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里的花园生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快乐农妇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快乐农妇,微博园艺博主。热爱生活、热爱土地,拥有15年园艺经验,和先生前后打造了两个拥有花园的家。
目录
序言一:找回对土地的感觉
序言二:花园时光荏苒
第一章 我们拥有了山里大花园
第一节 开创此生第一个花园
与百花沟山顶的院子相遇
山上的家
种出“百果园”
摸索造园经验
开始种花
打造休闲平台
打造坡地花园
蔬菜花园带来的快乐
打井
制作堆肥
与虫子的战争
往返于城市和乡间的两只“陀螺”
第二节 大花园中的日常和四季
找回对土地的感觉
四季篇
忙碌的春天
悠闲的夏天
收获的秋天
过冬准备
猫冬,蓄势待发
日常篇
收核桃
种木耳
“偷”睡莲
柴火灶
玫瑰酱 & 玫瑰茶
南瓜花天妇罗 & 炒南瓜藤尖
包饺子
做木工
第二章 进阶小花园
第一节 告别与开始
第二节 以心造园
换土
园路铺设
花园门
木栅栏
铺门廊木地台
小小花园初建成
花架
多肉扮家
化平凡为神奇——两堵灰墙的华丽转身
屋顶菜园
后院蔬菜花园
花园椅DIY
藤架
户外灶台
堆肥箱
第三节 木作造家
纯实木橱柜
木楼梯
实木门
木床
长条桌
客厅多功能柜
实木沙发
木吊灯
岛台
封阳台
大餐桌
浴室柜
第四节 花园四季生活
春日花园
春日蔬菜花园
夏日花园
夏日蔬菜花园
秋日花园
花果菜推荐
冬日花园
第三章 亲近山林,收获家的另一种味道
第一节 山林四季
春天走过山间
小满,带着小雪去巡山
夏日山林茂密葱绿
盛夏的果树
摘杏
养蜂
秋天的果实
摘山楂
摘花椒
进山摘核桃
深秋静心体验四季轮回
把自然之美带回家
捅马蜂窝
第二节 山居手作之旅
青杏酒
杏酱
杏汁沙拉
杏酵素
桃酱
山楂酱
山楂酒
南瓜玫瑰花卷
木槿花皂
玫瑰纯露
鲜肉月饼
法国苹果蛋糕
雷蒙德苹果派
第三节 远亲不如近邻
第四章 花园生活中的动物伙伴
第一节 三胖与小雪
第二节 小雪和它的孩子们
第三节 咪咪和它的孩子们
第四节 小黑
精彩页
早在2000年年初,我和先生就想在居住城市周围的山上找地方盖一栋房子。那时候我们把方圆100公里内所有有水库或植被好的山都看过了,有的地方离市区近,但已经被比我们早醒悟的城里人占满了;有的地方虽稍远一些,可还没有一家住户,我们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在山里盖房的事就一直拖着。直到六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百花沟的大山里住着一些城里人时,我们的神经一下又被撩拨起来。更幸运的是,那里的山顶上居然有一栋盖好的房子,要和庭院一起转让。
或许是对庭院生活向往已久,当我们看到这座山里庭院,准确来说,是一座盖在山顶的房子时,没有任何犹豫便买下了它,全然不顾房子当时是否通水、通电、通路,对满院的建筑垃圾和丛生的杂草更是视而不见。
买下后,我们才知道这里只有水电是通的,确切地说,只有电是有保障的。一开始在此居住的户数还很少,水尚能保障供应,后来随着住户增加,用水逐渐紧张……直到2010年,村里单独为我们山顶的几家住户拉了一条水线才解决问题。而在这四年用水困难的时间里,我们曾多次借用邻居的吉普车拉水吃。
而从市里通往我们山居短短的35公里路,也是到2010年年底才分4段彻底修通。四年间,我们每个周末来这里都要经过很长一段异常糟糕的山路,雨天的时候尤其难走,得在大大小小的水坑中穿行。
十年后回头看,如果还是当时那种糟糕的情况,或许我们不会选择过这种近于自虐的生活。但今天我还是会自豪地说,我们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山届生活为我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远比这些困难要多得多。
有了山上的房子和院子,我们开始了真真切切的山届生活!
