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单志华,男,1956年出生。当代中医临床家,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单玉堂先生之子,幼承庭训,功底扎实。我国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个人带徒第四位入室弟子,曾跟随刘老系统攻读中医经典近五年,并深得其传。再受教于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听课一年余,聆听胡老结合临床详细讲解《伤寒杂病论》而获益良多。后又拜长春许振寰先生为师,学习其治疗肝病、肾病及肿瘤的丰富经验。 从事中医学习、临床40年,其中受聘在英国行医十余年,治病效果显著,广受好评,英国媒体曾进行过专访并撰文报道。医疗技术全面,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包括内科、妇科、男科、皮肤科在内的多种疾病,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牛皮癣、痤疮等疾病经验独到。喜用经方,娴熟针灸,曾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和英国中医药学会会员。 崇尚仲景学说,学术观点独特。先后撰写《伤寒论体系研究》《温病条辨补正》《“十干化合五运”初探》等论文,1984年为其父整理出版《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1990年与人合著出版《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目录 绪论 上篇 刘渡舟、胡希恕学术思想比较 刘渡舟、胡希恕学术思想之对比探讨 缘起 一、师承经历、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比较 (一)刘老侧重于知识积累型 (二)胡老侧重于质疑思考型 (三)谈谈日本古方派 (四)所处学术环境不尽相同 二、对辨证论治的认识比较 (一)刘老谈辨证论治 (二)胡老谈辨证施治 (三)对“辨方证”内涵的不同理解 三、对六经与八纲的认识比较 (一)刘老以八纲统六经 (二)胡老的六经与八纲强调病位 四、攻邪论、火热论与食、水、瘀血致病比较 (一)刘老的攻邪论与火热论 (二)胡老论食、水、瘀血致病 五、对柴胡剂临床应用的比较 (一)刘老对柴胡剂的认识与实践 (二)胡老对柴胡类方剂的临证经验浓缩 六、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条文见解的比较 (一)刘老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二)胡老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七、对《伤寒论》少阴病见解的比较 (一)刘老谈少阴病 (二)胡老谈少阴病 八、对《伤寒论》厥阴病见解的比较 (一)刘老谈厥阴病 (二)胡老谈厥阴病 九、对《伤寒论》脉学见解的比较举例 (一)胡老论脉诊与紧脉 (二)刘老谈《伤寒论》的紧脉 十、结语 (一)胡老治学浅谈 (二)刘老治学浅谈 下篇 跟师临证心悟与学术专题探讨 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看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一、医案五则 (一)柴桂姜汤加减救治发热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 (二)柴桂姜汤加味治愈银屑病(牛皮癣) (三)柴桂姜汤加味治疗顽固性湿疹瘙痒症 (四)柴桂姜汤治疗荨麻疹反复发作 (五)柴桂姜汤加味治疗顽固性手癣兼便秘证 二、原文与方剂论述 (一)原文内涵的六经解密 (二)方药结构的圆机活法 (三)煎服法与方后注析 三、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再论“小便不利” (二)方中甘草、干姜的再探讨 (三)刘渡舟、胡希恕的见解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中医传承问题——兼谈《伤寒论》六经六气基本框架 一、重视中医学术的传道 二、《伤寒杂病论·序》的真实性 (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的年代划线 (二)不避帝讳与“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考释 (三)“并平脉辨证”与“合十六卷”内涵剖析 (四)“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的自然与 人文背景 (五)“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的普遍规律 (六)“精究方术”“余宿尚方术”的社会背景 (七)骈散结合的文体风格 (八)重视五运六气的研究 三、《伤寒论》六经六气的基本框架 (一)六经名篇次序的天文历法依据 (二)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高度 (三)五运六气对历代医家建树的重要影响 四、试谈“方证对应”问题 读《王叔和生平事迹》的思考与探讨 一、王叔和与张仲景之关系 二、《脉经》与《伤寒论》之关系 (一)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的时问划线 (二)《脉经》与《伤寒论》“遗论”比较 (三)《脉经》独有的临床与文献学价值 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探讨 四、论错简重订派之非 五、对古代医家知识结构的思考 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一、《伤寒论》第58条自身义蕴诠释 二、第58条与前后两条语境的结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本书是当代中医临床家单志华先生跟师刘渡舟、胡希恕手记,是中医传承的一个生动文本,是作者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独立思考与临证的思辨实录。全书共分上、下两篇。 上篇收录长文《刘渡舟、胡希恕学术思想之对比探讨》,对两位近现代中医伤寒界泰斗级人物不同的伤寒治学理念、学术思想,从师承条件、所处学术环境、知识结构、个性特点等角度比较其成因,立足于临床实用,从十个学术方面进行了分析辨别、对比探讨,也是对刘老、胡老学术精华的一个浓缩。 下篇是作者跟师临证心悟与学术专题探讨,既立足于临床,又强调“明理”的指导作用。《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看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一文,深刻剖析其方证内涵、临床触角与拓展空间;同时,针对伤寒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几个学术瓶颈问题,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的真实性、伤寒六经的理论框架、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的年代划线、《脉经》与《伤寒论》“遗文”的比较、《脉经》的临床与文献学价值等,均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梳理和力求严谨的探讨。书中还对《脉经》所载“脉法赞”的诊脉秘诀做了诠释,对临证病机的把握颇有帮助。 本书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者,《伤寒论》经方研究者,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