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而电影就像醒着的白日梦,在大荧幕光影斑驳的意识流中,种种人物、故事及心理冲突此起彼伏,犹如人性立体的放映机。 打开《人性放映机:心理学家施琪嘉的电影疗愈课》,如同走进扑朔迷离的幽蓝梦境:孤独症、焦虑症、吸毒成瘾、创伤后抑郁、社交恐惧症、性别认同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恋母情结、幻想、安乐死、原生家庭、异化、自由、死亡、战争、江湖、生活…… 一部伟大的电影,既是主角个人无意识的反映,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再现。通过施琪嘉的心理之眼,40部经典电影变成了40个生动鲜活的咨询故事、40部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诗,甚至是一部极简电影史、心理治疗史和人类心灵探索史,而我们也可以借助角色的故事勾起自己的故事,在隐喻与投射中理解多元化的人性,接纳有阴影的自己,触碰情结、释放情绪、寻找认同、升华情感、获得向死而生的真正疗愈。 作者简介 施琪嘉,大学教授;神经科医生;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师;从事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二十余年。 目录 第1课 自闭症:家庭中的爱与竞争/《雨人》 第2课 唐氏综合征:每个人的成熟,都要告别神话/《第八日》 第3课 短时记忆障碍:整合记忆是一种疗愈/《记忆碎片》 第4课 焦虑症:有创伤的人,会制造延续创伤的家庭/《八月:奥色治郡》 第5课 吸毒成瘾:知道人性的恶,才会立体地看世界/《梦之安魂曲》 第6课 创伤后抑郁:因为孤独,阳光才能照进来/《从心开始》 第7课 社交恐惧症:渴望、怀疑与毁灭/《海上钢琴师》 第8课 性别认同障碍:在悲剧中向死而生/《霸王别姬》 第9课 强迫症:自我惩罚与极性反转/《火柴人》 第10课 边缘型人格障碍:成为真正的人需要了解阴影/《搏击俱乐部》 第11课 心理防御过强:在自恋与孤独中完成自我的升华/《心灵捕手》 第12课 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狂妄而脆弱的自我和解/《美国精神病人》 第13课 妄想症:精神最后的逃亡之地/《美丽心灵》 第14课 恋母情结:从男孩到男人/《毕业生》 第15课 恋父仇母:恨孩子的母亲才能给出高质量的爱/《黑天鹅》 第16课 偷窥:男人真正的成功在于允许自己表达女性气质/《后窗》 第17课 心理压抑:对自由的向往足以让人发疯/《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18课 高水平人格障碍:一边适应社会,一边反社会/《沉默的羔羊》 第19课 强迫性重复:重演创伤可能只是重蹈覆辙/《烈火情人》 第20课 同性恋:再刚强的人也有被感情融化的可能/《蜘蛛女之吻》 第21课 施虐与受虐: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客体陪伴/《捆着我,绑着我》 第22课 创伤后应激障碍:请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坠入》 第23课 创伤后解离:每种人格背后都有不同的创伤/《穆赫兰道》 第24课 暴食、贪婪与懒惰:人性为何如此残忍,又该如何救赎/《七宗罪》 第25课 自我、本我与超我:理智或独立,最后都要屈从于本我/《罗生门》 第26课 安乐死:动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深海长眠》 第27课 去人性化:精神病人更需要心理治疗而非药物/《飞越疯人院》 第28课 依恋模式:未成年人的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无助的呼唤/《发条橙》 第29课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内在成长的要义/《对她说》 第30课 群体心理:自信的人才不需要在群体中彰显自己/《浪潮》 第31课 情感操纵:不能成为自己,就选择死亡/《死亡诗社》 第32课 恶意与原型:走一段心灵的黑暗之旅/《狗镇》 第33课 自我囚禁:内在的成长不需要观众/《肖申克的救赎》 第34课 丧失与否认:除了时间,恨也是疗愈/《蓝》 第35课 中年危机:精神上的临界点/《白》 第36课 疏离与信任:摘下面具是转化和超越/《红》 第37课 灰度思维:非好即坏是一种认知误区/《柏林苍穹下》 第38课 理想化与投射:先活下去,才能活好/《黑皮书》 第39课 俄狄浦斯情结:不再把父亲作为竞争对象,即是成长/《教父》 第40课 放大镜下的俗世冷暖:人生向前/《东京物语》 序言 鉴赏人性 笼统地说,人类的表达 方式有且只有两种,一是语 言文学,二是电影。如果考 虑到后者可以包括前者,那 么电影就应该是人类唯一的 表达方式。这个逻辑上不太 严密的判断,来自我们对电 影的神圣感——在神圣感面 前,逻辑不值一提。 神圣感来自童年的创伤 。这个创伤使我们心灵的某 一部分对电影这个客体,还 保留着婴儿般的对无所不能 、可望而又不可及的母亲的 幻想。 我们的童年时代,在历 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电影的内容, 是被严格限定的,这导致了 我们认知的狭窄和僵化。