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寻职业的幸福感(叶辉人物新闻作品选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辉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稿子分四部分,“人物典型”里的作品是叶辉2009年后写的人物典型(部分与人合作),绝大部分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批示,有些还成为全国重大典型,这也是他职业生涯最后阶段的部分成果;“人物大家”里收集的7篇人物通讯,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里或地位突出,或贡献巨大,或品德高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入选;“人物新闻”里的7篇比较芜杂,有人物新闻和人物通讯。“人物素描”写的多是叶辉身边熟悉的人,有发表过的,也有的仅仅是发在博客和微信上的。 作者简介 叶辉,浙江临海人,1954年生,高级记者。1957年随右派父亲被遣送回祖籍的一个小山村。小学五年级即遇“文革”,从此辍学,改入社会大学,当农民,做木匠,远赴武汉成为中国第一代农民工,阅尽人间脸色。1980年遵父命参加高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专修班就读,毕业后入《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从事新闻工作,2014年退休。著有《走向光明——叶辉新闻作品集》《支点——叶辉新闻人物作品集》《从辉煌到平淡》《焦点——叶辉新闻作品集》,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灵魂的香味》。所获荣誉:1991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2005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09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目录 第一章 人物典型 脑子有政治 胸中有大局 笃信马列 老而弥坚——记杰出的理论工作者雷云(上) 坚守信仰 矢志不渝——记杰出的理论工作者雷云(中)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记杰出的理论工作者雷云(下) 南疆红柳——记浙江援疆医生欧阳栋 拿什么奉献给奉献者——记扎根海岛39年的好医生吴棣梅 从乡镇医院走向国际医学舞台——记台州医院医生叶丽萍发奋学习的经历 登上角膜移植的世界之巅——姚玉峰创立“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纪实 一群皮肤黝黑的农业科学家——记浙江嘉兴农科院南繁育种团队的五十年、四代人 丁列明团队的“中国梦”——中国第一个靶向抗癌药研发纪实 山坳人生 照样出彩——记“中国麻风第一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 “乡村郎中”父子演绎的传奇 人物典型的发现和采访 第二章 人物大家 人物“底片”的时代质感 “数学皇帝”丘成桐 陈子元的四个“第一” 毛昭晰:保护文物不能光靠“拍桌子” 湖州文脉的守望者——文化学者徐重庆的故事 邓大人传奇 褚树青:书香溢处,人间天堂 吴熊和文史铸词心 第三章 人物新闻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职业生命 “姚老前辈”和他的公共政策研究基金 奇人翁礼华——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翁礼华素描 白启哲:如椽巨笔绘长卷 为了甜蜜的事业——记浙江省江山市养蜂专家汪礼国 “白茶仙子”——记浙江省安吉县副县长叶海珍 辉煌的周清泉 第四章 人物素描 笑的使者 潘君 “爱妻号” 大老粗印象 我的朋友 鬼才——记我的大学老师 服装设计师 徐锦庚素描 “开心果” 心中的上帝 我们这一伙 驻地记者众生相 国音 梅狗叔 追寻职业的幸福感 后记 序言 叶辉的从业经验是我 国新闻事业的宝贵财富 今天,我们为《光明 日报》资深记者叶辉举行 作品研讨会,我谨代表《 光明日报》社对在百忙中 参加这次活动的浙江省郑 继伟副省长、省委宣传部 鲍洪俊副部长以及各位专 家和新闻界同行表示热烈 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研讨会的由来始 于今年两会期间老朋友鲍 洪俊的一个电话。