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时至今日,李小龙和他的多方面成就仍为世人所仰慕:天才的武者、惊世的演员、醒思的哲人……人人皆知他的武术造诣和演艺成绩,而他究竟与哲学有何种程度的关系,人们众说纷纭。 本书汇编李小龙有关生活方方面面的哲思,可谓体现李小龙哲学家身份的经典文本。本书所整理收集的800多条格言,涵盖8大章节、72个主题,均摘自李小龙与记者、朋友和同事之间的谈话、采访与通信,以及他的笔记,力图为读者直接、全面地呈现这位哲学家的生活智慧。 李小龙的哲言往往简短、隽永、直指本质,读者自可随时随地翻阅,而毫无阅读压力,并能从中摸索出自我之道…… 作者简介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术哲学家,截拳道创始人。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各地亿万影迷。作为一介武者,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让“功夫(Kung Fu)”一词首次被写入英文词典中。他年仅33岁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目录 追忆李小龙的思想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首要准则 生命 存在 时间 根本 当下 现实 法则 依存 空 死亡 第二章 人 人 行动 无为(自然之为) 心灵 思想 概念(抽象) 知识 观念 觉知 自我(自我意识) 专注 理性 感性 幸福 恐惧 意志 善意 梦 精神 第三章 存在 健康 恋爱 爱 婚姻 教子 教育 教学 伦理 种族主义 逆境 争斗 适应 哲学 第四章 成就 工作 品质 动力 目标 信念 成功 金钱 名气 恭维 第五章 艺术与艺术家 艺术 电影拍摄 表演 第六章 自我解放 限制 体系 超脱 无念(无心) 禅宗 禅定 核心 自由 第七章 蜕变 自我实现 自助 自知 自我表达 成长 简单 第八章终极法则 阴阳 整体 道 真理 序言 前言 李小龙的哲学 李小龙激励了很多人。 影迷着迷于他非凡的身体 素质,习武者折服于他对 格斗艺术的真知灼见,而 其他人则从他的哲思中得 到指引,将武学中的身心 合一,转化成一种生活方 式。 李小龙在大学期间修读 哲学,这块跳板开启了他 研究世界各大思想家的毕 生之路。他并未将自己局 限于任何特定的文化和哲 学时代。相反,他如饥似 渴地研读过数百部不同门 类的哲学著作——西方、 东方、古典、现代。他尽 力汲取其中信条,提升个 人精神境界。 通过不断学习,李小龙 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人哲 学,其核心意在加深自我 认知,进而获得精神解放 。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 偏见和条件反射,才能看 清真相,把握现实。武术 是李小龙发挥潜力、与人 交流的一种媒介,他无疑 是位天赋异禀的武术教练 。他常说:“师父所传授的 断不是真理本身,他是一 位向导、一位指路人,指 引学生自己去发掘真理。 所谓良师,无非是一剂催 化剂。”他最爱给新入门的 弟子讲授“空杯”的故事: 曾有一学者去向禅师问 禅。禅师说话时,学者频 频打断他,阐述自己的观 点。最终禅师止语,转而 为学者敬茶。他不断地往 茶杯中注水,直至杯满而 溢,仍不停手。“停,”学者 出言阻止,“茶杯已满,盛 不下了。”“你正如这只茶杯 ,心中满是杂念。” 禅师答 道,“你如不先倒空自己的 杯子,如何喝得了我这杯 茶?” 李小龙从不会全盘接受 任何一种特定的武术风格 和哲学流派,因此,他也 告诫自己的弟子,切勿不 加思考地对他的教导照单 全收。言下之意是旨在追 求思想、心态和感知的柔 韧与包容,同时培养批判 性思维。这一探究、分辨 和实践的过程,不仅能令 人认清自己身体素质的强 弱,还能发现自我成长的 基本真理,最终臻于身、 心、灵和谐统一之境。 李小龙的教导对世人的 影响多种多样。他经常“扰 乱”习武者,颠覆其固有的 训练模式,迫使其反思自 己对教条的盲从。那些师 从李小龙或读过他文章的 人都受他启发,突破以往 的束缚,拓展自身潜能, 及至身心合一,树立自信 ,克服恐惧。 