由于远离市区,我们只有周末才能上山,加上财力、精力有限,所以当初就定下了以DIY为主、找外援为辅的造家方针,这就有了我们几年间始终忙不完但很充实且非常快乐的周末生活,其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和先生先沿着院子的围墙一点一点地挖了一条沟,因为那条沟下面埋着条石。我们从沟里取出埋着的石板,用它们在院子里铺了一条石板路。挖的过程异常艰难,因为全是板岩,必须用镐小心地把石板刨出来,力量太大可能会把石头从中间敲开;力量不够,石头又挖不出来。
挖出的石板用来砌路,挖成的沟内填了土、种了树,工作量之大放到今天我们肯定干不了,也不想千,但那时候浑身充满了力量,就连当时发现土层下面有石板的惊喜到现在还依然记得。院子里石砌的休闲平台,也是我和先生到坡下一块块将石头搬上来,再由他砌成的。
院子的地面最初基本是裸露的石板,我们需要在上面填足够深度的土用以种植,当有一亩大的地方都需要填上厚厚的土时,那真是个巨大的工程。由于当初对用土量心里没数,土也是山上的稀缺资源,所以院子里的土几乎是那几年“老公移山”填起来的。
门前的竹凉亭也是先生利用年假的几天一个人在山上完成的,真不知道他当初是怎么把顶吊上去的!
我们对房子也做了简单的装修。山居房子的装修和城里的没什么两样:铺地,刷墙,安装洁具、窗帘……不同的是,因为距市区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还要翻山越岭,市里可以将购买的材料免费送上门,但往山里运都得要另加运费了。为了省钱,我们决定自己做一部分工作,于是洁具和灯具的安装都是先生自己搞定的,虽然辛苦一些,但慢慢练就了一身本事,也就有了后来他自己独立做床、桌子、楼梯,甚至全部家具的漫漫造家之旅。P2-5
导语
《山里的花园生活》希望可以弥补国内“园艺生活”图书种类的空缺,不再是偏重“园艺”“花园设计”等专业上的主题,而是以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山里的生活为基础,更好地将生活之美与园艺之美融为一体,让城市中奔忙的人们可以看到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国内知名社会学家周晓虹、国内著名园艺作家蔡丸子为本书联合作序推荐。
序言
找回对土地的感觉
周晓虹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资深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
教授
【一】
在所有把玩文字的活计
中,为人撰序恐怕是最勉为
其难的工作。自己的文字,
不论怎么说,动手前总有基
本的准备工作。要么一手经
验老到,要么二手文献充足
,要么数据值得玩味,要么
观点新鲜前卫……你什么都
不占,是决然不会贸然轻易
动手的。否则,不仅智商怼
不住,时间就更是无底洞,
赔本的“买卖”偶尔做个一两
回可以,常做就不是理性之
举。
但是,为人作序就不同
。你总得跟着别人的思路或
爱好走。你为别人作序,就
免不了要对作者或作品作一
些基本的介绍和评论,或对
别人的观点作些引申、发挥
或斧正。从这个意义上说,
序在古时多放在书的后面是
有道理的(所以,现在依旧
有人会写后序,或称之为“
跋”),你也总是先读了人
家的文字才会有自己的感受
。有人说最早的序始于孔子
的赞《易》,总是先有《周
易》,才有孔子的称颂。这
就决定了你对别人的谈论,
总要有起码的了解。别人“
上天”,你不能“入地”;别
人谈诗作赋,你不能扶花弄
草。道理很简单,人家的文
在前,你的序紧跟在后。这
就决定了,别人出的如果是
道“难题”,你即使恶补自己
的知识盲点,也常常会捉襟
见肘。所以,答应似易,交
稿实难。
正因撰序不易,我不但
在王老师①提出请我作序时
“腻腻歪歪”,而且在应允下
来之后也迟迟不敢贸然动笔
,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下笔。
幸运的是,因为最近想写一
篇纪念费孝通和林耀华两先
生诞辰110周年的文章,又
把林先生的那本《金翼》找
出来翻来覆去地看,结果有
一天竟然找到了为王老师《
山里的花园生活》作序的灵
感。在林先生描述自己家族
史的《金翼》中,张芬洲和
黄东林两位姻亲兄弟最早通
过合开店铺挣了钱,但后来
张家却在内忧外患下失败,
黄家虽然生意一度红火,但
