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性放映机(心理学家施琪嘉的电影疗愈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施琪嘉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而电影就像醒着的白日梦,在大荧幕光影斑驳的意识流中,种种人物、故事及心理冲突此起彼伏,犹如人性立体的放映机。
打开《人性放映机:心理学家施琪嘉的电影疗愈课》,如同走进扑朔迷离的幽蓝梦境:孤独症、焦虑症、吸毒成瘾、创伤后抑郁、社交恐惧症、性别认同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恋母情结、幻想、安乐死、原生家庭、异化、自由、死亡、战争、江湖、生活……
一部伟大的电影,既是主角个人无意识的反映,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再现。通过施琪嘉的心理之眼,40部经典电影变成了40个生动鲜活的咨询故事、40部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诗,甚至是一部极简电影史、心理治疗史和人类心灵探索史,而我们也可以借助角色的故事勾起自己的故事,在隐喻与投射中理解多元化的人性,接纳有阴影的自己,触碰情结、释放情绪、寻找认同、升华情感、获得向死而生的真正疗愈。
作者简介
施琪嘉,大学教授;神经科医生;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师;从事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二十余年。
目录
第1课 自闭症:家庭中的爱与竞争/《雨人》
第2课 唐氏综合征:每个人的成熟,都要告别神话/《第八日》
第3课 短时记忆障碍:整合记忆是一种疗愈/《记忆碎片》
第4课 焦虑症:有创伤的人,会制造延续创伤的家庭/《八月:奥色治郡》
第5课 吸毒成瘾:知道人性的恶,才会立体地看世界/《梦之安魂曲》
第6课 创伤后抑郁:因为孤独,阳光才能照进来/《从心开始》
第7课 社交恐惧症:渴望、怀疑与毁灭/《海上钢琴师》
第8课 性别认同障碍:在悲剧中向死而生/《霸王别姬》
第9课 强迫症:自我惩罚与极性反转/《火柴人》
第10课 边缘型人格障碍:成为真正的人需要了解阴影/《搏击俱乐部》
第11课 心理防御过强:在自恋与孤独中完成自我的升华/《心灵捕手》
第12课 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狂妄而脆弱的自我和解/《美国精神病人》
第13课 妄想症:精神最后的逃亡之地/《美丽心灵》
第14课 恋母情结:从男孩到男人/《毕业生》
第15课 恋父仇母:恨孩子的母亲才能给出高质量的爱/《黑天鹅》
第16课 偷窥:男人真正的成功在于允许自己表达女性气质/《后窗》
第17课 心理压抑:对自由的向往足以让人发疯/《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18课 高水平人格障碍:一边适应社会,一边反社会/《沉默的羔羊》
第19课 强迫性重复:重演创伤可能只是重蹈覆辙/《烈火情人》
第20课 同性恋:再刚强的人也有被感情融化的可能/《蜘蛛女之吻》
第21课 施虐与受虐: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客体陪伴/《捆着我,绑着我》
第22课 创伤后应激障碍:请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坠入》
第23课 创伤后解离:每种人格背后都有不同的创伤/《穆赫兰道》
第24课 暴食、贪婪与懒惰:人性为何如此残忍,又该如何救赎/《七宗罪》
第25课 自我、本我与超我:理智或独立,最后都要屈从于本我/《罗生门》
第26课 安乐死:动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深海长眠》
第27课 去人性化:精神病人更需要心理治疗而非药物/《飞越疯人院》
第28课 依恋模式:未成年人的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无助的呼唤/《发条橙》
第29课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内在成长的要义/《对她说》
第30课 群体心理:自信的人才不需要在群体中彰显自己/《浪潮》
第31课 情感操纵:不能成为自己,就选择死亡/《死亡诗社》
第32课 恶意与原型:走一段心灵的黑暗之旅/《狗镇》
第33课 自我囚禁:内在的成长不需要观众/《肖申克的救赎》
第34课 丧失与否认:除了时间,恨也是疗愈/《蓝》
第35课 中年危机:精神上的临界点/《白》
第36课 疏离与信任:摘下面具是转化和超越/《红》
第37课 灰度思维:非好即坏是一种认知误区/《柏林苍穹下》
第38课 理想化与投射:先活下去,才能活好/《黑皮书》
第39课 俄狄浦斯情结:不再把父亲作为竞争对象,即是成长/《教父》
第40课 放大镜下的俗世冷暖:人生向前/《东京物语》
序言
鉴赏人性
笼统地说,人类的表达
方式有且只有两种,一是语
言文学,二是电影。如果考
虑到后者可以包括前者,那
么电影就应该是人类唯一的
表达方式。这个逻辑上不太
严密的判断,来自我们对电
影的神圣感——在神圣感面
前,逻辑不值一提。
神圣感来自童年的创伤
。这个创伤使我们心灵的某
一部分对电影这个客体,还
保留着婴儿般的对无所不能
、可望而又不可及的母亲的
幻想。
我们的童年时代,在历
