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船驶向远方(马可·波罗的故事)/北斗星名人励志故事馆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徐鲁 |
出版社 |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徐鲁,1962年生于山东胶东半岛,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散步的小树》《世界很小又很大》等,散文集《童年的小路》《对星星的诺言》《青梅竹马时节》《童年的牧歌》《画布上的激隋》《黄叶村读书记》《时光练习曲》等四十余种,另有长篇小说《为了地久天长》、长篇传记《普希金传》《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及《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徐鲁青春文学精选》等选集多种。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青年文艺奖、湖北文学奖等。 目录 一 美丽的凤尾船 二 少年的期待 三 陌生的爸爸 四 浪漫的兄弟俩 五 东方奇遇 六 踏上漫长的旅途 七 再见,威尼斯 八 最初的历险 九 沙漠大盗的伎俩 十 杀人热风和恐怖大王 十一 越过世界屋脊 十二 见到了忽必烈皇帝 十三 意想不到的人生 十四 皇帝的特使 十五 泉州大火 十六 出兵黄金之国 十七 帝国的秘密 十八 马可·波罗想家了 十九 大海茫茫 二十 悲喜交加 二十一 安息吧,陛下 二十二 黑夜惊魂 二十三 回到故乡 二十四 “百万之家” 二十五 《东方见闻录》 精彩页 一美丽的凤尾船 在威尼斯,如果不去坐一坐那漂亮的凤尾小游船,那是算不上真正到了威尼斯。 美丽的凤尾小船,名字叫gondola,中文翻译为“贡多拉”。 德国大诗人歌德的父亲到意大利旅行,带回的纪念品就是一艘小巧、漂亮的贡多拉模型。歌德后来回忆说:“父亲视其为珍宝,如果让我玩一下,那就算对我的优待。” Gondola通译为“贡多拉”,朱自清曾译为“刚朵拉”,也算是音译。 也有音义兼得的译法,如冰心译为“共渡乐”,作家阿城译为“弓独拉”,都十分形象而有趣;诗人蓉子译为“躬舵拉”,更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蚱蜢舟”。 这就是在威尼斯水城到处可见和别有风味的交通工具。 凤尾小船船身纤巧细长,船底扁平,两头尖尖地翘起,正适合在狭窄的水巷里穿梭。不过,贡多拉的船身并不对称,它的船头偏左弯曲,整个船身呈弯弯的流线形,这样船夫们就可以在划桨时平衡力量,控制小船灵活自由地转弯和穿梭。 贡多拉的船身大都是用黑漆漆成,据说一般要刷七层漆,才能做到光可鉴人。两边的船舷和船头装配着精致的金色海马造型的装饰。 游客坐在小船中间的带有软垫的座位上。一艘贡多拉最多可坐五名游客。船夫则站在船尾左侧的船帮上,划动着灵活的桨叶,控制和调整着小船的速度与方向。 在威尼斯古老的民间传说里,这些贡多拉船夫天生就长着蹼足,能在水面灵活行走,对城中的每一条水巷都了如指掌,可任意来往。他们的传统装束是白色带条纹的上衣、黑色裤子和一顶系着漂亮红飘带的宽边草帽。 贡多拉虽然到处可见,但它们主要是为外地来的观光客准备的。这是因为乘坐贡多拉的价格不菲。一般是按乘坐时间计算,每小时约七万里拉(1里拉=0.004元人民币);晚上八点以后乘坐,每小时需九万里拉。 据说,还有一些带有音乐演奏的黄昏船队,专门从事月夜和星光之下的浪漫游览服务,它的价格就更高了。此外,贡多拉船夫的漫天要价也是相当有名的——这一点倒是颇具精明的“威尼斯商人”遗风——外来的观光客每每上当。 所以今天,如果你到了威尼斯,想乘坐贡多拉的话,你尽可以理直气壮地“拦腰杀价”。乘坐前最好先看看贡多拉站点上公布的价目表,以便心中有数。 贡多拉船体一般都是用坚硬的橡木制造,也有的是用樱桃木、山毛榉或胡桃木制成。 制造一艘标准的贡多拉,大致需要300块木板,得一百多天才能完成。 你在圣特洛法索运河上航行时,可看见对岸有一家很大的造船厂,阳光下堆着许多粗大的木材,工人们会在那里打磨一艘已经组装成型的贡多拉。 