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光景(女警扶贫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苏丽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她是榆林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员,她是亲历者,是记录者,以人民警察和女性特有的视角,撰写《光景》。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星光》大电影拍摄,荣获“榆林好人——最美扶贫干部”称号,是陕西佳县贫困村孩子口中的“苏妈妈”。 作者简介 苏丽,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陕西省榆林市公安局民警,一级警督,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榆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星光》大电影拍摄,受邀参加电影频道“星光行动”新年特别节目拍摄。个人先进事迹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登,入选《驻村帮扶典型案例(个人篇)》(国务院扶贫办编)、《全国先进模范事迹汇编》,本书中《刘懒汉蜕变记》被“中国扶贫”“榆林扶贫”等公众号连载。荣获第六届“榆林好人——最美扶贫干部”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被授予“榆林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爱读书的榆林人”。为扶贫村设计枣木书签文创产品,其外观设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脱贫攻坚题材摄影作品在《陕西日报》《各界导报》等媒体刊登,入选《雄关漫道——榆林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书法作品曾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别奖项。公安通讯文章及文学作品多见于《人民公安报》、《民主与法制》、《陕西政法天地》、中国警察网、“榆林公安”等媒体。 目录 第一章 乌镇“李子柒” “李子柒”式的生活开始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 我是驻村工作队队长 我“辞职”了 第二章 山河故人 老黄牛 后勤部长 第一书记 最美医生 乡村爱情 第三章 脚随心动 我有故事还有酒 枣木书签 农家书屋 看黄河 幸福农场 见字如面 第四章 穷若是病,爱可以治 给刑警队队长配了“对儿” 刘懒汉蜕变记 穷若是病,爱可以治 第五章 岁月如歌 礼物 同行者 你们都是VIP 我爱我家 星光 第六章 因为有你 生命的火花 陕北兰花花 陕白榆的守望 光景小寄 后记 序言 刻录岁月承载的绚丽时 光 苏丽要出一本书,一本 记录自己六年扶贫工作、 生活、感受与体悟的书。 电话中柔若鸿羽的语气庄 重平和,回音环旋,萦绕 耳鼓。让我喟然:有理想 和追求的人生如花圃般色 彩绚烂,令心壁苍痕者羡 慕。 她邀我作序,我虽事务 缠身,此刻却语塞沉吟, 拒绝的理由遁形。脱贫攻 坚工作是当今中国新时代 的一篇宏大叙事;是中国 共产党人将理想变为现实 的步履铿锵;是人类社会 消除贫困,消灭贫富悬殊 ,走向共同富裕的执着和 前往!但凡有识之士了解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自然 分辨得清贫富这一阶级划 分的硬核依据在历史变迁 、朝代更迭中所扮演的角 色。是的,历史兴替的原 因固然诸多,但贫富差距 ,尤其是悬殊的贫富绝对 是社会矛盾激化、人群撕 裂的焦点、切口与导火索 。“苟富贵,无相忘”“均贫 富”“耕者有其田”等等历史 的呐喊,穿越了时空在云 汉间回荡,像警钟一样时 刻在敲响—— 2015年以来,发生在中 国大地上的脱贫攻坚奔小 康,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学 说的继承与发展和人类命 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尝试 与实践,更是人类社会走 向共同富裕的伟大书写。 这六年间,全国成千上万 的扶贫工作者与帮扶对象 ,日思夜想,齐心协力, 不仅让新农村建设的理想 深入人心,更多的是直接 参与和践行,书写了许多 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每 一次聆听,我们的心灵都 会被那些鲜活生动的故事 ,那些人性的至善柔软, 撞击着、感动着、柔润着… … 因为自己所在的单位先 后两度帮扶两个村子,我 本人也联系着其中之一, 这几年进村入户,也没少 了腿脚;还有参加扶贫调 研及省文联组织的扶贫活 动,更有亲戚朋友中多人 参与其中,不时地交流对 接。通过这些年的扶贫实 践,我增加了对扶贫工作 的认识和了解,扶贫工作 ,带着真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有时 滚烫灼心,有时冰冷刺骨 。所以我们常常会向那些 给我们带来善、带来温暖 的文字表达致敬!苏丽在 作品中写道:“真正的善良 是平等,不是自上而下的 施舍,是给予受助者人格 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一 视同仁。”她以女性特有的 视角,感知着人格平等—— 它是消弭不同阶层隔膜壁 垒的法器,是心与心沟通 的桥梁。《光景》内容丰 沛,形式自然,语言没有 着意雕饰,文字清新温婉 、平实畅达。