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弄堂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晓栋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共建党初期至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的时间段,中国共产党在沪的30余处秘密机关地址所在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展开红色文化历史与海派建筑历史的双重讲述。红色文化历史从党史角度来论述,已经有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与其扎根的海派文化的联系、互动研究,却不见其多。本书以作者现已发表的《中共早期在沪红色遗存分布类型研究》为蓝本,结合上海弄堂文化的内容,力图打造一部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的图文通俗读物。
目录
老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处
和会议期间的秘书处旧址
民厚南里,毛泽东的人生转折点
——1920年毛泽东旧居
成裕里,首部“红色经典”的诞生地
——又新印刷所旧址
新渔阳里,红色青年的舞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吉利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新青年社总发行所旧址
延庆里,静谧中酝酿开天辟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宿舍旧址、博文女校旧址
树德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辅德里,在小寓所里闹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平民女校旧址
兰发里,点亮一盏指路明灯
——《向导》发行所旧址
三曾里,小弄堂里有个指挥部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共中央局机关遗址
振业里,红色思想传播处
上海书店遗址
朱依里,红色青年们发出呐喊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甲秀里,毛泽东的上海岁月
——上海毛泽东旧居
华兴坊,五册运动中发出正义之声
热血日报社遗址
迎春坊,小旅馆中的大转折
——五册运动秘密指挥部遗址、“九月来信”的诞生地
安慎坊,“红色声音”指挥部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遗址
亨昌里,重新燃起革命之火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修德坊,“红色之剑”出鞘
——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
柏德里,小弄堂里的“中央办公厅”
——中共中央政治局联络点遗址
春晖里,白色恐怖下恢复红色出版
——协盛印刷所遗址、李克农旧居遗址
遵义里,隐蔽在十里洋场的“红色堡垒”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遗址(一)
望德里,中央与地方的红色纽带
——中共中央秘密联络点遗址
丽云坊,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
——中共中央组织部遗址
永安里,高级员工宿舍中传出革命强音
——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周恩来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
清和坊,市中心的“红色枢纽”
——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旧址
恒吉里,中央领导看文件的地方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
善庆坊,隐蔽在十里洋场的“红色堡垒”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遗址(二)
经远里,军史丰碑地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
福康里,小楼里传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
四成里,“听风者”训练营
——中共中央早期无线电训练班旧址
祥康里,油墨飘香传递党的光亮
——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旧址
慈德里,为了忘却的记念
——东方旅社遗址
惠民里,刘少奇的上海岁月
——刘少奇旧居
斯盛里,毛氏兄弟落难上海
——毛岸英、毛岸青暂居地遗址
合兴坊,小楼里藏着党的“一号机密”
——中共中央文库遗址
后记
序言
弄堂是上海独特的城市
景观。弄堂之于上海,就
如同血管之于人体。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
没有去上海的弄堂里走一
走,那一定是遗憾的。只
有走进上海的弄堂,才算
是浸入上海的生活,才能
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精神气
,发现一茶一饭中蕴含的
海派文化的真谛。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
产党在上海的弄堂里诞生
。从此,红色的基因在四
通八达的弄堂里蔓延开去
,不仅在海派文化中扎下
根来,还成了海派文化的“
魂”。星星之火,毕竟是燎
原了。回顾这段历史,可
谓是“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本书所选取的35条弄堂
中都有中国共产党人早期
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的旧
址或遗址,其中一部分已
经成为纪念馆对公众开放
,也有一部分还是作为普
通民居默默地存在,另有
一部分则由于历史的原因
已不复存在。笔者将按照
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些上海
弄堂。各旧址之间不一定
存在关联,但笔者将尽可
能地将其联系起来,同时
说明中国共产党选取这一
地址进行革命活动的历史
原因。此外,笔者还将尽