那就是威尼斯仅存的三家造船厂中最古老的一家——圣特洛法索造船厂。现在它每年只制造十艘左右的贡多拉,同时担负着目前正在水上“服役”的四百多艘贡多拉的维修工作。 远远地望着那些忙碌的造船工人,你也许会有一种强烈的羡慕之情:在金色的阳光下,吹着口哨为一艘即将下水的小船刨光底板或刷上黑漆,这是一项多么惬意和有趣的工作啊! 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贡多拉船夫们的狂欢节。因为威尼斯古老的赛船节在这一天举行。 这可是船夫们展示自己高超的驾船技术的好机会。不仅职业船夫会组成双人组或六人队,划着“盛装”的贡多拉参与真正的比赛,就连那些业余船夫也不甘袖手旁观,像赶集一样争着加入比赛行列。 这一天,威尼斯水城万人空巷,参赛的船夫们穿得漂漂亮亮,整个大运河上热热闹闹,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 现在,且让我们回到马可·波罗生活的那个时代吧。 这一天,一条小小的凤尾船,正在狭窄的运河里飞快地行驶。 童年的小马可,正在熟练地摇着橹,运送一位客人。 欢快的船橹溅得水花四溅,在夕阳的映照下,水面飞起一道道小小的彩虹。 “请问先生,您这次出海,要去很长的时间吧?”小马可好奇地问那名船客。 “是呀,孩子,要去四十五天哪!” P1-4 导语 本书讲述了马可·波罗这位意大利探险家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了主人公不畏艰辛、坚忍不拔、敢于冒险、乐观进取的精神品格。马可·波罗在少年时代随同爸爸、叔叔离开故乡威尼斯,横穿亚洲大陆,来到了中国。一路上他们翻越了无数陡峭险峻的山峦,穿过了许多荒无人烟的沙漠,历尽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险。当时正是中国的元朝时期,马可·波罗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帝国也充满探寻和了解的兴趣。1295年,马可·渡罗带着不菲的金银珠宝,还有关于中国人的生活秘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威尼斯。他将自己在中国皇宫、城镇和乡村的游历见闻讲述给自己的同胞们听,还写成了一本《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游记》)。 序言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 格有一首诗,写到威尼斯日 出时的景象。 晨钟响起了——所有的河 道 都闪着颤巍巍、暗淡的 微光, 永恒之城的轮廓脱去了 像梦幻一样的黑夜的衣 裳。 此时,我们正是在这耀 眼的晨光里穿行。金色朝阳 的碎片,散落在所有的屋顶 上和钟楼上。鸽子们迎着熠 熠的光彩咕咕地、温柔地叫 唤着。 如果说,威尼斯像漂浮 在亚得里亚海面上的一朵巨 大的睡莲,那么,圣马可广 场就是它繁茂而美丽的花蕊 。 拿破仑曾把这个广场誉 为“全欧洲最高雅的客厅”, 认为只有它才配称作“广场” (piazza),别的都只宜叫 作“场”(campo)。当年这 位盛气凌人的大元帅第一次 走进广场时,竟虔诚地脱帽 鞠躬,以示尊崇。 这里是威尼斯政治、司 法、历史文化,甚至旅游观 光的中心、最能代表威尼斯 宏伟和繁华的气象。圣马可 大教堂,威尼斯总督府和御 花园,著名的考古博物馆、 柯瑞博物馆、珊索维诺图书 馆、火鸟歌剧院(Fenice) 、佛罗里安咖啡馆,还有古 老的钟塔、高入云天的钟楼 ,象征着威尼斯入城口的圣 马可与圣刁多禄圆柱等,都 聚集在这个豪华的广场上。 每年的嘉年华庆典,圣 马可广场上必定是人山人海 ,热闹非凡。 威尼斯人装神弄鬼的本 事是世界第一的。现在虽然 还没有到那一年一度的嘉年 华的时候,但不论走进哪一 条小巷,仍能看到一些商店 的墙壁上,挂满了光怪陆离 的面具和别致的头饰。由此 也不难想象嘉年华的盛况。 尤其是当你一个人走在 一些较为僻静的深巷里,也 许还会感到鬼影幢幢呢。 嘉年华在每年的二月里 举行,为期十天。节日期间 ,不分性别、阶层,人人都 可以戴上古里古怪的面具, 穿着奇装异服,在大街上游 行。 这是全威尼斯人的一个 狂欢节,自11世纪就开始了 ,一直风靡至18世纪才渐渐 变得不那么狂热了;1979 年起恢复举办后,已成为如 今威尼斯颇负盛名的文化庆 典之一。 