我们在 通话中谈了工作之后,他 谈起本报驻浙江首席记者 叶辉即将退休,希望能为 叶辉做点什么,这也是我 正在考虑的问题。经与洪 俊多次通话协商,我还利 用到浙江桐乡开会的空隙 和他面谈,最后决定为叶 辉举办一次新闻作品研讨 会。由于叶辉新闻作品的 内容大多源于浙江,于是 我们设想:研讨会由《光 明日报》社和浙江省委宣 传部联合举办。 这件事就这样决定后 ,为使参加研讨者更多地 了解叶辉的新闻作品,光 明日报出版社在一个多月 的时间里编出了叶辉新闻 作品集,这就是今天大家 看到的这本集子。 叶辉比我长一岁,我 俩前后脚跨进《光明日报 》社大门。他一直奋战在 第一线,我则长期在报社 本部工作。30多年来,一 个记者,一个编辑,君子 之交,见面、通话都谈业 务。我们的交往颇为默契 ,叶辉的许多作品是经我 之手刊发出来的。 叶辉是一位具有丰富 实践经验而又随时准备新 尝试的资深记者。后来我 才知道,刚人新闻队伍时 ,他曾经遭遇诸多困难: 坎坷的经历使他性格极度 内向,社交恐惧症曾严重 影响他与采访对象的正常 交往;他小学上了5年即 辍学,之后当农民、做木 匠,后虽考上了大学,但 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当一 名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读 者对象的报纸的记者并不 具优势。但叶辉要强,他 发扬敏锐深沉的特长,勤 奋钻研,经过数年历练, 终于成长为一名犀利、优 秀的大记者。 叶辉是一个以新闻锐 度见长的记者。20世纪80 年代后期,他进入新闻业 务的黄金时代,发表了一 批有力揭示改革开放深层 次问题的批评报道和问题 报道,如《新楼建成主管 基建副院长辞职》《一所 私立中学的冲击波》《八 分钱效应之一例》《倾斜 的工程》等。这些报道在 赢得读者好评的同时,也 引发被批评者的强烈反应 ,有些甚至引起全国关注 。 20世纪90年代之后, 叶辉逐渐成为报社的业务 骨干,经常被从记者站抽 调出来,派往全国各地采 访重大题材。此后,作为 编辑,我经常看到他发自 全国各地的稿件,内容涉 及火热的边境贸易,充满 血与火的边防缉毒故事, 有来自改革前沿的报道, 也有大山深处绝密机构科 技人员“献了青春献子孙” 的事迹。 叶辉的新闻作品思想 深沉而又鲜活可读,这与 他的采访作风有关。他秉 承老一辈记者“不到现场 不写稿”的传统,深入生 活,深入基层,写出的作 品接地气、现场感强、富 有生活气息。 叶辉是《光明日报》 写人物处于前列的记者。 2006年,世界数学难题庞 加莱猜想被破解,引起轰 动,叶辉立即推出整版报 道《“朱熹平猜想”》c他 报道了首先提出生态道德 、为治理沙尘暴做出贡献 的陈寿朋教授(《陈寿朋 :茫茫沙海上的海燕之歌 》)。“郦学”大家陈桥驿 (《陈桥驿:寻山问津治 郦学》)、著名表演艺术 家李默然(《李默然:一 出演不完的剧》),以及 在浙江省从事医疗器械研 发和贸易工作的,中国用 于注射执行死刑的高速注 射泵研制者杨辉(《杨辉 :让死刑犯平静地离去》 )等,都曾是他采访、写 作的对象。 2010年,《今传媒》 杂志发起“中国当代人物 传播100家”评选活动,光 明日报有两人入选,分别 是樊云芳和叶辉。 最近5年,叶辉的人物 报道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接连推出十多个引起广 泛关注、报道后被列入中 宣部宣传计划的人物典型 。 2009年,我到浙江宁 波出席由本报主办的中国 国际新闻论坛年会。叶辉 从杭州赶来。当时他正在 赶写雷云这个人物典型, 征求我的意见。我从编辑 角度对这个人物典型的推 出方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这种编辑和记者的业务 交流非常默契,他采纳了 我的意见。后来雷云被作 为我国思想文化战线的重 大典型推出。从此,叶辉 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推出 顾益康、吴棣梅、叶丽萍 等十多个典型,在全国产 生了较大影响。 2013年秋,已经辞去 站长职务的叶辉和新任浙 江站站长严红枫来报社办 事,顺便到我办公室小坐 。