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伯驹十五讲/七里河讲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恩岭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张伯驹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个极具魅力的名字。他是卓越词人、收藏家、戏剧家和书画家,1982年逝世至今的30多年里,怀念和评价他的文章、讲话不断见诸报刊,记录其生平的书籍更是频频问世。《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纪念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的文章称他是“百代高标,千秋丛碧”。
除却他的文化成就和人格魅力之外,张伯驹先生还是一位很有“故事”的人物。正是抱着这样的认识,作者张恩岭决意以实事求是、拒绝戏说的态度来讲一讲张伯驹。本书是记录介绍张伯驹生平、文化艺术成就、人格魅力和逸闻等的传记性文学作品。作者以通俗的笔法,流畅的文字,系统、酣畅地展现张伯驹先生思想、学识的博大精深及其一生的绚丽多彩,其中穿插的许多生动故事又让该作品极富可读性,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
张恩岭,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人。1981年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副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文学评论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张伯驹生平和词作研究,编著有《张伯驹传》《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张伯驹先生追思集》等。
自1999年起,陆续发表古典诗词赏析、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文章,结集有《张伯驹词赏析》《高梅阁诗赏析》《逸园诗选赏析》《艺廊赏珠》《书香一叶》等。
目录
第一讲 人见人爱张伯驹
祖辈与父亲
少年才俊
解甲从商
“项城二才子”
“民国四公子”
第二讲 两情一命永相怜
包办婚姻
续娶之妻
伉俪情深
第三讲 词才直似李后主
天赋词才
山水绮丽
情词婉约
第四讲 诗钟、联语趣事多
诗钟圣手
联语妙对
第五讲 此曲只应天上有
红毹寄梦
梨园绝唱
戏剧研究
第六讲 法书丹青成双碧
“春蚕吐丝”
“楚泽留芳”
第七讲 拱璧连城奉祖国
百代高标,千秋丛碧
《平复帖》与《游春图》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
第八讲 “春游”长春铩羽归(上)
“可怜中州老词人”
“春游主人”长春游
“春游琐谈”
第九讲 “春游”长春铩羽归(下)
“春游”词笔
“秋碧传奇”
艰难岁月
第十讲 桑榆晚景心犹壮(上)
“秦游”苦情
受聘文史馆员始末
“寻旧梦,赏新秋”
第十一讲 桑榆晚景心犹壮(下)
《红毹纪梦诗注》
天津、河南参观游
千秋一寸心
第十二讲 国土高风倾万世
士的风范
家国情怀
赤子之心
坦荡胸襟
第十三讲 绝世天真绝世痴(上)
直率的性格
幽默的字号
第十四讲 绝世天真绝世痴(下)
亦师亦友余叔岩
红楼因缘周汝昌
君子之交王世襄
“雅为党人宋振庭”
“海棠留梦”张牧石
第十五讲 家和万事意悠悠
生死相匹
血脉亲情
相依为命
参考资料
后记
序言
张伯驹是中国近现代文
化史上一个极具魅力的响亮
名字。有人说要么不知道,
只要知道了就难以忘记。诸
位信否?且看几位大家对他
的评价:一是红学大家周汝
昌,他说:“如以词人之词
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
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
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
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二是著名学者启功评价张伯
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三是著名民主人士千家驹曾
说:“我参加追悼会不知道
有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词上
都无一例外写着永垂不朽,
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
,真正的不朽者,张伯驹是
一个。”
词作和文物收藏的确是
张伯驹平生最卓越和伟大的
文化成就,在这两个领域,
确实难有超越之人。除此之
外,张伯驹还是一位有特殊
