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定庵随笔/蠹鱼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定庵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沈定庵专精书道之余,不废写作,或品藻人物,或阐扬风土,或评析艺事,或考据典实,文质相生,娓娓可读。这些文字,不少发表于华侨报刊,流传海外,现在结集成书,以“定庵随笔”命名。 目录 序言(柯灵) 墨海因缘 永恒的纪念 郭沫若与鲁迅纪念馆——兼怀郭老 茅公的墨宝 鲁迅与杜泽卿的一段文字缘 续谈杜泽老遗事数则 青藤今日有传灯—记恩师徐生翁先生 墨海因缘—忆丰子恺先生 亲近沙孟海先生三十年 与方介堪大师的殊胜因缘 镜湖书画社最后一位社员车公初 话说梅湖草堂和梅柳草堂 红茶先生在绍兴 缅怀著名学者、教育家、篆刻学家徐无闻先生 与莽园画师的一段翰墨因缘 沙老会标,历久弥新 追昔抚今 岭南往事忆 我的日本书友——筱原先生 我和隶书 谒王羲之墓 书艺·友谊 遗范足式、遗愿当酬——悼念朱仲华先生 兰亭和中日兰亭书艺交流 忆樊鹏 记刘耀林先生二三事 越州翰墨香南国——山阴书画展览在深圳 珠联璧合—记诸乐三、谭建丞两老为我治印 忆西宫行 抗战后期发行于广州湾的《公民日报》 记惠州、东莞书画之旅 追忆35年前访陈洪缓故里 访新日记 阿里山的树木在哭泣 张杰先生乡谊情厚 我和绍兴老酒广东米酒的渊源 唯有文章千古扬 忆丁旦 一副楹联显友情 扶桑正是秋光好——记在福光町的日子 古越藏书楼重光有感 复藤野和夫先生的一封信 忆刘公辉乙先生二三事 有感于广州的地铁 满室贺卡满室春 苦夏读画忆旧友 沈从文先生的背影 六渡东瀛见闻 日本法隆寺 记我在湛江的第一位老师冯凌云先生 谈谈我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的一点感受 师生两馆员 乡景乡贤 “金不换” 两登大善塔 姚长子和“绝倭涂” 新发现的秋瑾书信 徐锡麟烈士的遗诗 塔山 截山 漫话绍兴的桥 陶里·渊明桥 三味书屋的字画与匾对 绍兴秋瑾纪念馆 绍兴秋瑾故居的沿革 关于绍兴太平天国壁画问题答《浙江学刊》编辑部的信 老台门与宁王府 绍兴的项羽祠 绍兴纸扇 杭甬铁路沿线地名小考 话说“深秀”碑 让书艺之花开遍城乡 马一浮先生 由贺麻子馄饨说起 壮哉忠魂浩气长存—读清人《哀舟山》诗 从宝沽桥到三桥居 从“先生坟头”说起 徐生翁先生为绍兴开元寺题额 记柯灵老人 书圣故里重温童年的梦 从茅盾故里想到柯灵故里 艺海撷珠 徐渭—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读徐渭草书大堂小记 “捐献鲁迅文物展览”记 清代隶书管见 隶书简论 五千里外观宝记—观赏辽宁博物馆珍藏法书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兰亭序》 丰子恺的书法艺术 林则徐题绍兴诗人王笠舫墓碑发现记 徐生翁先生年表 《沈定庵楹联选集》后记 《濮乾远书法集》序 一代宗师伊秉绥 先父《沈华山书画集》前言 《云峰长老诗文选》序 万山第一记 《伊秉绥法书大观》序 《广修长老影墨精选》序 跋(寿勤泽) 序言 沈定庵同志是书艺名家 ,同时能画能文,各有畦 径。他生长在古越绍兴, 王羲之、献之父子,青藤 、老莲、赵之谦、任伯年 等诸多不朽的姓名,弥漫 山川的书香墨韵,触处皆 是的文采风流,给了他得 天独厚的心灵滋养。加以 家学渊源,父亲华山先生 是王一亭的入室弟子,工 花卉人物,尤精佛像。庶 母诸氏,也擅丹青,多彩 的家庭呵护他走上人生的 初阶。他情有独钟的却是 书法。他还在童年,尊翁 特别买了伊秉绶的《默庵 集锦》供他揣摩。他有一 次上街,偶然瞥见一家店 铺里挂着伊秉绶的手迹, 登时如醉如痴,再也走不 开,竟然走进店堂求借。 恰幸主人是个渴慕风雅的 商人,酷爱收藏书画,看 这孩子一脸稚气,一本正 经,好笑又好奇,摇头说 :“不能借!”