却在日本人的入侵中备受煎
熬。到了1940年日军占领
福州时,年逾七十的东林依
旧像年轻时一样拿着锄头,
从事“种地”这中国人“首要
而又持久的生计”。读过这
书的人谁都不会忘记那部家
族史的结尾:在东林带领孙
儿们耕地时,一架敌机在他
们头顶掠过,孙儿们仇恨地
仰望着天空,但老人却平静
地对他们说:“孩子们,别
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
【二】
无论天地翻覆,首先要“
把种子埋入土里”,其实并
非是东林一人的执拗,乃是
千百年来中国乡土社会的基
本底色。记得费孝通先生在
《乡土中国》一书中也写道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
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
的谋生方法。……我记得我
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
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
住了下来,不管天气如何,
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
不能种地。”中国人对土地
近乎神圣的崇拜,千百年来
不但孕育了乡土关系,而且
派生出了中国农民乃至中国
人对血缘以及地缘的重视。
在农民的眼中,没有土
地的农民不是正经的农民。
有能力扩大自家的田地是家
庭兴旺的象征,而“崽卖爷
田不心痛”千百年来一直是
典型的败家子行为。其实,
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仅中国
农民有;在关于传统农民的
经典描述中,美国人类学家
雷德弗尔德提出过,赋予土
地一种情感和神秘的价值是
全世界农民特有的态度;法
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也认为
,在农民的价值系统中,“
金钱不是一种可靠的价值,
真正具有价值的只有土地,
因此要想富起来必须种好地
”。
近几十年来,因为迅猛
的工业化及城市化,几亿农
民离开了原先养育他们的土
地,一任“孔雀东南飞”。尽
管城里的生活依旧不易,但
乡间的谋生艰难和城市生活
的吸引,使得进城的农民尤
其是年轻一代真正想回去的
不多,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四
十年来发生了断崖式的衰退
,以致在今年以来的疫情和
国际关系恶化的双重压力下
,因田无人种而正在弥生越
来越浓烈的绝非想象的恐慌

不过,无论是昨天还是
今天,进城都不会完全消解
农民或农家子弟对土地的感
情,他们消解的只是单纯依
赖“种地”谋生的幻想。近些
年来,因为改革开放,更因
为因此而导致的城乡分割的
二元体制的式微,进了城的
农民及其子弟,甚至原本就
几代在城市生活的中国人,
竟也开始孕育出各式各样的
“回乡”念头。于是,有为官
者赋闲后返乡做起了乡贤,
或为邻里出谋划策,或为乡
党寻找资源;有创业者下乡
承包起土地,或试探集约经
营,或寻求致富之道;有资
产者去徽州古村购买老宅,
约三五文青开设民宿客栈,
邀约同道吆五喝六、激扬文
字;还有像王老师夫妇那样
的文化人,他们虽无万贯资
产,也无创业的“雄心大志”
,只因喜爱土地,便图能够
靠自己的双手实现果实累累
、花开四季。并且,这种“
回乡”,有时并非指一定要
回到自己的“原乡”,而只是
回到能够孕育出勃然生机、
庇护心灵的土地之中,就像
王老师在《山里的花园生活
》中所说的那样,用一颗赤
子之心,“找回对土地的感
觉”:
内容推荐
快乐农妇和她的先生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但对山野庭院生活的向往促使二人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归园山居”。从最初繁忙往返于城市与乡村;尝试性地开垦、种植、设计;逐渐深入山野的四季与节奏,慢慢生活、辛勤劳作;与山中农人交往、邻里之间互通有无;造园、种植花草与果蔬;采摘花园食材制作餐食美味;动手木作家中物什……凭借双手获得更加坚实和自给自足的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