其时我已担任报社一把 手(总编辑),手头正在 忙一个要紧的文稿,但同 事从第一线来,我很高兴 ,放下工作,便与他们交 谈起来。他们的话题马上 转向之前电话里向我预告 的麻风村青年医疗团队这 个典型。他们很兴奋,从 一线记者的视野细谈这个 典型发现的经过、典型的 内涵及意义,希望报社在 版面上予以支持。我从阅 读体验的角度帮助他们分 析,认为偏僻寂寥而又“ 人生出彩”是这个团队最 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越谈 越激动,越谈越兴奋,本 来礼节性的见面变成了一 次业务探讨,谈了近一个 小时。我为报纸即将推出 一个重大典型而兴奋,我 答应全力支持, 导语 叶辉的新闻作品思想深沉而又鲜活可读,这与他的采访作风有关。他秉承老一辈记者“不到现场不写稿”的传统,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写出的作品接地气、现场感强、富有生活气息。收入本书的篇什就是他的职业生涯的部分作品。 后记 结果不用我絮叨了, 我爱上了这个“妻子”,不 离不弃,“睡在身边还想 她”,终于“白头偕老”。当 权力和金钱这两个千百年 来无人能抵挡诱惑的绝色 美女来引诱我时,我毫不 犹豫地拒绝了。我曾扬言 :如果不搞发行,让我当 皇帝都不干! 其实不独是我,光明 日报老一辈新闻人都钟爱 自己的职业。《光明日报 》名记者樊云芳20世纪80 年代就大红大紫,有多少 权力部门看中了她,试图 调她,她毫不犹豫地拒绝 了;与我同龄的光明日报 一位部主任,大学毕业已 分配到中央某部委工作, 竟毫不犹豫地抛弃权力, 想方设法、调动各种社会 关系把自己弄到没日没夜 、废寝忘食地奉献自己青 春岁月的新闻单位忘情地 爬格子,在光明日报终其 一生死不改悔。 这就是一代光明人! 这就是一代新闻人对新闻 的挚爱! 一个不理解新闻并且 惧怕新闻的人,却在新闻 这个行业里干了一辈子不 曾挪窝,收入本书的篇什 就是我的职业生涯的部分 作品。 “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 味。”(罗曼·罗兰语,笔 者注)一个人能终生从事 自己喜欢的职业,这是人 生的最大幸福。很庆幸, 我从事的新闻工作确是我 喜欢的职业,这种职业发 散出来的灵魂香味,一直 伴随着我走完我的职业生 涯。 当然,使人幸福的职 业并非就没有痛苦。相反 ,记者这个职业常常需要 忍受着各种痛苦:当重大 新闻从身边溜走时职业角 色缺位的痛苦,当无法触 及重大新闻事件中的深层 次内幕时的痛苦,当批评 报道触犯了某些实权部门 受到剧烈反击而自己又势 单力薄时,特别是当看到 一些不平的事却无法拔刀 相助时…… 这是我终结职业生涯 的最后一个集子,是一个 人物新闻作品集。出这个 集子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做个了结,以此为界,我 将不再从事与新闻有关的 活动了,再不写作新闻类 文字了。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稿 子分四部分,“人物典型” 里的作品是我2009年后写 的人物典型(部分与人合 作),绝大部分得到中央 和省部级领导的批示,有 些还成为全国重大典型, 这也是我职业生涯最后阶 段的部分成果;“人物大 家”里收集的7篇人物通讯 ,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 里或地位突出,或贡献巨 大,或品德高尚,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因此入选; “人物新闻”里的7篇比较 芜杂,有人物新闻和人物 通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最 后部分。“人物素描”写的 多是我身边熟悉的人,有 发表过的,也有的仅仅是 发在博客和微信上的。我 喜欢写人物,尤其是一度 很想把幽默引入新闻,特 别是引入人物写作,使人 物形象生动一些。我的这 部分人物素描便是这种尝 试的结果。幽默这东西把 握不好就会变成油滑,而 一旦笔下的人物变得油嘴 滑舌,所写的人就会失之 于轻浮,写作就失败了。 我的这些人物素描我并不 满意,我尝试着发到微信 朋友圈里,竟获得了比我 写的那些主题宏大内容严 肃的稿件要高得多的点赞 ,有些熟悉的友人还要求 我多发此类稿件。