看着那童骏失 望的神情,又笑说:“你要 是真喜欢,可以到这儿来 临写,让我看看你有没有 出息。”他回家连夜磨墨盈 瓯,备好纸笔,第二天一 早就如约去临摹。主人指 挥店伙把两张方桌拼成书 案,搬来矮凳给他垫脚, 看他用小手运腕挥毫,最 后店主终于点头心许。稚 年定庵也幸运地有了开阔 眼界的机会,从店主的收 藏中摩挲许多书画精品, 帮助他奠定扎实的基础。 有一段时期,我对书画 忽发雅兴。那时社会上没 有暴发户,书画艺术品也 没有成为时髦商品,可以 上市场拍板叫价,价格高 不可攀。时缘凑合,还允 许以友谊作桥梁,仰慕为 贽仪,老老面皮求索。我 就曾向定庵同志求过字, 写的是鲁迅有名的七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那一首,苍劲清 瘦,冶于一体。我还通过 他求到徐生翁先生一幅奇 拙疏犷、别开生面的菊花 ,另从文物铺里淘到一幅 生翁先生的字。生翁先生 成为古人,已逾三十年, 而书画历经浩劫,至今幸 存,弥足珍贵。生翁艺品 、人品双绝,西湖岳庙大 门口,曾有他撰写的一副 楹联,名重一时:“名胜非 藏纳之处,对此忠骸,可 半废西湖祠墓;时势岂权 奸能造,微公涅臂,有谁 话南渡君臣。”我曾听画家 张光宇、书家邓冀翁多次 谈论徐生翁,心折到五体 投地。据说黄宾虹对此翁 也倾倒备至;日本书法界 极加推崇。但白雪阳春, 知赏难得,在名利场上, 这位大家相当索落寡声, 而终生淡泊自甘。 定庵曾立雪徐门,生翁 也到了耄耋之年,才破例 授徒,定庵虚心受业,执 礼甚恭,而终于实至名归 ,在书坛享誉之盛,青出 于蓝。近年兰亭书会成立 ,他荣任会长,每年春到 山阴,茂林修竹、流觞曲 水之间,例有国际性书艺 雅集,群贤毕至,极一时 之盛。定庵曾有一文,专 门介绍他先师生翁在诗书 画印多方面的高深造诣, 并着重于乃师的正直刚毅 、简朴清虚。“书如其品”在 师道失隳、友道凌夷之秋 ,于此以见定庵犹存的古 风。 定庵专精书道之余,不 废写作,或品藻人物,或 阐扬风土,或评析艺事, 或考据典实,文质相生, 娓娓可读。这些文字,不 少发表于华侨报刊,流传 海外,现在结集成书,以“ 定庵随笔”命名。承定庵以 序文见委,义不容辞。聊 添蛇足,藉志因缘。 柯灵 (1994年) 导语 本书是蠹鱼文丛的一个品种,收录了绍兴书法大家沈定庵先生数十年来所撰写的随笔小文九十余篇,其中不少文字曾发表于海外报刊,影响较大。全书包含其个人生平自述和回忆,以及其在书法艺术创作的经历、心得感悟等。此外还有作者回忆其在书艺界的交往轶事、名家掌故趣闻等,补充历史记载之不足。该书内容包罗万象,或品藻人物,或阐扬风土,或评析艺事,或考据典实,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供当代书法艺术和文化史参考,对于文史书法爱好者裨益尤多。 后记 沈定庵先生是当代书法 名家,在海内外书画界具 有广泛的影响力。沈先生 虽年已耄耋,笔力依然雄 健,这本几经增补的《定 庵随笔》付梓问世,就是 沈先生老当益壮、勤于笔 耕的一个极好例证。 沈先生与浙江古籍出版 社有很深的缘分。第一任 社长刘耀林先生学识渊博 ,以研治张岱见长,他与 沈先生谈到张宗子其人其 文,总有谈不完的话题, 二人互相引为学术与事业 上的知己。我每阅沈先生 的《记刘耀林先生二三事 》一文,常常感动于心。 我任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 、总编辑以后,组织编辑 出版一套以当代文化名家 散文随笔集为主的高品位 丛书,名日“蠹鱼文丛”,早 有将沈先生历年散文妙品 萃为一编,收入这部丛书 中的想法。沈先生早在20 世纪90年代,就已将早年 的散文结集付印于津门, 复于本世纪初增补篇章出 版于西泠。十数年来,他 又陆续在国内报刊杂志上 发表了不少随笔文章。此 次将《定庵随笔》收进“蠹 鱼文丛”编辑出版,对其书 加以分门别类,对各篇章 重新编排,全书面目为之 一新。沈先生在书中,或 记述乡土旧俗,或记载艺 坛往事、品藻人物、考据 典实,叙事抒情,情真意 切,感人至深。 