作品中的小 故事、小场景、小细节切 扣大主题,让平凡人的身 上散发出不平凡的光焰。 27篇文章分为六个章节, 脱贫攻坚的主题立意凸显 ,不失为一种天然文本的 展现。 六年驻村,时光漫长。 对一个上有老下有小、丈 夫同在扶贫、女儿面临高 考的女性而言,百味杂陈 ,心事浩繁。白云苍狗, 岁月悠远,六年,是人生 的一个小单元。但对苏丽 而言,是一段充满阳光与 风雨,记忆深刻的难忘岁 月。苏丽的可贵,是六年 扶贫工作两千多个日日夜 夜的全程参与,用六年间 与乡人相处,感同身受的 体悟与记录,写出了一份 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她 不仅仅是亲历、是记录, 还有见证、践行!佳县乌 镇刘家峁村的记忆,会铭 刻在苏丽和榆林公安扶贫 团队的脑海中,也是中国 扶贫的一个缩影,成为历 历在目的历史影像。“庄稼 人盼的是好光景”,《光景 》必然会穿行在时光的长 廊里,流淌于岁月的长河 中…… 榆林市公安局是我工作 过25年的地方,苏丽是我 的前同事。在其《光景—— 女警扶贫记》出版之际, 写以上话。 是为序。 李子白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 成员、陕西文学院常务副 院长) 2020年7月19日凌晨于 泓谷斋 导语 《光景(女警扶贫记)》一书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书写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物、生活和故事。他们是贫困户代表“懒汉”、“残疾人”、“贫困儿童”、非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市县乡镇扶贫干部、结对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包抓领导……范围涉及国家、省、市、县、乡、村等各个层面、不同类型的人物、生活和故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感召下,通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身努力,社会各界的关爱而带来的村容村貌、精神面貌的变化,诠释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亲手创造出来的。写作以叙事为主,视角扩展陕北乡土文化:待人接物,民风民俗、乡土文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健全脱贫、治理有效、步入小康,生活富裕等。平凡小事,小村大爱,作者把个人或者集体受到的荣誉看成动力,把分享他们创造幸福的过程,警民合谐,看成最终的好光景。 后记 今年3月,全国人民都处 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自觉 转移到了手机和网络。灵 感的到来事先并无预兆, 我突然萌生出一种想法, 把电脑里《光景》的零星 草稿整理出来,尝试连载 ,看有没有人愿意咀嚼这 些“细碎”。思来想去,我笨 拙的头脑只想到一种方法 来创作,那就是按照保存 照片的时间顺序串联起驻 村六年的时光。手机App“ 美篇”满足了我的需求,有 文字、图片和音乐,还可 以无限次地修改,我决定 用它记录这段岁月,安放 内中心情。 六年的时光,庞杂散乱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一时不知该从何记起,好 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 也没做。六年的照片,翻 阅起来可真是要命,一个 移动硬盘,三个U盘,加上 QQ空间一个相册。我像一 个翻山越岭的旅人,翻一 张,停一会,端一张,想 一阵,最后翻得越来越慢 ,在每张照片上停留的时 间也越来越久。东方吐白 ,才意识到,七个小时的 时间,我一直在哽咽。次 日,便开始张罗着文章的 标题、架构、内容……连做 饭、洗衣、做家务都在思 谋。当腹稿变成屏幕上的 文字,《光景——女警扶贫 记(一)》成稿后,校对 两遍,选模板,定音乐, 配图,调整字体颜色大小… …仅一篇文章完稿并制成“ 美篇”就得两个小时,何况 是30多篇一一成稿,时间 是不能计算的。《光景》 在手机App“美篇”发布后, 受到四方朋友的关注,评 论留言不少。还有私信和 电话,大多是鼓励,也有 建议我去注册公众号、开 个专栏或媒体投稿,以此 来提高阅读量,增大影响 力。说实话,我力不从心 ,真没敢想。 一边码字,一边回复, 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既要 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字,又 要认真对待别人的鼓励。 有人愿意花时间阅读,愿 意给你留言建议和意见, 与写作一样珍贵。脱贫攻 坚收官之年恰逢女儿高考 ,加上我的声带治疗也接 近尾声,写作的时间越来 越少,我甚至觉得连睡觉 都是浪费时间。睡觉,有 时是沙发上的两三小时, 有时是趴在桌上的几十分 钟。我对《光景》所有的 热爱,确切地说,就是文 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每 一个人的苦和乐,还有每 一处的热闹与安静……当这 些画面一一再次呈现脑海 中,呈现在文字上的时候 ,这些琐碎的事情、细碎 的文字,让我又有一种痛 感、掏空感、落寞感,且 足够真实。 四个月的写作结束后, 我再次回头整理这些文字 时,有些来自自身的声音 ,时强时弱,相互纠缠, 将我结集成册的思路撕扯 成散片。《光景》如同一 个长大的孩子,急切地想 离开我的襁褓,想去广袤 的天地里畅游了。以往的 路过,深藏的暗涌,暮色 清晨,星辰黄昏,我对它 所有的感情,全部渗透在 黄土高坡、山水草木,留 在了我的文字记忆之中, 沁入了我的骨血里!我珍 惜此刻的悲喜交集。 