李小龙以身作则,鼓励 后来人创造性地生活。“至 于时势?”他笑道,“管他呢 ,英雄造时势!”在追寻目 标的过程中,李小龙不畏 险阻。他的解决之道是将 绊脚石化作垫脚石。譬如 ,他曾因腰伤被迫卧床六 个月之久,但他利用这段 时间将自己的训练方法和 哲思汇编成册。[ 除本书 外,李小龙在这一时期写 就的文章还见于“李小龙图 书馆”丛书之《截拳道:李 小龙武道释义》和《生活 的艺术家》等书中。—— 编者注] 李小龙天生胸怀大志, 而他最终实现的抱负,更 是超乎预料。他的精神依 旧鼓舞着年轻一代修身养 性,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 潜能。恰如他的许多追随 者所言——“李小龙改变了 我的人生”。 琳达·李·卡德韦尔 (Linda Lee Cadwell) 序言 致自由的灵魂 自我实现乃人生大事。 我个人的建议是,与其塑 造自我形象,不如塑造自 我。我希望人们能向内求 索,真诚地表达自我。 ——李小龙 李小龙改变了世界—— 武术界、亚美两地的电影 界、不计其数的弟子和粉 丝的个人世界都因他的才 华而面目一新。李小龙的 影响力经久不衰,数十年 来,他仍旧不断启发和激 励着形形色色的人。越来 越多的人开始对他的思想 感兴趣,称他是当代的哲 学家和梦想家。人们在他 的言谈中发掘出治疗时代 病症的灵丹妙药,将他视 作自律、力量和智慧的典 范。李小龙的哲学为我们 塑造了一个进步的世界, 一个脱离苦海的世界,一 个摆脱无知、迷信和腐朽 的觉悟的世界。用李小龙 自己的话说,即一个充满“ 爱、和睦与兄弟情谊”的世 界。 在李小龙看来,哲学并 非象牙塔中的专业学术, 而是每一个人探索人类精 神奇旅的门径。它照彻人 类潜能的边界,驱散怀疑 与不安的阴影。不同于其 他人云亦云者,李小龙始 终按照自己的方式追寻真 理,并鼓励那些渴望与之 同行的人借鉴他的方法。 虽然李小龙推崇个人权利 和个人发展,看重个人范 围内的自主性,但他也探 讨过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譬如,强调人类的共性 所在,主张消除国籍、种 族和阶级等人造隔阂,使 全人类平等独立地和平共 处。 李小龙拒绝盲从于外在 权威。他鼓励人们最大限 度地重视自我、珍惜生命 ,高度赞誉那些“生活的艺 术家”,他们对生活自有判 断,遗世独立,敢于反抗 传统和主流观点。李小龙 指出:“比起发明创造,我 们总是对模仿更有信心。” 由此,我们总是倾向于, 也总是选择拿着自己的困 惑,去向自身之外的他者 求解。太多人因此进退维 谷,既不知该信谁,又怀 疑自己内心的冲动,不知 未来何去何从。听凭他人“ 支配”,任由他人来决定“真 正”的问题所在,以致精神 萎靡、心智交困。 而《生活的哲学》一书 正是要献给那些自由的灵 魂,他们选择依靠自己的 精神力量而活,拒不遵从 对生活和生活方式指手画 脚的条 导语 时值李小龙诞辰80周年,全新译本,以飨读者! 这本书是体现李小龙哲学智慧的经典文本,文学性、艺术性、哲理性兼而有之。全新译本,精益求精,不容错过。 可信手翻阅的格言集,无阅读压力。 李小龙的哲言往往简短、隽永、直指本质,读者可随时拿起放下地翻阅,领略片刻哲思。这本书的内容涉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议题,读者可各取所需,汲取生活动力。 一本书领略超级文化偶像的魅力来源。 李小龙用肢体表达的艺术震惊了世界,但他的成就来源于头脑和内心。他的哲学杂糅东西方各家各派思想,兼收并蓄,熔于一炉,追求精神自由与解放,致力于自我发展与完善。他的功夫、电影,以及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和他的哲学精神息息相关。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李小龙是一 位生活的哲学家,出类拔 萃。他始终孜孜不倦地找 寻自我,并忠告他人“认识 自我”。他的智慧都源于对 自身的了解,我们曾就此 促膝长谈。不论你要做什 么,如果不了解自己,生 活的方方面面你都无从体 悟。我想,这正是当今有 识之士的一大共性 —认识 自我。 ——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美国 电影演员 成长过程中,李小龙一 直都是我的缪斯。