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本名《训蒙文》,是旧时儿童启蒙教材,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从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方面,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内容广泛,语言通俗、浅显易懂,句式整齐和谐,易读易诵易记,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使人记忆深刻,受用终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经典文库 弟子规 |
分类 | |
作者 | (清)李毓秀著,苏志恒主编 |
出版社 | 延边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简介 《弟子规》本名《训蒙文》,是旧时儿童启蒙教材,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从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方面,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内容广泛,语言通俗、浅显易懂,句式整齐和谐,易读易诵易记,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使人记忆深刻,受用终生。 目录 一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 尽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毋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 行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四 谨言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 五 守信 六 爱众 七 亲仁 八 学文 附录一 了凡四训 附录二 声律启蒙 前言/序言 《弟子规》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以帮助孩子启蒙养正、明理成人,教育子弟孝悌仁爱、勤奋好学从而养成忠厚家风为目的的蒙学读本。其原名为《训蒙文》,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与规范。虽然李毓秀只是一介秀才,但他一直以教书为业,对幼学启蒙教育熟练于心,所以《训蒙文》具有言简意赅、切合实用的特点。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的贾存仁把《训蒙文》的文体变成诗体,采用《三字经》的格式,从形式、内容上进行了修订整理,并改称《弟子规》,从而成了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在李毓秀之前,已经有很多大儒名宿写过蒙学理论读本,其中以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集大成者朱熹的《小学》□受推崇,但其内容太过深奥,所引古礼甚多,难字也很多且不合时俗,所以推广起来十分困难。而《三字经》《千字文》虽然也是蒙学读物,但皆以综合教育为主,并不像《弟子规》这样专注于道德教育,因而《弟子规》在古代儿童道德认识启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弟子规》共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弟子规”中的“弟子”含义较多,旧时是对少儿、学生、门徒的称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就现在而言,于家,指孩子;于学校,指学生;于公司,指员工;于社会,指公民;于中华文化传承,指后学。其中的“规”就是规范、规矩、规则、规律的意思。 《弟子规》规定了弟子主修的六门课——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和辅修的一门课——学文。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行为要谨慎小心,言语要讲诚信:和大众相处时要懂得平等博爱,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向其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且应该做的事情。 《弟子规》紧扣“孝悌仁爱信”的核心,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倡导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力行以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具有其积极意义。同时,《弟子规》中的一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彩书摘 《弟子规》: 《论语》中记: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足信”,得到百姓足够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论语》中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说,为政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这样,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孔子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也。”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 古代人对言语的态度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言出必行。 春秋时期的延陵季子——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一次,季札出使晋国时经过徐国,前去拜会徐君,徐君在见到季札时,就被他腰间的一把精美绝伦的佩剑深深地吸引。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等有气质之人才可佩带。因此,徐君虽喜欢但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虽心知肚明,但因为有出使晋国的重任,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但是他内心已暗暗想道:等他出使完晋国,返还时,一定把这把佩剑赠送与徐君。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季札来到徐君的墓旁,把剑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做赠礼的,再说徐君已经过世,您将这把剑挂在这里,有什么用呢?”而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神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我因为有出使晋国的重任,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却早已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后来,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如今的人,多是抱着一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处世态度,因此,有时是“逢人便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这其实只是一种过于世故的说辞而已。与人相处时,,经常性地谎话连篇,殊不知说谎如同吸食鸦片,是会成瘾的,戒之难矣! 假如我们不守信,时时找寻一些借口,为自己的不守信、撒谎作掩饰,这样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但谎言总是会被戳穿的,到那时你的名声则会越来越坏,众人也会疏远你,使你丢失了做人的本真。当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有可能你确实很想守信,刚好生命当中出现一些状况让你无法实现诺言,这时我们就要开诚布公,当他真正了解了情况、了解到你的诚意后,则必然会谅解你。但是如果你继续掩盖,最后无法自圆其说时,他人就会越来越愤怒,到时候就很难收拾了。所以,与别人的信诺绝不可以拖延,越拖越难解决,一定要把握“诚信”这把戒尺,时刻警戒自己的言行。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