认为读 这些人物素描至少不会打 瞌睡,能感到所写的人活 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因 此,我也就不揣冒昧,向 读者献丑。 在全书的四部分里, 每部分的开头或最后都附 有一到两篇我参加各类讲 座的讲稿或有关我的新闻 作品研讨会上领导专家对 我的作品的评价。我应邀 参加座谈或讲座的机会不 多,因为个性内向,不善 言辞,我很少去讲课。但 在职业生涯中认识的方方 面面的人总会给我出难题 ,让我去展现自己最薄弱 的一面。孔雀开屏。向大 众展示出的应是最鲜亮的 羽毛,人们一般很少去注 意孔雀最丑陋的部位—— 屁股。可是让我去讲课, 就等于让孔雀向大众展示 自己的屁股,那是我最不 光鲜的一面。木讷如我者 在靠笔头和嘴巴吃饭的新 闻队伍中并不多见,何以 让我去展示我的木讷?因 此每逢此类邀请,我总是 坚辞——我既怕误人子弟 ,也怕自己丢丑。但邀请 者总以为我谦虚,一个有 多年实战经历的老记者, 怎么可能没有经验和心得 体会呢?我的推辞往往被 认为是谦虚,于是邀请者 邀请得更起劲了,拙于言 辞的我常常感到推托无词 .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 皮登上讲台。我至今还记 得第一次登台讲课的极度 尴尬。那是1991年年初, 我赴京参加全国优秀新闻 工作者表彰会回来,在杭 州大学新闻系任教的同学 黄旦(后为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教授)以我刚获得荣 誉为由,请我给新闻系的 学生谈谈体会。一个从小 学到大学只读过8年书的 人,怎敢在神圣的大学讲 台上讲课?更何况我极端 的不善言辞。我坚辞,老 同学不允,只好硬着头皮 去了。结果出了大洋相。 我实在太没有经验了,见 别人讲课都是在讲台上放 张纸片就能滔滔不绝,我 也如法炮制,列了个提纲 就匆匆去了。其实那天也 就20多个学生,而彼时我 已经在新闻战线干了七八 年,也算是个老记者了。 但极度内向的个性还是使 我立马犯怵:一进教室, 一登讲台,一面对学生求 知的眼睛,我便蒙了,只 感到心跳加剧,脑子一片 空白,语言支离破碎地从 我嘴巴里挤牙膏一样挤出 精彩页 脑子有政治 胸中有大局 鲍洪俊 今天,《光明日报》社和浙江省委宣传部在这里共同举办“叶辉新闻作品研讨会”。作为叶辉曾经的同行和朋友,特别是作为这次活动的倡议者之一,我要向大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光明日报社多年来为宣传浙江做出的突出贡献,感谢东平总编、春林副总编对浙江新闻宣传工作的亲切关心和有力支持。光明日报对浙江各项工作,特别是教育卫计文化体育工作的特色报道,在新闻界独树一帜、享誉遐迩,尤其是先进人物典型报道,佳作不断,捷报频传。浙江一大批英模人物,通过《光明日报》的版面,走向全国,为浙江的科教文化事业赢得了广泛的喝彩,树立了“最美”的形象。当然,在这里,也要感谢今天到会的中央新闻单位的各位社长、站长,你们个个身怀绝技,人人能征善战,都是宣传浙江的功臣。叶辉同志就是你们之中领人物报道风骚的杰出代表。 我与叶辉相识相知多年,可谓相识越久,尊重越厚。我还在《人民日报》海南记者站工作时就认识叶辉,2001年年初调浙江工作后,叶辉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浙江同行。我在《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工作的8年中,经常与叶辉一起采访,叶辉的敦厚慈善、勤业精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从心里敬重叶辉的人品、作品。2008年,我从《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调任省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分管新闻宣传工作,6年来,我在工作中日益深切地体会到叶辉作品的传播力、叶辉人品的影响力,可以说,叶辉其人、其作品在浙江的美誉度,不是一般记者所能企及的。 作为叶辉曾经的新闻同行,我今天想就叶辉人物典型报道谈几点想法。 第一,叶辉频繁推出人物典型的事实表明,他是一位新闻敏感特别强的记者。大家知道,新闻敏感是记者的职业生命,没有新闻敏感是当不好记者的。