独树一帜。这是他 在欧洲生涯的一个艰难结束 ,也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不 确定的开始。 在密斯扎根美国之后, 奇迹般迅速成为建筑界的一 股力量。作为伊利诺伊理工 大学(IIT)的教育工作者 ,同时也是这所大学现代校 园规划的设计者,他仍然进 行着大规模的建筑实践工作 ,同时也拥有着真正的艺术 自由。此时再回到德国简直 令人无法想象:他喜欢美国 ,而美国也热爱他。 在他第二次职业生涯中 ,密斯认为自己已经形成一 套全新的建筑语言——套具 备专业、蕴合他所称之为“ 时代”的真理,价值和可能 性的语言,一套可以在专业 领域被学习和传承的语言。 使用这种语言,密斯在20世 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完成 了一系列杰出作品:从著名 的湖滨大道公寓与范斯沃斯 住宅,到克朗楼(伊利诺伊 理工大学)、纽约西格拉姆 大厦,以及芝加哥联邦中心 ,都在延续着他事业的辉煌 。最后,在一个令人心酸的 私人圈子中,完成了柏林新 国家美术馆。 尽管密斯一贯坚持建筑 的客观性,尤其是他称之为 “一个清晰的结构”在建筑中 的核心作用。但在他死后40 年里,密斯的建筑显然是非 常个性化的,也是非常独特 的,他最优秀的作品正是他 自己寻找孤独的产物。这个 钢筋与玻璃结合而成的密斯 的“时代”短暂消逝了,新技 术和新的性能要求迫使他的 钢筋与玻璃构造甚至在他去 世之前就已经过时了。然而 ,他的建筑、他的项目、他 的专业影响力,教育和个人 遗产仍然存在。而对于这些 因素的详尽阐述和庆祝正是 这本书的目的。 导语 本书是密斯·凡·德·罗德的传记,作者从建筑师的角度对密斯的建成和未建成的作品记性了分析和评论,并对其卓越之处与缺憾进行了剖析,其次从更广泛的艺术史角度加以叙述。这本全新的修订版评传发表了一系列在第一版本中从未涉及的主题。 书评(媒体评论) “弗朗茨·舒尔茨1985年 撰写的《路德维希·密斯·凡 ·德·罗评传》一直被认为是 20世纪建筑界最全面和深思 熟虑的关键人物传记之一。 这一修订版无疑将占据相同 的地位,其两位作者都有着 显著的新学术成就。” ——迪特里希·诺伊曼( Dietrich Neumann),布朗 大学(Brown University) 对本书的赞扬 “一本杰出而富有雄辩的 传记。” ——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 “这本书显然是饱含着爱 与尊重的长期劳动成果,尽 揽了所有资料。” ——艾达·路易斯·赫克斯 特布尔(Ada Louise Huxtable) “这本优秀的修订版中有 138幅插图,不仅深刻地描 述了密斯的革新性创作,还 精彩地还原了他在与心怀不 满的客户伊迪丝·范斯沃斯 (Edith Famsworth)的官 司中所取得的得不偿失的胜 利。 ——推荐书目,星级评论 精彩页 第1章 德意志帝国的青年时期:1886~1905年 我们每天都把图纸做成顶棚的四分之一的尺寸,然后将它们送到模型制作者手中。就这样在每天的重复工作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直到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绘制出那些图样。 ——密斯回忆起他那段在职教育的青年时光时说 去柏林吧,那里正是当下的中心,一切都在发生。 ——建筑师杜罗给他的朋友路德维希·密斯这样的建议 青年时期的密斯,并没有显露出任何可以预示他未来会取得重大专业成就的天赋。德国亚琛(Aachen)在若干世纪以来都是省会城市,也是密斯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成年之前,密斯几乎从没离开过这座城市。他的祖辈们都是石匠,以这份职业为荣,而他们的野心也仅限于此。密斯早期所受到的教育非常有限,他周围的人们都不太可能培养出本土知识分子或者具有创意的人。因此,直到19岁,他一直待在亚琛,遵循着传统的成长路径,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虽然亚琛在德国的名气远不及其他一些城市,但它却拥有着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8世纪后期,查理曼大帝建造了北欧第一个统一帝国,疆域从比利牛斯山脉延伸到萨克森州,从北海延伸到罗马,而亚琛,则成为这个帝国的中心。加洛林王朝的学者们引发了西方古典精神的首次重要复兴。查理曼大帝本人对于罗马大帝的承袭和对罗马文化的狂热崇拜,以及他与教皇缔结的命运联盟,都为中世纪的轮廓形成与文艺复兴的出现埋下了种子。 一座9世纪恢弘的圆顶教堂现今仍然屹立在庭院之中,这便是位于亚琛的查理曼大帝早已消失的宫殿遗址(图1.1)。它由来自梅斯的奥多(Odo)参照拉维纳拜占庭风格的圣维塔莱教堂设计而成,成为当时北欧最为精致的建筑,曾经作为德国国王的加冕大厅长达600年。密斯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知道这座教堂的存在,直到成年都难以忘却。他曾经满怀敬畏地站在那些强有力的柱子撑起的八角形穹顶之下:“(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整个空间的全部都成为一种整体,四处都充满了仪式景象和声音,甚至还有它的气味。” 密斯在晚年回忆起陪同母亲清晨在教堂做弥撒,他就坐在那些巨大石材所构筑的宏伟的柱子与拱门之间,沉默不语。 大教堂,以及由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所组成的礼拜堂,都被那些细长精致的拱顶覆盖的玻璃墙面所围绕。它矗立在城镇中最古老的地方,那里充斥着狭窄的迷宫般的街道,大多是源自荷兰与比利时(其边界位于亚琛的步行范围)建筑传统的中世纪砖砌房屋。密斯在形容这些无名的建筑物时充满了喜爱之情:“(它们)大多都简单却又十分清晰……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它们)已经历经千年,却仍然令人印象深刻……所有伟大的风格都已经消逝,而它们仍然留存……它们才是真正的建筑。”正如我们从那些已经公开发表的言论中了解到的那样,这是成熟的密斯式建筑观点:肯定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的清晰度与简洁性,尤其注重通过摒弃个性与“风格”而达到超越时间的平衡性。 然而在密斯的青年时代,在那些除了教堂及其周围的地方,亚琛仍然存在着多样的“风格”和混杂的变化。1886年3月27日,密斯出生在Steinkaulstrasse街29号一处住宅中(图1.2)。在他的童年时期,他的家庭曾经多次在这个社区内搬家,一直到他15岁;这也意味着他很可能是在19世纪90年代目睹了所处社区1公里以南的Oppenhoffallee的重建。Oppenhoffallee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一条优雅的林荫大道。在1870年德国统一并战胜法国之后不到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密斯出生的时代里,Oppenhoffallee大道两旁的建筑物都肆意地运用了威廉建筑装饰特点。彼时,德国已经呈现出同军国主义密切联系的全新的国家面貌。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德国,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正伴随着德国迅猛的工业化势头雄心勃勃地高涨起来。 亚琛深刻地体现了德国当时的这种变化。亚琛的人口在1825年时为35428人,到了1886年密斯出生那年,人口已经超过10万,直至1905年密斯离开亚琛,此时的人口为14.5万。亚琛不仅延续着自罗马时代(“亚琛”在古德语中意为“水”)以来繁荣的旅游贸易,而今同样见证了德国工业化的快速增长。在德国统一后的几年间,这个传统的纺织中心也在附近广泛地开采着煤田。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规模最大,生产设备最好的钢铁厂——亚琛罗特艾德有限公司——已经雇佣了近5000名工人。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