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伟利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杨伟利,河南鲁山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开始散文创作,曾在多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作品。其中散文《花祭》入选2012年《中国散文随笔排行榜》,散文《四十岁走笔》入选《散文百家》杂志2000-2010十年精选。曾出版散文集《梦里琴声》《穿越黄昏小巷》。
后记
李佩甫老师给我写的序
言题目是“有翅膀的文字”,
这真让我惊喜,暗合了我
内心对文字的感觉和认知
。文字,从我第一次自觉
地在日记本上写字开始,
它便是生长着五彩翅膀的
精灵,会轻盈地起舞,会
带我飞翔。所以,每次写
出一篇自己感觉不错的文
章,都会感觉幸福、舒展
、满足……几乎可以用所有
美妙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
心情。
在写作上,我追求唯美
,并且不安分。苛求文字
,跃跃欲试,怀揣求变的
梦想。这样的追求就像是
挑着针尖儿在麦芒上绣花
,注定局限。翻看这本文
集的时候就会发现,从文
章选题到语言风格,到结
构和思想观点,一直有着
各种不同的尝试。但不是
有梦想有勇气就一定能成
功。现在看来,整本集子
像个杂货铺,有针线纽扣
衣服布匹,也有粗制蹩脚
的电器,从语言到文风都
不统一,甚至不像出自同
一个作者之手。这种结果
真的让我啼笑皆非,甚至
沮丧。就像一个自己十月
怀胎、挖空心思给了种种
胎教的婴儿呱呱坠地,他
的长相哭声都不是我盼望
的那么美好。我早期的语
言追求是轻盈诗化,尽管
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基
本上能够较为顺畅地表达
。但在我不安分的尝试中
,语言、文风都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有些篇目语言
粗粝得让我自己都感到陌
生,如《焦渴的午后以及
夜晚》。种种不安分的尝
试,其实很多都是失败的
,通过这本集子中各异的
文章,会看到自己整个写
作状态的不安与躁动,会
看到各种尝试的慌乱与不
断寻找新出口的痕迹,几
乎到了莽撞的地步。文海
茫茫,现今是一个百花齐
放的时代,今天的散文,
想写好,不易,想突破,
更难。我不知道哪种尝试
会更长久些,我要的那个
方向和那个自己想要的路
径出口到底在哪里?有一位
编辑老师评价我的文章说
,苍凉,但有阳光。她的
这句话对我是极大的安慰
也是光明的引领。无论如
何,感受阳光,呈现阳光
,是件美好的事情,需要
真诚的力量。所以,我努
力,至少,要努力让文字
温暖,让阳光照耀大地。
写散文已经超过十个年
头了。很明白,我已不再
年轻。或者说,是正在老
去。对文字的各种不安分
和莽撞的尝试,让我不停
地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所
以,无论哪个出口我都依
然处于学步状态,青涩、
幼稚,或者说“小什么”都可
以。不知道这种年龄、这
种状态是否被世人取笑,
但因为对文字的挚爱,我
依然坚持。到现在为止,
我最快乐的事还是写出一
篇自己满意的文章,甚至
一个美妙的段落抑或一个
闪光的句子都会让我情绪
甜蜜而激昂。我不愿意做
复制性写作,永远不愿。
我也明白,作为一个已经
不再年轻的写作者,这种
不安分的写作个性是多大
的缺陷和冒险,是多大的
不完整不成熟,是多么的
不合时宜。但是我相信,
它的后面是一条很长的路
,是一个辽远的空间。清
醒地行走于这个不完整的
空间里,也许某一天,会
云开雾散,别有洞天,会
豁然开朗,春华秋实。这
便是希望。
这本集子的出版得到很
多老师、朋友的支持和关
怀。这些老师和朋友们数
年如一日地给过我许多真
诚的帮助,他们的帮助和
鼓励是我写下去的无可替
代的力量,我一如既往,
心存感激。特别让我感动
的是,李佩甫老师在百忙
中为我作序,编辑老师刘
美华、杨林洁二位女士一
遍又一遍帮我校对文稿,
诗人简单先生在组稿和出
版方面给予悉心指导,特
别致谢!
