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藤井省三,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研究生期间曾作为中日恢复邦交后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赴复旦大学留学,结束学业后历任东京大学助教,樱美林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海外人文资深教授、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等。著有《爱罗先珂的都市物语》《鲁迅<故乡>阅读史》《鲁迅事典》《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隔空观影:藤井省三华语电影评论集》等,译有莫言《酒国》、李昂《杀父》、克里斯托弗·纽《上海》、郑义《神树》及鲁迅《故乡·阿Q正传》《在酒楼上·非攻》等。 潘世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九州大学博士,专攻日本近现代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尤致力“鲁迅与明治日本”研究。1994-2006年赴日留学及工作,曾于西南学院大学、中部大学、九州大学、靠前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访学研究。 后记 本书的日文原著(2011年),系岩波书店于1938年创 刊的文库本“岩波新书”之第1299种。作者藤井省三,毕 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攻读研究生期间曾作为中日恢复邦 交后第一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赴复旦大学留学,结束学 业后历任东京大学助教、樱美林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副 教授、教授,现为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专攻中国 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等,有著述多种,其中不少被译为中 文出版或发表,在中国学界亦有较大影响。 本书译成中文后字数不过十万稍多,算是一本中小型 的鲁迅评传。尽管书的篇幅规模不大,但在资料文献的使 用和呈现,视角、方法及整体框架的筑构,有关鲁迅及其 文学的认知和阐释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发现,定会 给予读者新鲜的刺激和启发。对原著作者而言,其鲁迅研 究乃是一种职业性的外国文学研究,理所当然的,其研究 对象的母国——中国的鲁迅研究,无论是庞大的资料文 献,还是看家领域的诸多研究积累,对作者的支撑和牵引 自不待言。但同时,本书又绝非鲁迅的“母国”之鲁迅言 说的单纯复述和代言。阅读体验和思考言说的个体性、个 体体验的多样性、知识创造活动的创新欲望等诸种因素, 无不体现在本书论述的始终。对于作者的某些叙述或判 断,读者或许有不同的理解,但透过全书的言说脉络,分 明可以感受到蕴含于字里行间的对鲁迅的敬重,以及通过 鲁迅照射个人与民族、透视传统与现代、考察东亚文化及 近代化主题的努力。 鲁迅的东亚都市“遍历”——南京、东京、仙台、北 京、上海,是作者鲁迅传记叙事中显示时空坐标的中心视 角,同时也是鲁迅终生在都市空间中辗转移动,不断探索 创构文学和文化空间的关键词。作者以跨文化跨国家的视 点,关注20世纪初叶东亚国家注目欧美新潮、孜孜以求建 设近代国民国家的大时代背景与鲁迅个人实践的内在一致 性,把握鲁迅的文学实践与现代中国时代母题的契合。出 自文学又超越文学,从鲁迅的文学实践透视近现代中国的 历史进程,本书的这一处理视角显然是独到而有效的。本 书的另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日本乃至东亚接受,既是 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实践,也是东亚都市遍历视角的深化 和拓展。近代东亚的历史使命导引了东亚的精神、思想和 文化的流动方向,鲁迅的文学实践一直都是这个潮流中最 活跃最有区域性影响的部分。鲁迅文学成为东亚“现代经 典”的逻辑根据便在这里。明确表述和呈现这一“事 实”,无疑是本书的一个贡献,这些探索再一次证明了从 域外看中国、从域外“发现”鲁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书中的个案叙事也或有独到发现,或有思考探索,给 译者留下深刻印象。