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417年1月,猎书人波焦·布拉养利尼从一个偏偏修道院尘封的书架上取下一份年代极其久远的抄本,无意间读醒了一部潭没长达干年之久的作品一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这首行文无比优美的拉丁文长诗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也深深影响了如波提切利、布鲁诺、伽利路、弗洛伊德、达尔文、蒙田、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等艺术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还经杰麦逊之手在《独立宣言》中留下了痕迹。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大转向》中讲述了这个引人入胜却鲜为人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故事。他认为,正是由于《物性论》的重见天日才开启了西方文明走向现代的序幕,进而改变了全人类的历史。
作者简介
唐建清,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翻译家。译作有《在中国屏风上》《塞莱斯廷预言》《一九八四》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猎书人
第二章 发现的时刻
第三章 寻找卢克莱修
第四章 时间的利齿
第五章 出生与再生
第六章 谎言工厂
第七章 捕狐陷阱
第八章 事物的存在方式
第九章 回归
第十章 转向
第十一章 来世
致谢/注释/参考文献/图片说明/索引
序言
学生时代,我常在学年
结束之际,去耶鲁大学的书
店找暑假要读的书。我的零
花钱极少,但书店通常会以
不可思议的低价出售滞销书
。这些书杂乱地堆在大木箱
里,我翻箱倒柜,期待有什
么会引起我的兴趣。有一次
,我被一本极为奇特的平装
书封面吸引住了,那是取自
超现实主义者马克斯·恩斯
特(Max Ernst)的一幅画的
部分细节。一弯新月下,远
离地面,有四条腿——身体
不可见——缠在一起,似乎
在半空中性交。此书——两
千年前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长诗《物
性论》(De Rerum Natura)
的散文译本——标价十美分
,我买下了它,说实话,既
是为了诗人对物质世界的经
典描述,也是为了那张封面

假期并不特别适合阅读
古典物理学,但在夏天的某
个时候,我漫不经心地拿起
这本书读起来。我马上为那
张性欲封面找到了充分的理
由。卢克莱修开篇便是对爱
神维纳斯的热情赞美,她在
春天降临,驱散了乌云,天
空流光溢彩,整个世界充满
了旺盛的情欲。
女神,首先是空中飞鸟
,以其有力的翅膀,刺破天
穹,发出您进入的信号。其
次是野兽和牲畜在丰盈的草
地上奔跑,在湍急的河流中
畅游:无疑它们都被您的魅
力吸引,急切地跟随着您的
身影。随后您将性欲之爱注
入每一个生物的心中,包括
:生活在海洋、群山、激流
和鸟类出没的灌木丛,并植
入繁殖后代的激情和欲望。
诗篇开头的这种强烈的
感情让我吃惊,我继续读下
去,读到战神玛尔斯睡在维
纳斯腿上这一情景——“他
被永不愈合的爱的创伤所征
服,向后仰着那英俊的脖子
,凝望着您”;接着为和平
祈祷;对哲学家伊壁鸠鲁
(Epicurus)智慧的赞颂;对
迷信恐惧的坚决谴责。当读
到诗人开始对哲学基本原理
作冗长阐述时,我料想要索
然无味了:没人要我读这本
书。我的目的只是快乐,我
所获得的价值已远超十美分
。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
这本书令人兴奋。
我并不是对卢克莱修优
雅的语言有反应。后来我读
了六音步诗体《物性论》的
拉丁文原著,我开始理解它
丰富的语言结构、微妙的节
奏、巧妙的精确及辛辣的意
象。但我最初读到的是马丁
·弗格森·史密斯(Martin
Ferguson Smith)水准一般
的散文英译本——清晰简明
,但说不上精彩。不,一定
是还有什么东西打动我,在
两百多页密密麻麻的文字中
,有一些鲜活的东西流淌于
字里行间。就我的职业而言
,我力劝人们对他们读到的
这些表面文字要谨慎。诗歌
的快乐和趣味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这种细读。然而,即
使是读一个平庸的译本,仍
有可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强烈
的体验感,更不用说一个优
秀的译本。这毕竟是大部分
读书人接触《创世纪》、《
伊利亚特》或《哈姆雷特》
的实际情况,虽然从原著语