传统的化装风习,加上 现代的乃至后现代的恶作剧 般的狂欢行为,使每年嘉年 华的游行队伍越来越庞大, 各种服饰面具越来越创意十 足,真可谓是一个“魑魅魍 魉”大比拼的节日。 卡纳勒究区是威尼斯最 北边的一个区,因为比较偏 僻,平常游人稀少。据说, 这里古时候到处生长着绿色 的芦苇。 这里就是世界著名的旅 行家和探险家马可·波罗的 故乡。 马可·波罗大约于1254年 诞生在卡纳勒究的里奥托附 近。 他在这一带度过了自己 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十七岁那年,他随同父 亲、叔叔一起离开威尼斯城 ,渡过地中海,横穿亚洲大 陆,来到中国。他们翻越了 无数陡峭险峻的山峦,穿过 了许多荒无人烟的沙漠,历 尽了艰辛。 不过,这样的长途旅行 ,使青年马可·波罗既锻炼 了身体,又磨炼了意志。 这是他作为一名旅行家 和探险家所必备的素质。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之时 正是中国的元朝时期。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和 马可·波罗的接触中,发现 他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而且还有吃苦耐劳的冒险精 神,因此把他奉为上宾,热 情地邀请他游览了中国的许 多地方。 马可·波罗对这个古老而 神秘的东方帝国也充满了兴 趣,急切地想去探寻和了解 。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 几年,还在扬州任过官职, 主持扬州的政务。 马可·波罗返回故乡威尼 斯的时候,又渡过了波涛汹 涌的东海和印度洋。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 是在13世纪呀!在那样的时 代,进行这样的长途跋涉和 洲际旅行,其中的艰辛困苦 ,实在不亚于今天的宇宙航 行。 1295年,马可·波罗带着 价值不菲的金银珠宝,还有 关于中国人的生活秘密,回 到了自己暌违已久的故乡威 尼斯。 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游历 和见闻讲给同胞们听,还让 人将他讲述的内容写成了文 字,这就是后来的《东方见 闻录》(又称《马可·波罗 游记》)。 可是,有些威尼斯人根 本就不相信这个从卡纳勒究 “失踪”了二十多年的探险家 所讲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故事 。 他们给他起了个绰号, 叫“百万马可”。意思是说, 他所讲的故事乃是“一百万 个谎言”。 这里还有一个小笑话。 想知道比萨饼的来历吗?且 在这里先“大话”一下。 大家都知道,马可·波罗 到过中国,吃过中国馅饼, 并且他觉得十分好吃,对此 《东方见闻录》里有提到过 。他回国时,特意把这种中 国民间食品带回了自己的家 乡。没过多久,威尼斯人都 喜欢上了这种馅饼。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难 住了马可·波罗的同胞,他 们捧着一个完整的中国馅饼 ,左看右看,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人是怎么把“馅”塞进 面饼里去的呢? 他们一直到今天也没能 学会如何把馅塞进饼里去而 又不留下任何缺口。所以, 他们做出的意大利馅饼就成 了现在的样子:所有的馅都 摊在面饼外面——一个最终 未能完成的、半成品的“中 国馅饼”。 马可·波罗的故居在一座 小拱桥边, 内容推荐 马可·波罗十七岁那年,便随同父亲、叔叔一起离开威尼斯城,渡过地中海,横穿亚洲大陆,来到中国。他们翻越了无数陡峭险峻的山峦,穿过了许多荒无人烟的沙漠,历尽了艰辛。与其说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和冒险家是威尼斯的儿子,不如说他是一位浪迹天涯的世界公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