我阅读 了他写的所有东西,我看 了他参演的所有作品,我 还看了他的每一次采访。 他非常愿意去分享他的知 识,他希望能够启迪大家 ……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加 出色的人,而这也是我希 望传递给下一代的东西。 ——科比·布莱恩特 (Kobe Bryant),美国职 业篮球运动员 精彩页 依存 二元论与一元论论:二元论哲学思想一度盛行欧洲,主导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但随着原子物理学的出现,许多基于实验的新发现逐渐推翻了二元论,自此,哲学思潮又倾向于回归古代道家的一元论思想。 思想与存在相互依存:如果思想存在,那么正在思考的“我”与我所思考的“世界”也一并存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世界与我息息相关,我眼观世界,世界存在于我眼中。我因世界而存在,世界亦因我而存在。如无可看、可思、可想之物,我也就无从去看、去思、去想。换言之,我便不复存在。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依存,是确凿而首要的基本事实,二者不能脱离对方独立存在。若我不能思考客观对象、客观环境,我对自己也将一无所知。除非思之有饧,否则我就无从思考——正是思考外物,令我发现自我构存在。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论你思考的对象是一种感情还是一支蜡烛,单单讨论意识的对象毫无意义。客体必须要有相立的主体,主客互补(不是对立),就像世间万物一样,是一个整体韵两半,相互作用。若以圆喻,即便是运动中的圜,只要盯住圆心,核心两侧必一模一样。非是我身处经历之中,我本身就是那经历。我不是经历的主体,我是经历的箔果。我即意识。若然无我,一切皆不存在。 主客关系与“水中月”:水中月的意象好比人之体验。水是主体,月是客体。没有水,便没有水中月,反之,没有月亦然。待到月升,水不会刻意去承接月影,而即便水面再狭小再稀少,月也不会刻意去留下倒影。只因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中月”是水与月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展现了月的光辉,月证明了水的清澈。 道家的依存思想:随着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道家哲学也相应成形,其本质乃一元论。中国人认为整个宇宙由阴阳两极化生而成,阳者积极,阴者消极。他们认为世间万物,不论有无生命,皆因这两种力量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存在。物质和能量、阳和阴、天和地,本质上都被认作一个整体,或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极。 空 空:空介于此岸与彼岸之间,包罗万象,无有对立——无物非空,无物不空。放大光明,照耀于世,超越一切对立运动。 有生命的空:“空”自有生命,因为它是世间一切形式的源头。凡了悟空谛者,必将充满生机、活力与慈悲之心。 空乃创造之源:最原初的创造力能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远非局部。这种创造力未受思想染浊,是由内而外涌出的创造源泉。 空与无:无即“无物”,只有源源不绝的过程。当我们接纳并接近无(即空),沙漠也能变作绿洲。原本抽象的空逐渐充盈起来,变得实在,化贫瘠为富饶,而我只须任其流转。无即是真。 空的两面:空(无念)或许可以从两方面阐释—— ·空即是空。 ·空即觉悟,说得不恰当一点,这种觉悟“存于我们的 内心”,或者确切说来,其实是我们“存身其中”。 超越常人理解的本质(无住):万物的本质超越常人的理解,不能用寻常的时空观去看待。因为它超越了所有相对的存在形式,故名“无住”,即不住于任何一处而起执著。 P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