言来读这些作品效果肯定更
好,但坚持认为除此之外就
不能真正读懂它们则是误导

我能在任何情况下断言
,甚至在散文译本中,《物
性论》仍然能够深深地拨动
我的心弦。它爆发出的力量
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情况
——艺术总是能穿透特定的
缝隙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卢克莱修长诗的核心是对死
亡恐惧的一种深刻的、治疗
性的沉思,对死亡的恐惧支
配了我的整个童年。并不是
我自己终将死亡让我如此惊
恐不安,我有着一个普通、
健康的孩子对永生的向往。
我的恐惧完全来自我母亲的
执念:她认为她注定会早死

我母亲不害怕来世:像
大多数犹太人一样,她对坟
墓之外可能的存在只有一种
模糊朦胧的感觉,她也很少
想这件事。倒是死亡本身—
—就是不再活着——吓坏了
她。在我的记忆中,她着魔
般地想着她即将到来的末日
,这种情绪一再被勾起,尤
其在离别的时刻。我的生活
充满了有关辞别的绵长、歌
剧一般的情景。每当她同我
父亲从波士顿到纽约度周末
时,每当我去夏令营时,甚
至——面对对她而言尤其难
以接受的事情时——当我只
是离家去学校时,她都会紧
紧抱住我,说她感到脆弱,
说我可能再也见不到她。如
果我们一起去某个地方,她
会经常停下来,似乎她即将
晕倒在地。有时,她会给我
看她脖子上一处搏动的静脉
,她会抓起我的手指,让我
去感受一下她危险的心跳。
我开始对她的恐惧有记
忆时,她肯定还只有三十多
岁,她的那些恐惧在时间上
显然可追溯至更早。似乎在
我出生前十多年,当她年仅
十六岁的妹妹死于急性喉炎
时,她的恐惧就生根发芽了
。这一事件——在盘尼西林
发明之前的年代很常见——
始终是我母亲无法愈合的伤
口:她时常说起,默默哭泣
,让我再三读那个十多岁女
孩在她病重期间写的那些辛
酸的书信。
……
当大约六百年前的变革
发生时,关键时刻被遮蔽,
几乎看不清楚,隐藏在墙后
一个偏僻的地方。没有英雄
壮举,没有观察家为子孙后
代热诚地记录这一伟大事件
,天地之间没有任何迹象表
明一切都永远改变了。一天
,有个矮小、和蔼、机敏的
三十多岁男子伸出手来,从
图书馆架子上拿起一份古老
的手稿,他激动地看出他发
现了什么,他吩咐将
导语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迷人却少有人知、不折不扣的属于文艺复兴的冒险故事。
《物性论》开启了文明走向现代的序幕,改变了全人类的历史。
从古代哲学家的花园,到中世纪修道院的抄写室,再到腐败而危险的教皇斗争,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波焦寻获与发现《物性论》的历程,不但揭露了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更将让我们对今日身处的世界拥有了革命性的全新理解。
本书先后荣获2011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2普利策奖。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由杰出学者和
历史学家撰写的极具启发性
的文艺复兴史。
——《柯克斯书评》重点
书评
《大转向》蕴含的思想
巧妙地融入了有关寻找的叙
事之中……格林布拉特在《
大转向》中提供的历史细节
既生动又准确……本书的大
量事例可以证明格林布拉特
作为一个作家所具有的杰出
且罕见的天赋:借用《大转
向》中的话来说,这是一种
充分感受“被埋葬的过去的
全部重量”的能力。
——《纽约时报》
在《大转向》中,文学
史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探
究了(卢克莱修的)《物性
论》为何濒临毁灭,如何被
拯救,以及这一拯救对我们
来说意味着什么。
——莎拉·贝克威尔,《
纽约时报书评》
每一个关于思想史保存
的故事,都应该像斯蒂芬·
格林布拉特这部从历史尘埃
中挖掘和重新发现卢克莱修
的《物性论》这样,内容丰
富且令人赞叹。
——约翰·麦克法兰,《
书业资讯》
阅读格林布拉特追溯这
些思想在15世纪的欧洲乃至
更远的地方传播是很有趣的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布拉
乔利尼让卢克莱修的诗重见
天日。
——Salon网站
本书知识丰富、引人入
胜,不仅是传记,也是一部
思想史,哈佛大学莎士比亚
学者格林布拉特将他的注意
力转向文艺复兴的前沿,转
向西方文化基础的起源:对
真理的自由质疑。
——《出版者周刊》重点
书评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充
满悬念的故事,读者会从中
得到启发,并对眼下的人类
文明进程充满疑问。
——《波士顿环球报》
一首诗能改变世界吗?