贡献的戏剧家和具有独特风
格的书画家。
至于千家驹的话,主要
是赞扬张伯驹的风范和人格
的。事实上也是,自从张伯
驹1982年逝世以后,30多
年来怀念和评价他的文章、
讲话,就不断见诸报刊,记
其生平的书籍更是时有新作
问世。人们纪念他、歌颂他
、研究他的热度和兴趣长盛
不衰。他的“出镜率”甚至高
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诸多名
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
为张伯驹首先是一个伟大的
爱国者,在他身上所体现出
来的中国文人的宝贵气质和
品德,正是中华民族和中华
文化陶冶的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的民族精神,是民族脊
梁的象征。除却他的文化成
就和人格魅力之外,他还是
一位很有故事的人物,而他
的故事,又被不断地传奇化
,以至于今日世间传说的张
伯驹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传奇
化了的张伯驹。当然,人们
对他的传奇化是出于景仰之
情和好奇之心,绝无半点恶
意。
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
,对于实际上一生苦乐兼备
、命运多舛、成就卓绝的文
化大家的传奇化还是不太严
肃的,对历史的认知也是不
太严肃的。例如,30多年来
,一些述说张伯驹生平的传
记作品是这样概括和评价张
伯驹的:“京城玩主”“大收
藏家”“国宝”“传奇”“民国公
子”等。这些概括和评价似
乎都对,但不全面。其实,
这些说法大部分只是抓住了
张伯驹某些突出的特色或历
史的某个瞬间,但都不是完
整的张伯驹。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和
评价张伯驹呢?国学大师冯
其庸评价张伯驹是“国士高
风倾万世、天荒地老一真人
”;《人民日报》发表的一
篇纪念张伯驹120周年诞辰
的文章称他是“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故宫博物院原
院长单霁翔更是称赞张伯驹
“星耀河瀚,泽被文化”。这
些,才是对张伯驹最为准确
和精彩的评价。
正是抱着这样的认识,
我愿意以实事求是、拒绝戏
说的态度来讲张伯驹。当然
,拒绝戏说的态度并不意味
着不讲故事,这本书就以讲
张伯驹的故事为主,对许多
故事,我在写作中就忍不住
笑了起来。这些故事既是真
实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同
时,在语言风格上,也力主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幽默
风趣。至于能否达到这样的
效果,还要请读者评判。
导语
本书详实记述了张伯驹作为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的成就和贡献,尤其从特别的视角,澄清了诸多有关张伯驹“传奇”的真实,补充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资料,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准确刻画出张伯驹的命运、性格、精神世界。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后记
这本书写得有些特殊,
因为写作方法和语言的使用
与我以前所写的《张伯驹传
》《张伯驹词传》有较大不
同。语言“深入浅出”和“通
俗易懂”,经过反复修改,
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此书
的写作方法与《张伯驹传》
不一样,传记我采用了编年
体,采用的是“纵排横写”的
写作方法,而此书采用了“
横排纵写”的写作方法。
这种写作方法果然有其
灵活的好处,许多传记中不
易展开的内容,在这里可以
列出题目,尽兴一讲。诸如
关于他“诗钟”“联语”的逸闻
,有关“性格”“字号”的趣事
,等等。同时,随着学界对
张伯驹研究地深入,书中融
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并
对过去的一些说法也给予澄
清。因此,风格清新、内容
新颖是此书的亮点。
感谢高恒忠、王丽歌、
秦国攀、苑永嘉等诸位老师
两年来在我写作中给予的指
导和帮助!
感谢这些年来给予我鼓
励和帮助的亲人与朋友!
我亦深知,由于水平所
囿,书中错误偏颇之处在所
难免,在此恳请方家批评指
正。
张恩岭
2020年春于周口师范学
院揽月湖畔
精彩页
第一讲 人见人爱张伯驹
张伯驹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二十二日。家居河南省项城市(县)秣陵镇(原项城县县城)闫楼村,距县城仅3里之遥。