“鲁迅体验谈”披露作者少年时代如 何被《故乡》拨动心弦,在成长成熟之中却不得不去面对 “故乡丧失”的寂寞哀愁,呈现了跨文化背景下读者接近 鲁迅文学的共振点;《故乡》对俄国契里珂夫《省会》的 创造性模仿之省察,提示我们文学研究中对历史场域的把 握不可或缺,忽视思想发生的“互文性”,肆意强制阐释 文本的结果往往经不住历史的筛汰;《彷徨》“赎罪”主 题以及近代性省察的论述,从日常生活体验和哲学层面重 读作品,很有耐人寻味之感;在日本及东亚的鲁迅译介受 容部分,作者呈示了许多新鲜资料,如岩波版《鲁迅选 集》及其主要编译者佐藤春夫在东亚鲁迅传播史上的重要 地位,展示了战前东亚鲁迅传播中日本“线路”的样态, 其中的细节资料尤其值得关注;对竹内好之鲁迅研究的反 思也令人深思,“竹内鲁迅”的独特言说依托着特殊的时 代背景,其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以及作者的内在理 路,需要慎重梳理鉴别和长时段的历史考量;而韩国及台 湾地区的鲁迅接受与日本的诸种关联,以及竹内好的鲁迅 文学日文翻译问题,也由作者首次提及,而这些问题显然 都有继续思考探索的空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从事鲁迅研究以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同行,译 者曾拜读过藤井教授的许多著述,所受教益颇多。现在回 想起来,第一次见到藤井教授是近30年前的某个冬日下 午。按照丸山畀教授在信中指示的时间和地点,译者从当 时供职的北京五道口某学院来到藤井教授下榻的北大勺园 宾馆,见到了这位白皙净朗的日本学者,还有他的一双可 爱儿女。想不到30年后,因为新星出版社邀约,有了现在 这样一个事实的发生,令人慨叹人生流转不可思议,更为 这受惠于“鲁迅”的缘分而深感喜悦。只是,翻译一事从 不会有所谓完美,本书自然也难为例外,谨请方家识者不 吝批评指正。 是为记。 2019年7月15日,8月28日于日本九州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我与鲁迅 一、我的鲁迅体验 二、《故乡》之旅 三、邓小平时代的绍兴 四、现代东亚与鲁迅 第二章 觉醒与出走——绍兴、南京时期 一、生兹江南古城 二、保姆与绘本 三、父亲的病与传统批判 四、告别故乡 第三章 充满刺激的留学体验——东京、仙台时期 一、留学“帝都” 二、时间与空间差异的消失 三、置身“读书社会” 四、仙台学医 五、文学运动的正式启航 第四章 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北京时期 一、从杭州、绍兴到北京 二、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大学 三、文学革命与五四运动 四、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 五、“彷徨”时期 六、“赎罪”哲学的求索 第五章 恋爱、电影及绯闻——上海时期(上) 一、北伐战争与辗转厦门、广州 二、免遭查禁的《两地书》 三、共和国的发展与老上海的繁荣 四、文化市场的高速成长 第六章 左翼文坛旗手——上海时期(下) 一、面对独裁的无畏批判 二、与内山完造邂逅 三、自由谈:与审查的博弈 四、抵抗日本侵略 第七章 日本与鲁迅 一、鲁迅与大江健三郎 二、世界最早的鲁迅介绍 三、文库版《鲁迅选集》与《大鲁迅全集》 四、中文教科书与鲁迅 五、太宰治《惜别》与竹内好《鲁迅》 六、多元化的鲁迅研究 七、鲁迅文学的日译 第八章 东亚与鲁迅 一、共同的现代经典 二创造性改编:香港与鲁迅 三、民主化前后:台湾与鲁迅 四、“狮城”的特性:新加坡与鲁迅 五、脉脉相承的“鲁迅阅读”传统:朝鲜、韩国与鲁迅 第九章 鲁迅与现代中国 一、神化鲁迅:毛泽东时代 二、作为“独立思考”的读书:邓小平时代的鲁迅 三、暗杀鲁迅传闻的来龙去脉 四、村上春树与鲁迅 简略年谱 图片出处 译后记 精彩页 一、我的鲁迅体验 与鲁迅《故乡》邂逅 我与鲁迅的初次相遇,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是1963年,即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我家住在东京大田区马达的一条20世纪50年代中叶修建的住宅街上,房子周围有很多空地,小学三年级之前,我每天都会在空地里玩棒球。但到了四年级,那个棒球少年却开始每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看书了。因为周围的空地都开始造房子,不再有地方可以打棒球了。接着,都营地铁①浅草线也延伸过来,将马込与东京都的中心连接到了一起。 就在我从一个棒球少年摇身变为读书少年的时候,我遇到了鲁迅的小说《故乡》o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丧失的物语 时隔二十年,“我”重回故乡,却发现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如今已变成一片落寞的故土,于是禁不住悲凉起来。小说的叙事者“我”重归故乡,也是因为家道中落,要卖掉老房,带上母亲和侄儿告别故乡,前往异地开始新的生活。