比 如,黑白分明,认知上没有 灰色地带;纯粹的快乐被看 成是低级趣味;个人利益在 集体利益面前一文不值等等 。这构成了冲突模型下的创 伤。 由于电影数量的缺乏, 没被很好地满足的对电影的 渴望,制造了我们匮乏模型 中的创伤。这个创伤的印记 ,在我内心仍然十分鲜明。 我现在还记得,1977年最 后一天的下午,在湖北西部 的一个小镇上,传言说当晚 有电影,大家便露天坐着小 板凳等着,几个小时之后, 才知道并没有。在以后几十 年中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 这个记忆都会被激活:不是 闪回,却也刻骨铭心。 曾经以为是某几个人制 造了这样的创伤,但后来知 道不是。是文化层面的某些 东西,造成了上一代人对下 一代人的苛刻和小气。“一 切为了子孙后代”的口号后 面,是为了创伤的代际传递 ,以及由此导致的自我麻醉 般的凝聚感。 好在现在已经改天换日 。琪嘉的观影数量,告诉了 我们昨日不再。 精神分析是探索潜意识 的学问。与其说潜意识的结 构是语言的,倒不如说是电 影的。因为最接近潜意识的 是梦,人们对梦的最普遍, 也最恰当的比喻,就是“像 放电影一样”。人生如梦, 而梦如电影,最后是人生如 电影。 电影包含了梦的三个元 素:画面、人物、情节,对 应着显梦;显梦背后的意义 或寓意,是隐梦;编剧、导 演和演员的工作,就是梦的 工作——他们在压抑、象征 、置换和文饰,用的是特殊 表现力,即把潜意识冲突变 成视觉形象的神奇能力。 所以,琪嘉的这个集子 ,应该是一本释梦书。他的 上一本集子的名字叫作《有 一种感觉》,这是在意识层 面,现在终于到了潜意识层 面,这可能跟他最近对荣格 感兴趣有关。 一年多以前,琪嘉在武 汉成立了荣格小组,我是其 中的一员。他邀请了国际荣 格协会的负责人来武汉考察 。我对他们说,我是被施教 授“骗进”荣格小组的,因为 我无法理解荣格,所以对荣 格不感兴趣;在弗洛伊德和 荣格历史性见面后的那次长 谈中,荣格对书架发出的吱 吱喳喳响声的解释,一直离 我的感觉很远。 在这个黑暗的疫情中, 读友人写的书是一件很温暖 的事情,失控中伴随着某种 确定感。但跟读荣格一样, 琪嘉文字中的某些部分让我 觉得有点儿陌生,我无法明 了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不过 这不是问题,完全地懂就直 接等于无趣了。如果说“差 异的差异制造信息”,那么 关系中的某种不理解,则可 以使关系变得更稳定、更生 动、更有价值。 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 ,是一个陷阱,它使我们丧 失了整体视野,进入了非此 即彼的逻辑死路。“存在先 于善恶”终结了这个低智慧 的争论。在电影上,“寓教 于乐”是另一个陷阱,它至 少部分地在掩盖一些人对另 外一些人的“洗脑”和控制欲 望。符合人性的教育或教化 ,是完整地呈现人性的真相 :没有贬低,也没有赞美。 在未来,电影对我们来 说依然是神圣的。神圣的原 因不再是创伤,而是理想: 电影代表着一种近乎终极的 呈现和探索的方式,使我们 能够最大限度地鉴赏人性的 宽广与深邃。 曾奇峰 武汉东湖纯水岸 2020年3月23日 导语 《雨人》《梦之安魂曲》《海上钢琴师》《霸王别姬》《搏击俱乐部》《心灵捕手》《毕业生》《黑天鹅》《坠入》《穆赫兰道》《深海长眠》《飞越疯人院》《对她说》《浪潮》《死亡诗社》《狗镇》《肖申克的救赎》《黑皮书》《教父》《东京物语》…… 40部经典电影主人公的自性化之旅,也是我们心理的倒影式摹本。声色光影中的大量隐喻和投射,能让我们看见自己不愿面对的人性阴影和弱点,看见生命的无数种新的可能。 书评(媒体评论) 真正的治愈并不是简单 地变成一个快乐积极的人, 而是看透了人性的复杂与世 事的无常后,在接纳中向死 而生。一个人的成熟,经历 了血气方刚的男性部分,经 历了贪婪、嫉妒等阴影的部 分,到达了女性有创造力的 、温柔的部分,最后才能到 达真正成熟的部分。 ——施琪嘉 在这个黑暗的疫情中, 读友人写的书是一件很温暖 的事情,失控中伴随着某种 确定感。但跟读荣格一样, 琪嘉文字中的某些部分让我 觉得有点陌生,我无法明了 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不过这 不是问题,完全地懂就直接 等于无趣了。如果说“差异 的差异制造信息”,那么关 系中的某种不理解,则可以 使关系变得更稳定、更生动 、更有价值。 ——曾奇峰,精神科副主 任医师、《幻想即现实》作 者 电影借蒙太奇技术,展 开了其影响世界和人类的历 程。琪嘉的《人性放映机》 也拥有这样的神奇本领。他 开设了一整年的电影课,拼 接了经典电影的主题、心理 动力学、荣格心理分析、神 经医学、哲学、文化、语言 等多方面内容。上这样的课 ,读这样的书,让人仿佛徜 徉在蒙太奇的世界。跳跃、 开阔、深刻、激荡,多种感 受混合在一起,看的时候过 瘾,之后又可以长久回昧。 ——刘丹家,庭治疗师、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作者 40部影片,40个人性侧 面,犹如影神费里尼长镜头 ,徐缓渐次放映。德性刚健 止于内,如山安住;心性柔 顺巽于外,如风悠远。刚柔 悉化接引读者,鸿渐接地气 ,借影尘空羽,传精神分析 妙道。 ——李孟潮,精神科医生 、《浊眼观影》作者 精彩页 第一课 自闭症:家庭中的爱与竞争 《雨人》 父亲留下了300万美元的遗产。但令儿子查理意外的是,父亲把全部遗产给了自己素未谋面的哥哥雷蒙。为了争得遗产,查理决定从精神病院带走自闭症哥哥。在与雷蒙共处的时光中,查理发现了雷蒙的记忆天赋,利用他在赌场上赢了钱,兄弟的感情也慢慢升温,这种手足情慢慢超过了遗产的价值。 