张伯驹谱名家骐,字伯驹,后即以字行。初号冻云楼主,而立后改号“丛碧”,又号“好好先生”“春游主人”“重瞳乡人”等。但张伯驹作画、作文多署“丛碧”,久而久之,人们便以“丛碧”为其字,如他的女婿楼宇栋在《张伯驹小传》中说:“张伯驹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他的女儿张传綵也在《我的父亲张伯驹》一文中说:“我的父亲张伯驹,字丛碧。”丛碧也的确是个好名字,本意就含有清灵、高远、纯洁、不染凡尘的意蕴。名副其人,张伯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要讲张伯驹。还要先从张伯驹的祖辈和父辈们讲起。
祖辈与父亲
张伯驹出生的项城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与安徽省交界,惯称豫东平原,今属周口市。但其时项城自然条件很差,因地势低洼,交通不便,被人称为“泽国”,是一个偏僻贫穷而又闭塞的地方。
张伯驹的祖上是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移民到项城的。其祖上以耕读为业,是经过几代人的勤恳持家、攻读学业,才逐渐富裕,并成为书香之家的。张伯驹的老太爷名叫张致远,字静斋,饱读诗书,应童子试名列前茅,仕途有望,但县太爷放出风声,意在索取贿赂。然而,张家“求仁维克己,羞趋邑宰门”,不吃这一套,因此便断了仕途当官的念头。 张伯驹的爷爷名叫张瑞桢,字恩周,却执意走科举之路,苦读半生,“寒窗四十载,破壁晚登龙”,直到50多岁才中了光绪甲午科(1894)乡试举人。但却止步于此,再无进取,也没当官。
据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的《张公馨庵墓志铭》记载:“镇芳之父恩周先生,学识渊博,且有文才,但于科举不利,未能人仕,便在家亲自教授镇芳和镇芳之弟锦芳读书,使两子攻苦诵读,既作严父,又是名师。”
下面就讲讲张伯驹的生父张锦芳和和嗣父张镇芳。
张镇芳和张锦芳是亲兄弟。镇芳为兄,但一生没有子女。其弟张锦芳则有四个子女,其子有三,分别是张家骐(张伯驹)、张家骥、张家骏;女儿叫张家芬。
按照乡下的习俗,张家骐,也就是张伯驹,在6岁时被过继给张镇芳。自此以后,他称张镇芳为父亲,称生父为叔父,称生母为婶母。
张锦芳,字纲庵(1872—1936)。晚清廪生,其实就是一个乡间秀才。所谓廪生就是从秀才中选取的优秀者,送到县学中读书,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者,并不是官职的称谓。虽然他在民国初年曾任过众议院议员,那也只是一个名誉职务。究其一生,就是一位颇有学问,知书达理,诚实谦恭且慷慨豪爽、热心助人的乡间名士。
关于张锦芳一生的故事,流传下来的不少,最突出的就是其勇于救护辛亥革命志士仁人和为人求学中的平易近人与谦虚有礼。这作为名声显赫的张镇芳的弟弟,都是难能可贵的。 张锦芳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诗文颇有造诣的人。他著有诗集《修竹斋引玉咏》。其中《项城八景》中多有名句,如“珠帘雾卷朝来雨,画栋飞云夕照天”“红雨乱飘岳寺树,绿荫密布野云亭”等,气势不凡。但他谦虚好学,绝不以家世骄人,曾两次走访淮阳县名士朱飞仙,以求在学问上切磋借鉴,可朱飞仙是位不求功名、不慕权势、性格很怪的人,其书画诗被称为“豫东三绝”。第一次朱飞仙外出没见到。第二次张锦芳又亲临朱宅,朱飞仙正在菜园浇水,朱飞仙见到张锦芳后,也没有礼让寒暄,开口便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张锦芳说:“听说朱先生诗作得好,想跟先生和和诗。”朱飞仙又问道:“你的诗属于哪一家?”张锦芳说:“我是乱凑杂学,说不上什么家。”朱飞仙说:“你不人家,跟我和什么诗?”转身又干活去了。张锦芳虽受此冷遇,但并没有恼怒,反而感叹地说:“朱飞仙真清高名士也。”
朱飞仙之所以这样对待张锦芳,是因为他知道张锦芳是张镇芳的弟弟,是官宦子弟,所以不屑一顾。朱飞仙的这种做派未必可取,却让人从中看到了张锦芳的为人。
张锦芳的人品让人称赞,其政治立场和作为更令人敬佩。民国元年,袁世凯任命张镇芳为河南督军时,正是辛亥革命风云激荡之时,革命党人不甘心袁世凯做总统,激烈讨袁。在河南,以闫子固、朱丹陛为首的部分革命党人,预谋炸毁开封军政府的火药库。张镇芳身为河南督军,则极力搜捕,严厉打击革命派,力图稳定中州政局。而此时身为其胞弟的张锦芳,却反其道而行之,极力保护一批青年志士,如项城闫凌云,汝南闫秀峰、马应坦、王懋官等。因此,后来曾任项城县令的朱名昭撰写的《纲庵先生懿行碑》中写道:“各省戒严,党祸益烈。汝南闫秀峰、马应坦、王懋官等牵连阎子固案内,先生极力剖白,咸得无恙。”从这段记载中,可见张锦芳冒险保护革命青年的行为多么可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张伯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到6岁,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的。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