杨伟利
2019年6月17日
目录
花祭
黄昏的歌唱
焦渴的午后及夜晚
黄昏的杀戮
水事
能饮一杯无
庸常
冬日阳光下的父亲
在外婆膝下的日子
但愿人长久
白事
那一年我十三岁
胭脂黄昏
白雪蝴蝶
海棠满园
大杂院儿里的艺术人生
染坊
风景里的小村庄
家乡的端午节
优雅的刑具
千丝万缕说女人
阳光照耀我们
读《两岸书》
旅途小札(一)
旅途小札(二)
旅途小札(三)
后记
附录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用生命感动,用才情写作
诠释女人的美丽与神秘
精彩页
花祭
十四岁那年,盛夏。
暑天的高温蒸发了我身上残存的淘气,我安静地午睡。那时住外婆家,一座古朴的青砖灰瓦小院。我淡蓝色的床单清洁素雅,散发着淡淡的霉味儿,是那座瓦屋的体香。像外婆温暖的手掌,嗅到它,就感觉幸福安全。白色的枕套上绣着几片竹叶,摇曳出一片清凉。那天,梦境中我又看到了那只红色的精灵,灵动含蓄地在光影中穿越,靠近我。
这只精灵仿佛与生俱来,时常在我的梦里穿行。它鲜红,灵动,时而清楚,时而朦胧,忽远忽近。有时随着它的出现还会有一句莫名的旁白,像上帝的声音:那是人。
我不解其意。
我,被一股热流惊醒。
一股鲜红的液体快速穿过我单薄的夏衣,在那条素洁的淡蓝色床单上洇染出一朵绚丽的花。花开了,我却毫无准备。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迎接它。它的存在,是同我的生命一同降生的私密预言,我知道有一天它会到来。但我依然惊慌失措。它迅速映红了我的面颊,让我一阵恐惧。
少女,干净,无色,如一张素白的纸。但梦想斑斓。微痛与色彩的到来,是礼物,略带惊喜。
窗外的知了响起了合唱,令人不安的贺礼。
我不知道怎样来安置这朵花。任它的点点滴滴花瓣般飘落在我的衣裙上,然后,把它捧于掌心,近于圣物,反反复复地搓洗。
然后故意将洗过的衣裙挂在院子中央,希望外婆能发现我换衣服的频率,然后问我为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告诉她,告诉她我的惊喜与恐惧吗?告诉她我曾羡慕过邻居姐姐每个周期里那种诡秘的笑容、互递的隐语吗?告诉她我心底那一点偷偷的骄傲吗?其实我的唇边藏着一句女孩儿们交流秘密的隐语:那个来了。但是,初到的羞怯,难以启齿。
当我再一次将那件白色的裙子浸入水中,当那些花瓣胭脂般地在水中漫漫洇开的时候,外婆终于发现了。
她神色郑重地问:那个来了?
我看着外婆,眼睛中瞬间汪满泪水。
那个来了……尚未出口,我哇的一声哭了。
外婆说,这孩子,成人了。
因为一朵花的开放,外婆说我成人了。
姥爷正摇着蒲扇,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续写家谱。这是姥爷每年夏天必做的大事。他说家业到他这辈人没了,但是家谱不能断。他手里的毛笔杆被磨得油光闪亮,与老花镜的铜边相映生辉。家谱上没有我的名字,甚至没有母亲的名字。姥爷为此没少叹气。但是——外婆说,母亲进入了另一个族谱。她说女人成了人,就有另外一个身份,会做母亲。做了母亲,就能堂而皇之进入一个家族的谱系里。外婆说,那个来了,你就注定会做母亲,也会归入另一个族谱。
外婆教我如何安置这朵花。一包粉红色的卫生纸掖进我雪白的枕下。那包卫生纸半透明的包装纸上印着一朵含苞未放的荷花,从包装到内装纸质都极为精细,贴近女孩品性。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种近于奢侈的安置,这种安置不仅接纳了花朵,也容装了我的情绪,消除种种恐惧。
P1-2
导语
这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二十余篇。作者杨伟利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长于侧面叙述和细节描写,她用缜密、饱满、练达的语言和曲折而有秩序的情节故事展现出她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观察,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作者以个人的女性视角为出发点,展现出女性对于生命、成长、友情和爱情等主题的思考,语言沉着细腻,值得细读。
序言
有翅膀的文字
李佩甫
1
我常常觉得,文字是有
翅膀的。
小时候没有书读。寻寻
觅觅找到一本书,每当忘
乎所以之时,就仿佛是跟
着书上的文字,一次次凌
空飞翔。那些文字,带我
从瓦岗塞到梁山泊,从太
虚幻境的青埂山下到西天
取经的漫漫长路。更有那
些从未听过、更不可能到
过的异乡他国……在那些有
书读的幸福时刻,我懂得
了,好的文字,是可以带
领一个人飞翔的。我面前
是杨伟利的书稿,这位女
作者的名字,与我国第一
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很接
近。很坚强的一个名字,
是不是?我看过她之前出版
的《穿越黄昏小巷》,此
作是她的又一部集子。
一个小女子,幼年离开
父母,跟姥姥生活在乡下
。十四岁参加工作,历经
复杂的职业生涯,每一步
走来都是很不容易的。那
是怎样的烟熏火燎、坎坷
艰辛的路途呢?