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电影的内容,
是被严格限定的,这导致了
我们认知的狭窄和僵化。比
如,黑白分明,认知上没有
灰色地带;纯粹的快乐被看
成是低级趣味;个人利益在
集体利益面前一文不值等等
。这构成了冲突模型下的创
伤。
由于电影数量的缺乏,
没被很好地满足的对电影的
渴望,制造了我们匮乏模型
中的创伤。这个创伤的印记
,在我内心仍然十分鲜明。
我现在还记得,1977年最
后一天的下午,在湖北西部
的一个小镇上,传言说当晚
有电影,大家便露天坐着小
板凳等着,几个小时之后,
才知道并没有。在以后几十
年中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
这个记忆都会被激活:不是
闪回,却也刻骨铭心。
曾经以为是某几个人制
造了这样的创伤,但后来知
道不是。是文化层面的某些
东西,造成了上一代人对下
一代人的苛刻和小气。“一
切为了子孙后代”的口号后
面,是为了创伤的代际传递
,以及由此导致的自我麻醉
般的凝聚感。
好在现在已经改天换日
。琪嘉的观影数量,告诉了
我们昨日不再。
精神分析是探索潜意识
的学问。与其说潜意识的结
构是语言的,倒不如说是电
影的。因为最接近潜意识的
是梦,人们对梦的最普遍,
也最恰当的比喻,就是“像
放电影一样”。人生如梦,
而梦如电影,最后是人生如
电影。
电影包含了梦的三个元
素:画面、人物、情节,对
应着显梦;显梦背后的意义
或寓意,是隐梦;编剧、导
演和演员的工作,就是梦的
工作——他们在压抑、象征
、置换和文饰,用的是特殊
表现力,即把潜意识冲突变
成视觉形象的神奇能力。
所以,琪嘉的这个集子
,应该是一本释梦书。他的
上一本集子的名字叫作《有
一种感觉》,这是在意识层
面,现在终于到了潜意识层
面,这可能跟他最近对荣格
感兴趣有关。
一年多以前,琪嘉在武
汉成立了荣格小组,我是其
中的一员。他邀请了国际荣
格协会的负责人来武汉考察
。我对他们说,我是被施教
授“骗进”荣格小组的,因为
我无法理解荣格,所以对荣
格不感兴趣;在弗洛伊德和
荣格历史性见面后的那次长
谈中,荣格对书架发出的吱
吱喳喳响声的解释,一直离
我的感觉很远。
在这个黑暗的疫情中,
读友人写的书是一件很温暖
的事情,失控中伴随着某种
确定感。但跟读荣格一样,
琪嘉文字中的某些部分让我
觉得有点儿陌生,我无法明
了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不过
这不是问题,完全地懂就直
接等于无趣了。如果说“差
异的差异制造信息”,那么
关系中的某种不理解,则可
以使关系变得更稳定、更生
动、更有价值。
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
,是一个陷阱,它使我们丧
失了整体视野,进入了非此
即彼的逻辑死路。“存在先
于善恶”终结了这个低智慧
的争论。在电影上,“寓教
于乐”是另一个陷阱,它至
少部分地在掩盖一些人对另
外一些人的“洗脑”和控制欲
望。符合人性的教育或教化
,是完整地呈现人性的真相
:没有贬低,也没有赞美。
在未来,电影对我们来
说依然是神圣的。神圣的原
因不再是创伤,而是理想:
电影代表着一种近乎终极的
呈现和探索的方式,使我们
能够最大限度地鉴赏人性的
宽广与深邃。
曾奇峰
武汉东湖纯水岸
2020年3月23日
导语
《雨人》《梦之安魂曲》《海上钢琴师》《霸王别姬》《搏击俱乐部》《心灵捕手》《毕业生》《黑天鹅》《坠入》《穆赫兰道》《深海长眠》《飞越疯人院》《对她说》《浪潮》《死亡诗社》《狗镇》《肖申克的救赎》《黑皮书》《教父》《东京物语》……
40部经典电影主人公的自性化之旅,也是我们心理的倒影式摹本。声色光影中的大量隐喻和投射,能让我们看见自己不愿面对的人性阴影和弱点,看见生命的无数种新的可能。
书评(媒体评论)
真正的治愈并不是简单
地变成一个快乐积极的人,
而是看透了人性的复杂与世
事的无常后,在接纳中向死
而生。一个人的成熟,经历
了血气方刚的男性部分,经
历了贪婪、嫉妒等阴影的部
分,到达了女性有创造力的
、温柔的部分,最后才能到
达真正成熟的部分。
——施琪嘉
在这个黑暗的疫情中,
读友人写的书是一件很温暖
的事情,失控中伴随着某种
确定感。但跟读荣格一样,
琪嘉文字中的某些部分让我
觉得有点陌生,我无法明了
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不过这
不是问题,完全地懂就直接
等于无趣了。如果说“差异
的差异制造信息”,那么关
系中的某种不理解,则可以
使关系变得更稳定、更生动
、更有价值。
——曾奇峰,精神科副主
任医师、《幻想即现实》作

电影借蒙太奇技术,展
开了其影响世界和人类的历
程。琪嘉的《人性放映机》
也拥有这样的神奇本领。他
开设了一整年的电影课,拼
接了经典电影的主题、心理
动力学、荣格心理分析、神
经医学、哲学、文化、语言
等多方面内容。上这样的课
,读这样的书,让人仿佛徜
徉在蒙太奇的世界。跳跃、
开阔、深刻、激荡,多种感
受混合在一起,看的时候过
瘾,之后又可以长久回昧。
——刘丹家,庭治疗师、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作者
40部影片,40个人性侧
面,犹如影神费里尼长镜头
,徐缓渐次放映。德性刚健
止于内,如山安住;心性柔
顺巽于外,如风悠远。刚柔
悉化接引读者,鸿渐接地气
,借影尘空羽,传精神分析
妙道。
——李孟潮,精神科医生
、《浊眼观影》作者
精彩页
第一课 自闭症:家庭中的爱与竞争
《雨人》
父亲留下了300万美元的遗产。但令儿子查理意外的是,父亲把全部遗产给了自己素未谋面的哥哥雷蒙。为了争得遗产,查理决定从精神病院带走自闭症哥哥。在与雷蒙共处的时光中,查理发现了雷蒙的记忆天赋,利用他在赌场上赢了钱,兄弟的感情也慢慢升温,这种手足情慢慢超过了遗产的价值。