可能详细地介绍每条弄堂
的存在年代、历史、人文
地理环境等,使读者深入
其境,以更好地了解红色
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存因关
系,明白中国共产党诞生
于上海的历史原因。
笔者对书中提到的全部
革命活动旧址或遗址都进
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并在
文献考证等科学研究的基
础上勘正了一些史料的错
误,补充了一些新发现。
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
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解读,
对上海这个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地有着巨大的历史意
义,这也是笔者撰写本书
的初心。
导语
本书所选取的35条弄堂中都有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的旧址或遗址,其中一部分已经成为纪念馆对公众开放,也有一部分还是作为普通民居默默地存在,另有一部分则由于历史的原因已不复存在。笔者将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些上海弄堂。各旧址之间不一定存在关联,但笔者将尽可能地将其联系起来,同时说明中国共产党选取这一地址进行革命活动的历史原因。此外,笔者还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每条弄堂的存在年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使读者深入其境,以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存因关系,明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的历史原因。
后记
本书应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黄诗韵编辑之约而写
成。她在书稿的编辑、版
式及图片选用等方面做了
很多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从出版业转入研究所工
作后,有了许多写作的时
间。本书的写作也得到同
仁杜文俊研究员、刘长秋
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尤
其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
领导王玉梅研究员、叶青
教授(现为华东政法大学
校长),每当我有新作出
版时,他们总是给予我真
挚而又热情洋溢的鼓励,
在我工作转型时又给予极
大帮助。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
马幼炯馆长无私地提供了
许多写作素材,没有他的
帮助,我不可能如此顺利
地完成写作。
老朋友闵敏以他的美术
专长为本书增色添彩,至
为感谢。
精彩页
南昌路100弄原称渔阳里,建于1912年,为老式石库门建筑,有其他石库门建筑少见的弧形墙体,朝南原安装有木质百叶窗。弄内东侧为100弄的建筑,有砖木结构两层住宅八幢,西侧则属于102弄的园村,是后来建的新式花园洋房。这种一弄二号的布局在上海的弄堂中比较少见。在渔阳里建成的年代,此地尚不属于法租界。南昌路是法国人越界筑路的产物。南昌路100弄对面建有法国总会(后迁至茂名南路),后又成为法国学校,现为上海科学会堂。今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早先被命名为“环龙路”。环龙是一名法国飞行员,因飞机失事而殒命。今雁荡路以东的南昌路曾被命名为“陶尔菲司路”。同一时期,法租界公董局还在南昌路的南面建了一座郁郁葱葱的“顾家宅公园”,也就是现在的复兴公园。1914年,法租界向西扩张,这块法国人觊觎已久的地方被正式并人法租界,成为法租界范围的最后一部分。
渔阳里向北,通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与霞飞路上稍后建成的新渔阳里双弄相通且平行,这也是上海少见的弄堂布局。由于其后来的大业主名字中有“铭德”二字,故此二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称“铭德里”。虽然二弄的弄口一南一北,但其在霞飞路上的弄口是并排的,所以也被称作“东铭德里”“西铭德里”,现在一般以“老渔阳里”“新渔阳里”作区别。
在法租界公董局越界筑路前,渔阳里一带(从今雁荡路到今思南路)水网密布,其地理环境类似湿地。彼时,远在法国的音乐家马思南刚刚去世,公董局就把今思南路命名为“马思南路”。解放后,上海的路名大多改用全国各地的地名。将“马思南路”改为“思南路”,除了“思南”是贵州省铜仁市一个下辖县的名字这一原因外,是否还因为“思南路”与原路名“马思南路”相近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老渔阳里可不是个平凡的地方,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都住过这条弄堂。老渔阳里2号曾是柏文蔚旧居。柏文蔚(1876一1947),安徽寿州人,曾任安徽都督、国民革命军军长。他与陈独秀为同乡,私交极佳,所以陈独秀来沪后也住在这里。老渔阳里5号曾是陈其美故居及中华革命党上海总机关部。陈其美于1916年5月18日被人暗杀。老渔阳里7号为杨杏佛故居,他是1925年才人住的,所以与陈独秀他们在这里没有交集。老渔阳里8号是国民党元老叶楚伧旧居。
陈独秀到上海后被柏文蔚安置在老渔阳里2号的楼上,楼下就成了《新青年》的编辑部。稍后,新青年社总发行所被安排到今金陵东路279号。这样,新青年社又完全回到了上海。
然而,老渔阳里2号显然还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1920年5月,毛泽东来上海,在此与陈独秀会晤,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8月,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在此组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也经常来此,与陈独秀等人讨论大会的筹备工作。当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正式召开时,这里就成了会议期间的秘书处。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