出现在“我”面前的儿时的小伙伴闰土,因为贫困,早已成为一个木偶般迟缓木讷的农民;那个年轻时贤淑美丽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变成一个庸俗厚颜的中年妇人……这就是《故乡》的内容梗概。 这篇关于“丧失”的物语,给我这个因奥运会带来的建设高潮而失去空地的棒球少年以莫大感动。于是,暑假的读书作业我便选择了鲁迅的《故乡》。正是这篇小说第一次告诉我,成熟总是伴随着丧失。 后来,我又在中学国语教科书里与《故乡》重逢,到了60年代末期,日本发生高中校园纷争,我看到毛泽东推赞鲁迅为“中国革命的圣人”,于是开始阅读岩波文库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以及筑摩书房出版的三卷本《鲁迅作品集》。在竹内好鲁迅观的影响下,我对鲁迅作品特有的浓重暗色产生了强烈共鸣。同样是在1970年,和我一样出生于1952年的歌手藤圭子咏唱“十五、十六和十七/我的人生多暗淡”“圭子的梦啊,在夜里绽放”,那一年她获得了日本歌谣大奖。我想,在青春时代,对暗淡而非明快更有共鸣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不过无论如何,引导我去关注“暗”的思想的,确乎是竹内好的鲁迅研究。 凝视民族与自我的暗部 考进大学后,我选择了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则埋头写作硕士论文,探讨20世纪初叶的鲁迅如何接受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等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外受到欧美和日本侵略,对内则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以及其他农民起义,在内外双重夹击之下,中国逐渐走向衰落;而日本则在历经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及日俄战争(1904—1905)后,大力推进建设民族国家并实现欧化(近代化)。面对中日两国的差异,“究竟该如何拯救中国?”“中国需要走何种近代化道路?”成为留日学生鲁迅和他的老师,那位“有学问的革命家”章炳麟(1869—1936)以及二人共同的好友苏曼殊(1884—1918)——他曾试图联合印度的独立运动家,向佛教寻求革命家的道德,后来成为一个漂泊的诗僧——在20世纪初叶所欲致力解决的课题。我曾考察他们三位有关拜伦的批评和翻译活动,试图还原他们充满纠葛和搏斗的精神历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鲁迅正是为了追求光明,而凝视自己的民族以及其自身的暗部。 完成硕士论文后,我即于“文化大革命”(1966—1976)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来到中国留学。1972年,日中邦交实现正常化,但直到六年后的1978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才正式签订。因此日中政府间的留学生互派制度直到1979年才得以施行。在北京“被滞留”一个半月以后,我被分配到上海的复旦大学,当时那里尚能看到“文革”时期的混乱以及毛泽东时代的痕迹。我刚入学时,学校的研究生院制度还没有恢复,一些知名教授还戴着“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迫在校内打扫卫生,进行劳动改造。而这些教授得以平反昭雪并重回讲台,还是我结束留学回国之后的事。 P3-8 导语 本书以鲁迅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城市为线索,勾勒在在日本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鲁迅的文学的一生。作者从个人体验出发,运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对鲁迅以及鲁迅作品的阅读与传播进行了接受美学的重新阐释。其中,着重突出鲁迅“东亚都市漫游者”的形象,包括从传统城镇绍兴“出走”,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鲁迅一直在选择,他的文学个性和气质也与这一系列都市密切相关。是一本史料详实、研究扎实又不乏新意的鲁迅研究著作。 序言 本书原为日本的学术出版社岩波书店所刊行,属该社 教养启蒙系列丛书“岩波新书”中的一册。初版印刷两万 册,售罄后继续以电子版形式出版发售至今。韩文版也已 刊行面世,不久中文版也将荣幸出版,我想这都受惠于鲁 迅文学已经成为东亚现代经典这一事实。 现在,这本由日本鲁迅研究者面向日本读者写作的小 书有机会被译为中文,以供鲁迅的祖国的读者们阅读批 评,我感到由衷喜悦。 