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对新中国历史感兴趣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终成现实。
何谓“小康”?它在中国4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如何真实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展望未来,“小康的中国”将朝着怎样的方向继续前行?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小康社会理论专家周锟,从学理和实践层面讲述小康的历史,诠释小康的真谛。
周锟,法学博士,现为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高端智库核心成员。参与《传》(下卷)、《中国历史》(第三卷)、《思想年编》、《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发展三十年》等重大项目图书的编写,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课题《革命精神谱系研究》等科研项目,创作出版《“南方谈话”从何处来》等专著,任《大决策》等图书副主编,在《人民日报》、《党建》、《党的文献》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五十余篇,作品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历史时期。本书以小康社会发展的5个阶段为纲,以35个重要事件和发展理念为目,阐释“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绩;回顾中国40余年的发展道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关联,阐明“小康社会”作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中间状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起点的深远意义。
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
——习近平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卡尔·马克思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邓小平(1979年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小康”,已经逐步成为真实存在的中国社会状态。它是中国人民生活不穷不富、日子好过的中间状态,也是中华文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中间状态。“小康”,是充实的过去,奋斗的现在,坚实的起点。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周锟
1989年他(指农户高阿二)的房子造起来了,造了一层楼,造起来的房子外面没有贴砖,他感觉很高兴了,又过了5年,他把外面包装好了,94 年、95 年了,这个房子一包装以后就看起来蛮好的。他一步一步来的,这就是改变生活,这就是小康生活。
——《浙江日报》记者徐永辉
现在国家、县、村里面都鼓励我们农民搞‘互联网+’,虽然我们的草莓不愁卖,但这是一个渠道……现在20 亩土地种植得非常好,纯收入有八九万块钱,我自己上班(在村里还有一份兼职)一年有两三万块钱,自己在家小孩也能照顾了,也不用去外面租房子、找工作……我感觉现在过得也挺好的。
——小岗村村民杨伟( 2018年)
“没有中国,你也许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糟糕,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在未来的10 年中,我无论如何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了。”
——美国记者萨拉·邦乔尼(2008年)
置身中国,我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确信,当历史学家回顾21世纪头十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的绿色大跃进。
——美国畅销书作家托马斯·弗里德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2018年视察大凉山火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