汤姆·克鲁斯演了很多好的电影,早年主要有两部代表作:《壮志凌云》和《雨人》。在《雨人》中,他扮演的是弟弟查理,他的演技了得,把弟弟的自私、不羁及后期对哥哥情感的转变都饰演得非常到位。
这部电影打动我们的是兄弟之情,不过也有人用非常立体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认为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兄弟关系,还反映了父子关系。电影的主线是兄弟二人谁能继承比较多的遗产,父亲在背后像操纵提线木偶一样操纵着二人。
家人之间通常会呈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垂直关系,一种是水平关系。从人类家庭关系的发展来看,水平关系竞争的残酷程度往往大于垂直关系。
夫妻生了孩子以后,孩子往往都尊重和孝顺父母,并且在父母的掌控中长大。虽然有垂直关系的竞争,历史上也有父子之间反目成仇,甚至子弑父的例子,比如儿子为了争夺父亲的地位和权威而杀掉父亲。但因为父母跟孩子之间有年龄的差异,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权力都掌控在父母的手中。
水平竞争发生在年龄相差不大的兄弟姐妹之间。父母生了孩子,十根手指不一般齐。古代有长子继承家业的惯例,当长子没能守住权威时,其他几个儿子之间就会明争暗斗。他们为了获得王位甚至可以手足相残。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由此诞生了很有名的诗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部电影最初并没有清晰地表示到底谁能继承300万美元,后来从电影传递出的信息来看,父亲把钱留给了哥哥,把家业和导致父子反目成仇的车留给了弟弟。哥哥雷蒙是自闭症患者,随着电影的进展,弟弟查理跟着线索找到雷蒙后,逐渐发展出对哥哥的感情,这让看电影的我们也对雷蒙产生了感情。
虽然电影的表现看起来比较真实,但现实中跟自闭症患者的相处,却并没有那么浪漫和感性。
自闭症患者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交和沟通有障碍,他们的语言非常刻板,没有办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用词简单,经常用一些非语言交流,或者喃喃自语。每10000人中就有3—5个人是自闭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数量是女性的3倍。在我们国家,自闭症患者的总数高达几千万人。激增的患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目前国家专门给精神卫生中心拔款,以用于自闭症患者的治疗。
自闭症患者经常会存在备种问题,导致家庭不知道该如何养育这样的孩子。如果把这类孩子送到普通学校上学,他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跟不上,而是经常安静地待着,像雷蒙一样,有一套自己的程序,比如牙刷、拖鞋等都有自己固定的摆放位置,别人不可以随意动,否则他就会大喊大叫。所以自闭症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交上的麻烦。
自闭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发育迟滞(占3/4),另一类是亚斯伯格综合征(占1/4),雷蒙属于第二类。亚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比较少见,他们当中有些人智商很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天才,对数字、音乐、绘画的感知都比较敏锐。比如有些患者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够完完整整地把景物画下来,而且画得与实景丝毫不差,就像相机拍摄出来的一样。
雷蒙对数字的感知比较敏锐,看一眼就可以记下来,还能同时记住六副牌,查理最开始利用哥哥的这项特长去赌场赢钱。查理一开始贪图生活享乐,看重钱,这也是父亲与他断绝关系以后他的想法——关系是不可信任的,能够信任的只有物质。所以他开始对车子、钱、赌博等关系以外的东西感兴趣。
自闭症的另外一个名称是肯纳综合征。肯纳发现了自闭症,并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症状。自闭症发病较早,经常发生在儿童时期,一些孩子结束童年期入学后会有学习困难的情况,很多家庭为此受到困扰。当时,在肯纳基金会里,有很多13岁以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基金会在近郊找了一块地。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可以在这里种地,还可以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出去卖,这可以让这些孩子与社会保持联系,并且学习养活自己,在这些过程中,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确实有明显提升。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