汤姆·克鲁斯演了很多好的电影,早年主要有两部代表作:《壮志凌云》和《雨人》。在《雨人》中,他扮演的是弟弟查理,他的演技了得,把弟弟的自私、不羁及后期对哥哥情感的转变都饰演得非常到位。 这部电影打动我们的是兄弟之情,不过也有人用非常立体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认为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兄弟关系,还反映了父子关系。电影的主线是兄弟二人谁能继承比较多的遗产,父亲在背后像操纵提线木偶一样操纵着二人。 家人之间通常会呈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垂直关系,一种是水平关系。从人类家庭关系的发展来看,水平关系竞争的残酷程度往往大于垂直关系。 夫妻生了孩子以后,孩子往往都尊重和孝顺父母,并且在父母的掌控中长大。虽然有垂直关系的竞争,历史上也有父子之间反目成仇,甚至子弑父的例子,比如儿子为了争夺父亲的地位和权威而杀掉父亲。但因为父母跟孩子之间有年龄的差异,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权力都掌控在父母的手中。 水平竞争发生在年龄相差不大的兄弟姐妹之间。父母生了孩子,十根手指不一般齐。古代有长子继承家业的惯例,当长子没能守住权威时,其他几个儿子之间就会明争暗斗。他们为了获得王位甚至可以手足相残。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由此诞生了很有名的诗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部电影最初并没有清晰地表示到底谁能继承300万美元,后来从电影传递出的信息来看,父亲把钱留给了哥哥,把家业和导致父子反目成仇的车留给了弟弟。哥哥雷蒙是自闭症患者,随着电影的进展,弟弟查理跟着线索找到雷蒙后,逐渐发展出对哥哥的感情,这让看电影的我们也对雷蒙产生了感情。 虽然电影的表现看起来比较真实,但现实中跟自闭症患者的相处,却并没有那么浪漫和感性。 自闭症患者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交和沟通有障碍,他们的语言非常刻板,没有办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用词简单,经常用一些非语言交流,或者喃喃自语。每10000人中就有3—5个人是自闭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数量是女性的3倍。在我们国家,自闭症患者的总数高达几千万人。激增的患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目前国家专门给精神卫生中心拔款,以用于自闭症患者的治疗。 自闭症患者经常会存在备种问题,导致家庭不知道该如何养育这样的孩子。如果把这类孩子送到普通学校上学,他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跟不上,而是经常安静地待着,像雷蒙一样,有一套自己的程序,比如牙刷、拖鞋等都有自己固定的摆放位置,别人不可以随意动,否则他就会大喊大叫。所以自闭症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交上的麻烦。 自闭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发育迟滞(占3/4),另一类是亚斯伯格综合征(占1/4),雷蒙属于第二类。亚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比较少见,他们当中有些人智商很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天才,对数字、音乐、绘画的感知都比较敏锐。比如有些患者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够完完整整地把景物画下来,而且画得与实景丝毫不差,就像相机拍摄出来的一样。 雷蒙对数字的感知比较敏锐,看一眼就可以记下来,还能同时记住六副牌,查理最开始利用哥哥的这项特长去赌场赢钱。查理一开始贪图生活享乐,看重钱,这也是父亲与他断绝关系以后他的想法——关系是不可信任的,能够信任的只有物质。所以他开始对车子、钱、赌博等关系以外的东西感兴趣。 自闭症的另外一个名称是肯纳综合征。肯纳发现了自闭症,并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症状。自闭症发病较早,经常发生在儿童时期,一些孩子结束童年期入学后会有学习困难的情况,很多家庭为此受到困扰。当时,在肯纳基金会里,有很多13岁以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基金会在近郊找了一块地。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可以在这里种地,还可以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出去卖,这可以让这些孩子与社会保持联系,并且学习养活自己,在这些过程中,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确实有明显提升。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