2009年以来,叶辉先后推出了雷云、陆立军、顾益康、钟杏菊、吴棣梅、丁列明、欧阳栋、冯洪钱、叶丽萍、吴海京等一系列先进人物典型,这些典型有的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批示肯定,有的被列人中宣部人物典型的宣传计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地推出这么多人物典型,这在中央驻地方媒体记者中是罕见的。去年12月6日,叶辉和他的继任者严红枫发现、采写的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也就是麻风村“70后…‘80后”先进典型。再次为浙江“最美现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个典型是如何发现的?他们本来是去德清采访另外的题材,听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麻风村这个年轻的医疗团队安于山坳,把患者当亲人,获得过南丁格尔奖、马海德奖这些医疗界的崇高荣誉,马上想到当前年轻人讲求现实、实惠、不愿吃苦受累的社会状况,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还想到当前普遍紧张的医患关系,马上发现这个典型蕴含的多重新闻价值,他毅然与严红枫一起三进麻风村,通过内参和公开报道,成功采写宣传了这个年轻团队重大先进典型。正如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作出批示:“中央媒体要宣传这支‘80后’医疗队的事迹,这是一群可敬可爱也理应大家学习的年轻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先后两次作出批示:“麻风村医疗队10年坚守为患者服务,事迹感人,彰显医疗战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高尚品格,可予表彰”,“中宣部做好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推动医卫系统学习他们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精神,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作出学习、宣传批示。浙江省委、省政府,国家卫计委分别作出学习决定。在全省、全国卫计系统掀起学习热潮。5月7日,麻风村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战告捷,严红枫同志是报告团6名成员之一。报告会后,省委书记夏宝龙会见报告团成员,并给予高度评价。5月13日,麻风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他们的感人事迹赢得现场观众持续不断的掌声和泪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接见报告团全体成员,要求广泛宣传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叶辉同志是发现、宣传这个典型的大功臣。 为什么同在一地同为记者,叶辉能发现这么多的人物典型?就是因为叶辉的新闻敏锐性。又如,2009年雷云这个典型的发现很能说明问题。雷云是省委宣传部分管理论的老部长,一天到晚与媒体打交道,媒体与他太熟悉了。老部长德高望重、清正廉洁,为人为政在浙江政界、理论界、新闻界有口皆碑。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界的楷模,却没有记者想到要来写写他,大家都熟视无睹了。叶辉想到了,新闻界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作为发现宣传典型的主体和载体,习惯于聚焦其他行业的先进人物,却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本身也需要典型引领,需要形象口碑,从更高层次上讲,当时正值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之际,许多人对经济发展形势趋势处于迷惘之中,渴望理论工作者的解释指引,这时,选树理论研究宣传的典型,就有了“当春乃发生”的应然和必然。所以,这个典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