可是,杨伟利的文字,
却听不到呻吟。她在写作
中体悟、检视过去的岁月
,讲述童年岁月的孤独和
温馨,讲述对离异亲人纠
结的情感,讲述对周遭乡
邻无法释怀的记忆。我注
意到,她文章中有一个特
别的词语叫“细筛”,说的是
一位乡村长辈教导女孩子
要“过细筛”,意指女孩子要
爱惜、精致自己。我感觉
,杨伟利的写作过程也像“
过细筛”,她在一篇篇文章
中淘洗着日子的泥沙,留
下了生活的云母、贝壳、
片光吉羽。这样的文字,
让杨伟利从具象的、琐碎
的、泥沙俱下的生活中抽
离出来。在文学的天空飞
翔。
2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
的语言行走方式不是文字
本身,它是一种视角,与
她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
思维方式紧密相连。在这
个意义上说,杨伟利的文
字是主观的、纯个人化的
,是意识的抽身之外,仿
佛是从空中俯瞰大地,就
像长在时光树叶上的第三
只眼睛。
这就要说到“感觉”了。
有没有文学“感觉”,这几乎
是一个作家的先天了。通
过她的文字可以看出,杨
伟利的文学感觉很好。她
的生命体验通过独有的文
字形态表达出来,就显现
出了与众不同的意蕴和个
性色彩。如在《冬日阳光
下的父亲》中,她开笔写
道:“对父亲的记忆,像珍
珠,少而又少,是一粒一
粒的。”这开篇的文字是多
么好啊!首先,这是过来
式的,是俯视的,是对人
生岁月的大穿越。可以看
出,正因为短暂,才如此
珍贵。正因为缺失,才是“
一粒一粒的”。这里边埋藏
着一个小女孩儿童年里的
呼喊,埋藏着陷在日子里
的怨恨与不舍,以及岁月
磨损后的原宥……如在《花
祭》中,杨伟利把少女的
初潮用花的形状来表达:“
花开了,我却毫无准备……
”而后,“花”开“花”谢,由
此延伸到姥姥、母亲、女
儿三代女性的命运。首先
这是女性独有的一种表达
方式,选取的又是一种纯
个性化的角度,与生命体
紧密相连,时光与爱意深
浸在文字的字里行间。
文字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在时间中,杨伟利一直
用文字给自我照镜子。像
这样极具个性化的表述方
式,可以说,在杨伟利的
散文里比比皆是。如《焦
渴的午后以及夜晚》,以
蝈蝈的死亡喻人生的“心狱”
;如《水事》以干旱的水
库暗喻精神的“干涸”……
3
散文是以情动人的。
在杨伟利的文字里,我
读到了两个字:“呼唤”。带
着丝丝缕缕的忧伤,她的“
呼唤”是女性特有的,诗化
的,充满爱意的,她呼唤
的是人类的善意和真情。
在下雪的日子里,她以“
酒”呼唤;在西去的列车上
,她以一个小姑娘温柔的
眼神呼唤;在姥姥的小院
里,她以“树”的思念在呼唤
;在父亲出走的日子里,
她以猜“圆”猜“方”来呼唤…
…杨伟利的文字里弥漫着淡
淡的忧伤和诗意。在她的
文字里,情感演变为一种
低声呼唤,她在呼唤亲情
,同时也在唤醒自己。无
论是姥姥小院里的一棵树
,还是大西北的黄土地、
火车上的小女孩,一花一
草一情一景都能激发出她
内心对爱意和亲情的渴望
,这渴望久藏在她内心深
处,在写作中得到宣泄。
也可以说,她的写作是一
次次“疗伤”和“治愈”的过程

杨伟利乘着自己的文字
起飞,这就像一个“我”在高
空俯视另一个“我”。她的表
达,是现代女性个性化的
表达。女性意识在杨伟利
的文字中显得极为鲜明。
特别让人惊讶的是,从中
原腹地深处走出来的杨伟
利,作品呈现出一种与众
不同的现代意识,或者也
可以称之为“第三只眼睛”。
这里面有叛逆也有超越,
有呼唤也有检索,有回溯
也有忏释,有具象细节也
有抽象的人生思考。比如
,她能嗅到阳光里的“霉味”
;比如,她能听到“露珠”在
尖叫;比如,她会给“发卡”
做一次“祭祀”;比如,她会
留意遗忘在抽屉里的一张
便笺……这一枝一叶,在《
胭脂黄昏》《西北札记》
《能饮一杯无》《在外婆
膝下的日子》《风景区里
的小村庄》《白事》《大
杂院儿里的艺术人生》中
都有精彩独到的描写。
杨伟利的文字是长出了
翅膀的文字,虽然这翅膀
的羽翼还不够宽广。她凭
借文学,为自己开启了一
条人生航线。文学的翅膀
引领她挣脱了具象生活的
羁绊
内容推荐
杨伟利的文字是长出了翅膀的文字,虽然这翅膀的羽翼还不够宽广。她凭借文学,为自己开启了一条人生航线。文学的翅膀引领她挣脱了具象生活的羁绊,在干渴的生活沙漠里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本书作品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现代意识,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第三只眼睛”。这里面有叛逆也有超越,有呼唤也有检索,有回溯也有忏释,有具象细节也有抽象的人生思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