没错,著书对于任何一 个人都有着重大意义。于 我一介草民而言,它是奢 望中的奢侈。然,一旦有 了想法,便又凭空生出无 穷的动力,驱动和鼓舞着 我不惜一切努力把它完成 。写作得益于时间、阅读 和体验生活。一个人的视 界决定他的世界,每一个 环节都是需要的、无可替 代的。《光景》的呈现, 是每一张陌生面孔的遇见 到熟悉,每一件事情从棘 手到应手,是对世界的认 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一连串“如何”的思考— —如何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 贫?残疾人子女在未成年期 间应该如何得到学习和生 活的保障?贫困户与非贫困 户之间因“给”而生出的矛盾 又该如何解决?如何给普通 的村民一份尊重与新生?… …我想,这不仅是脱贫攻坚 战线的每个奋斗者的职责 ,更是我们全民需要思考 的问题。脱贫攻坚不仅是 参与扶贫工作者的事,更 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全 中国人民的大事;它不仅 仅是送去米面油,更体现 在“贫困户”在道德风尚引领 和思想教育引导的“智”与“ 志”上,要下足绣花功夫。 有人说,思想的转变是 最难的。可我不这么认为 ,说难也简单,说简单也 难。难在,帮扶干部只会 政策上务实;简单在,帮 扶干部只需要俯下身子、 蹲在地上,尊重他们的生 活习惯和人情世故,放下 身段倾听和交流。我在农 村工作生活的六年里,终 于看到卸下寒衣的人民在“ 黄金琥珀”之上舞动铁锄的 身影有多么迷人。“你什么 时候下来的?”到“你什么时 候回来的?”问候语里一个“ 回”字的转变,这是他们终 于把我这个外乡人接纳成 本村人的全部秘密。从此 ,他们愿意坚持把最后一 块地翻完,愿意参加驻村 工作队举办的各种活动, 愿意把心拿出来给你看, 愿意认认真真听你说的每 一句话! 陕西作协李子白先生、 著名书法家遆高亮先生对 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给 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让 我的精神始终保持充盈的 状态。又,二位先生欣然 应邀,李子白先生作序、 遆高亮先生题写书名,心 中感激满溢。新华社编辑 、《国家相册》主讲人陈 小波老师在看完我的前四 期后留言指导:“《国家相 册》一直在寻找自己的陈 述方式,那种方式就是说 任何事,都好好说,不急 赤白脸, 精彩页 “李子柒”式的生活开始了 我在城市里生活了30多年,眼睛里每天都是一座比一座高的楼宇,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商业区,要么只看到密集排队的车流,要么满眼全是来往穿梭的脚后跟。尽管热闹,但人们匆忙而紧张的脚步,麻木、冷漠、孤独的脸,灯火通明分不清白天与黑夜的繁华街道,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客套与寒暄,令人唏嘘。 我和所有公务员一样,日常四次打卡签到、一日三餐,周而复始。作为一名人民警察,需要时刻守护在老百姓身边。因此,人们为我们还送来了另外一个称呼——“蓝狗”。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个骂人的词儿,但我不这么理解。“蓝”指我们身上的藏蓝色警服,那是我们富有理想而特有的颜色,而“狗”则代表忠实于百姓的伙伴,忠诚守护万家安宁的警察。尽管,我以“蓝狗”自豪,但还是被工作的繁忙、生活的艰辛、喉部的疾病缠扰得身心疲惫。直到2014年6月2日,我接了单位人事处电话起,这一切都变了。 单位派我和同事马晓惠、党琴三人组成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去佳县乌镇刘家峁村、张家沟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最少两年。一听说要去农村,我的心就飞了起来。对于一个从没有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来说,那里就是天堂,别说两年,就是再长时间我也乐意。我所向往的“李子柒”式田园生活就要开启了。 结束了榆林市组织的驻村联户专业培训后,我和同事就去贫困村开始人户走访。农民朋友热情好客,刚合上电话,老远就看见几个人在路口迎接我们了。因为有一段土路导航不显示,村书记、村主任担心我们找不到路,车进不了村,得步行。我倒巴不得双脚踩在泥土上,幻想着脱掉鞋子满山跑的模样儿,竟窃喜着。两个村的书记、村主任把手在自己衣服上擦了擦,才与我们逐一握手。他们的手正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粗糙而皴裂的皮肤传递着岁月的宽厚与温度。引导我们把车子停好后,步行领我们熟悉村组路段。农村人比城市人更懂得守规矩,哪怕是停辆自行车都要为行人和农用三轮车让道。农村比城市空地是多一些,但自然村组道路开通量少且道窄,净是些羊肠小道,仅是停车我们就花了不少时间。 参观完庄稼地,村书记、村主任带我们走访了几家农户。老乡们早就洗好了黄瓜、西红柿,水滴落在筛子下面的塑料桌布上,掉了皮的搪瓷碗里盛了瓜子和花生,没有人动过,仿佛筛子上都写着“欢迎”二字。窑洞里除去仅有的那台旧电视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电器,就几只纸箱子蹲在地上。墙角瓮里水是满的,石柜的粮是足的,老乡们的衣服虽旧了点,但蛮干净的。“我们的手老干农活,脏,你们自个儿抓着吃昂(啊)!”农户大姐头发梳得溜光,只是衣服扣子在忙乱中扣错粒,衣襟斜了。一旁的男主人端直地站在纸箱跟前,整理纸箱上放着的馒头招呼大家尝尝。大姐腼腆地看着我们,左手端盆、右手端碗,把坚果和黄瓜捧到我们跟前。我被他们的淳朴所触动。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