哈佛大学教授、莎士比亚传
记畅销作家格林布拉特在这
个令人着迷的思想史故事中
巧妙地证明它是可能的。这
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它讲
述了一个具有激进思想的古
罗马文本如何震撼了文艺复
兴时期的欧洲,并激发令人
震惊的现代思想(如原子论
),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回响

——《新闻周刊》
《大转向》讲述了一个
紧张、有趣、充满感情的真
实故事,一个与我们所有人
都利害攸关的故事。你越往
下读,故事就变得越惊心动
魄。这是讲述我们如何成为
现在的自己,如何形成现有
世界观的一个篇章。没有人
能尽述整个故事,但格林布
拉特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转折
点:一个发现的时刻,一个
传播的时刻,就像小说情节
一样神奇。
——《费城询问报》
精彩页
第一章 猎书人
1414年冬天,波焦·布拉乔利尼骑马经过德国南部树木繁茂的丘陵和山谷,前往遥远的目的地——一座被认为藏有旧手稿的修道院。对于从小屋门口朝他望去的村民来说,此人显然是个陌生人。他身材修长,胡子刮得精光,看上去穿着得体,身着做工考究但式样简单的束腰外衣和斗篷。很明显,他不是乡下人,然而他也不像城里人或王室成员,当地人会习惯地时不时瞥上他们一眼。他没带武器,也没有穿护身的铠甲,当然不是一个条顿骑士——一个骨瘦如柴的乡巴佬用棍子可以轻松地把他打趴下。虽然他似乎不是个穷人,但也没有常见的财富和地位的迹象:他不是朝臣,朝臣会穿着华丽的衣服,头上洒了香水,留着长长的发卷;也不是个外出打猎和放鹰的贵族。从他的衣着和发型上看,他显然也不是个神父或修道士。
德国南部那时很繁荣。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指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译者注]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乡村被洗劫,该地区所有的城市被摧毁。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就像我们时代的恐怖行为毁掉了从这个时期幸存下来的大部分东西。除了骑士、朝臣和贵族,其他阶层的人忙着在车辙纵横、拥挤不堪的道路上穿行。拉芬斯堡靠近康斯坦茨,曾进行亚麻交易,最近开始生产纸张。乌尔姆位于多瑙河左岸,是个繁荣的制造业和商业中心,如同海登海姆、阿伦、漂亮的陶伯河上游的罗滕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以及更漂亮的维尔茨堡。城市自由民、羊毛经纪人、皮革和布料商人、葡萄酒商和其他酿酒商、工匠和他们的学徒,还有外交官、银行家及收税官,都是常客。但波焦是个陌生人。
还有一些不那么富裕的人——佣工、补锅匠、磨刀师傅及其他流动的生意人;朝圣的信徒,他们去圣地膜拜现存的一块圣骨或一滴圣血;走街穿乡的杂耍艺人、算命先生、小贩、杂技和哑剧演员;逃亡者、流浪汉和小偷。还有犹太人,他们戴着圆锥形帽子及基督教当局强迫他们佩戴的黄色徽章,作为蔑视和仇恨的对象可以很容易被认出来。波焦当然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人。
对那些旁观者来说,事实上,他一定是个来历不明的家伙。那时,大多数人会显示他们的身份,即他们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有一些大家能明白的标志,如染工手上擦不掉的污渍。波焦则难以辨认。孤身一人,从家族结构和职业之外去考虑,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你属于什么,乃至你属于谁。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以嘲讽的语气写于18世纪的一首两行诗,影射女王的一条小哈巴狗,但可以很恰当地引用到波焦所生活的世界里:我是陛下的裘园之狗;请告诉我,先生,你是谁家之犬?家庭成员、亲属关系、行业协会、社团组织——这些是人格建设的基石。独立自主则没有文化的立足点;确实,它们几乎不被意识到,更别说珍惜了。在指令和服从的关系中,身份获得了恰当和彼此认同的位置。 试图打破这种关系是愚蠢的。一个鲁莽的举动——拒绝对特定的某人鞠躬、下跪或摘下帽子——会导致鼻梁被打断或脖子被扭断。这究竟是什么问题?似乎没有任何连贯的替代选择,当然也没有由教会、朝廷或城镇寡头阐述清楚的方案。最好的做法是谦卑地接受命运给予的身份:农夫只需知道怎样耕地,织工知道怎样织布,修道士知道怎样祷告。当然这些事情有可能做得更好或更糟;波焦发现自己感谢这个社会,并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技能。但是,为了某些不可言喻的个性、多面性或强烈的好奇心而奖励一个人则几乎是闻所未闻的。确实,好奇心被教会视为一桩弥天大罪。放纵好奇心就意味着永堕地狱的危险。
那么,波焦是谁?他为什么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身份?这是体面人习惯的做法。他没有佩戴任何徽章,也没有携带任何商品。他有一副习惯同大人物打交道的自信的模样,但他自己显然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大家知道一个重要人物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是一个重要人物会带着家丁、武装侍卫和穿制服的仆人的社会。骑马的这个陌生人,穿着简单,只有一个同伴。当他们在小酒店停留时,似乎是个助手或仆人的他的同伴开口张罗。当店家与他说话时,很明显他几乎不会说德语,他的母语是意大利语。
如果他试图向一个好奇者解释他是做什么的,那只会加深他身份的神秘感。在一种读写能力有限的文化环境中,对书籍感兴趣是一件怪事。波焦如何解释他拥有这种特殊兴趣的较古怪的特质呢?他不是寻找祈祷书、弥撒书或赞美诗,这些书装帧精美、华丽,就是文盲也知道它们的价值。在这些书中,有的用宝石或黄金镶嵌,经常被锁在特殊的盒子里或用链子系在讲台和书架上,所以手段再高超的窃贼也无法得逞。但这些书对波焦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他也不关注神学、医学或法学著作,这些都是专业精英青睐的重要工具书。这种书甚至对那些读不懂的人也具有留下深刻印象或令其畏惧的力量。它们有一种社会魔力,大部分与不愉快的事件相关联:一桩诉讼、腹股沟疼痛的肿胀、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