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 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 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踪的《寻人不遇》,以及品味中国江南风韵的《江南之旅》。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并得到安妮宝贝、安意如、陈坤等人的鼎力推荐。
《禅的行囊》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禅的行囊》:
第一章不立文字
终于到家了。美国西北的夏日,天色向晚,黄昏悠长。几个小时之前,我坐在飞机上,从自家所在的小镇头顶低低掠过,透过舷窗,分明可以看见家门口的那片黄杉林。离开了两个多月,院子里的草坪大概已是芜蔓不堪。机身在空中转过一个弯,小镇慢慢消失在了舷窗外。半小时后,飞机在西雅图着陆,我从机场出来,打车去了科尔曼码头,坐轮渡过普捷湾,再换两趟公交车到达汤森港的喜互惠超市。我的老伙计费恩.威尔克斯在超市门口接上我,然后开车穿过那片两公顷大小的黄杉林,把我送回了家。
今天是中国的阴历四月初八日,佛陀诞辰。在这一天,佛教徒要为悉达多太子立像沐浴香汤以资纪念。我躺在楼上浴室的猫脚浴缸里,开始回味刚刚结束的旅程——这大概是我的私人庆祝方式。爬出浴缸,我上了床,想睡上一觉,可是心绪还停留在中国。我又从床上爬起来,开始写这《禅的行囊》。
这次旅行始于2006年春天的北京。在中国,农历新年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这一天新月初升,距离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与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的等分点最为接近。2006年的农历新年是公历1月29日,而我到达的那天是2月26日——也就是说,春天已经开始了将近一个月。但是,决定春天何时开始的中国古人居住在黄河流域,北京则远在他们北方千里之外。在北京,现在仍是不折不扣的冬天。到达时天色已晚,站在机场航站楼外的寒风里等出租车的一会儿工夫,我竟不得不打开背包,拿出大衣套在身上。我真正想穿的其实是秋裤,但显然我不能不顾体面地在大庭广众之下穿秋裤。
通常我会去找一家旅馆住下。不过这次,我的老朋友泰德.伯格让我住在他那儿。他的住处位于北京城东部一个漆黑小区里一座漆黑的六
层公寓楼漆黑的顶楼。出租车司机成功地找到了小区的大门,然后便迷
失在黑暗的楼群之中了。没有路灯和门牌号的指引,在多次尝试碰壁之后,我终于找到了那座楼,爬上了正确的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