阅读和理解鲁迅文学,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层面和文 脉,譬如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鲁迅的个人史,或者是近 代中国的文化社会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等等。无论是中 学生出色的阅读感想文,还是文艺批评以至研究论文,都 是在某个层面和脉络中进行深入广泛阅读的产物。在如何 阅读和理解鲁迅这一点上,中国的文艺批评家以及现代文 学研究者与日本的研究者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我个人而言,在四十多年的鲁迅研究中,一方面依 托了19世纪以来东京大学中文研究室所形成的考据学传 统,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在东京大学盛行的比较文学研 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吸收借鉴了中国学界丰富而深厚的学 术研究积累,最终摸索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坐标,即在东亚 文学史的文脉中阅读鲁迅。 我在多年前出版了《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围绕 着鲁迅如何创作《故乡》,而《故乡》在中国又如何为人 们所阅读的问题,对《故乡》阅读史进行了探讨,并得出 以下三个结论: 一、鲁迅阅读了俄国作家契里珂夫(1864—1932)的 短篇小说《省会》的日文译本,并模仿《省会》创作了 《故乡》,塑造了苦恼的中年男性和快活的少年两种人物 形象,表现了辛亥革命后弥漫于中国农村的绝望与希望。 二、中国的《故乡》阅读因时代而不同,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 三、鲁迅的模仿和创造以及中国“《故乡》阅读史” 的变迁,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密切相关,通过《故乡》阅读 史可以生动地把握现代中国的脉络。 其后,我将研究重点转向“鲁迅与日本”这一领域, 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四、在留日时期以及北京一上海时期,鲁迅通过阅读 大量日文书籍,接触并学习了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 五、20世纪30年代之前,鲁迅及其小说、散文诗创作 受到过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等人的影响;而20 世纪40年代之后,日本的太宰治、松本清张、大江健三 郎、寺山修司、村上春树等人则受到鲁迅的影响。 六、日本作家模仿鲁迅所建构的文学史以及日本鲁迅 文学阅读的变迁,也同样与日本社会的历史紧密相关,通 过日本的《故乡》阅读史也可以切实地把握现代日本历史 的流动轨迹。 在研究成果一至六项的基础上,笔者推断鲁迅在中日 间的这种文学现象,推而广之应该也适用于东亚地区。于 是召集北起韩国南到新加坡,再加上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者开始开展专题合作研究,先后进行了“20世纪东亚 文学史中的村上春树”“东亚的鲁迅阿Q形象系谱”“现 代东亚文学史国际共同研究”等三项国际合作研究,历时 达十二年之久。 本书就是笔者上述鲁迅阅读和研究的集成。笔者的视 点和方法与中国的鲁迅阅读究竟有哪些相似又有何等不同 呢?——不知道会不会有读者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本书。 笔者由衷期待读者们的指教和批评。 本书的译者潘世圣教授多年来围绕鲁迅进行比较文学 研究,发表了很多出色的论著。衷心感谢潘教授百忙中为 本书的翻译费心劳神。 藤井省三 2019年9月1日,南京大学平仓巷宿舍 内容推荐 在现当代的中国、日本乃至东亚,鲁迅几成“国民文学”。藤井省三从个人体验出发,在东亚文学史的脉络中阅读和阐释鲁迅。 一方面,聚焦鲁迅的都市“漫游”。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鲁迅终生在都市空间中辗转。作者以跨文化视点,关注二十世纪初东亚注目欧美新潮、孜孜以求建设近代国民国家的大时代背景与鲁迅个人实践的内在一致性。把握鲁迅的文学实践与现代中国时代母题的契合,从鲁迅透视近现代中国。 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都市“漫游”视角,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究鲁迅的日本乃至东亚接受。东亚的历史使命引导了东亚的思想和文化的方向,而鲁迅作品是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这本研究东亚“现代经典”的著作,是从域外看中国的出色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