越中千峰秀,山阴万木 春。兰亭故地,有我的两 位书法引路人,一位是兰 亭书法艺术学院的章剑深 老师,另一位就是兰亭书 会老会长——沈定庵先生。 我每至会稽山阴访书、探 友,在古城之南的天地永 和之一隅,与老师们畅叙 ,谈及古今书人书事,每 每获益良多。与沈先生交 谈,如坐春风,如沐暖阳 ,如行山阴道上,一路朗 笑,一路花香。 因为书艺,我们相知无 远近;为了书道,我们更 结未了因…… 寿勤泽 2020年7月9日 精彩页 潘天寿先生是我国现代书画艺术大师,其道德文章更为世所重。笔者有幸亲近并受益于潘老,虽属小事,但可于平凡处窥见潘老的高洁品德。今值潘老诞辰105周年,追忆往事,操觚为文,以示纪念。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美术学院召开一次座谈会,出席者除潘老外,尚有姜丹书、周天初、张宗祥、诸乐三诸前辈,我也躬逢其盛。会后,潘老邀集我等数人,叮嘱要留意收集王一亭先生的书画作品。其时,王一亭还背着资产阶级买办的“黑锅”。潘老垂意,正是别有深心。 王一亭,本名王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他是近代杰出的画家,花鸟翎毛、人物山水无一不精,所作佛像尤有独到之处。其生前在上海画坛的地位与吴昌硕并重。只是他早年曾在日清轮船公司当过买办,这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然而当抗日战起,日寇侵占上海前夕,王先生毅然孑身离沪,避难香港,最后病亡,保全了晚节。潘老提议要收集王一亭的作品,这表示他对人、对艺术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也在60年代,其时我在鲁迅纪念馆工作。一次议及在三味书屋、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等处所,欲各悬额一方,并请名家题字。由于我一贯心仪潘老铁钩银划、斩削峻悍的书风,此与鲁迅横眉冷对、疾恶如仇的“硬骨头”精神颇为吻合,故我提议请潘老题字。后由我执笔致函敦请,不久即蒙潘老一一赐题,并附来一信,其中写道:“我的字不好,请徐生翁先生写才好”,我读信后深为感动。潘老乃一代大家,却如此谦逊,又这样推重我的老师,实属有真学问者的美德。由此,我对潘老的人品艺品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961年,在充实徐渭故居——青藤书屋的陈列内容时,我想请潘老为青藤书屋题字,长留人间,后来这一设想终成现实。考虑原有陈老莲横额在先,故请潘老写成直式,高93厘米,宽31厘米,选用上乘木材和名手镌刻,相得益彰。 潘老此题,整体布局豁达开朗,主题和边款连同钤印,配合得错落有致,用笔刚健婀娜,生气盎然。细析“青藤书屋”四字,结字偏长,书字稍扁,生动有致。“青”字上半部第二横画改写成左右两点,别具面目。“藤”字一捺似吴带当风,伸向纸边,无有际涯。“书”字特多横画,长短粗细笔笔无一相似,尤以最后一画,略呈弧形,收笔微微向上,将徐渭和潘老的倔强、正直不阿的气概跃然纸上,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俨然一体。“屋”字尸部方口特大,至字上端狭窄,中间留有一块空白,真像徐渭吟句“半间东倒西斜屋”。四百年来,书屋已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正当青藤书屋重光不久,却又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书屋几乎毁灭。与此同时,在钱江北岸的浙江美术学院、景云里一号和潘老的故乡——宁海,正掀起了一场铺天盖地、无比残酷的政治运动,它迫害着一位心地善良,且心怀壮志,向着艺术顶峰冲刺的一代大师潘天寿先生。在无情地折磨下,潘老终于在1971年5月5日含冤离开了人世。大星陨落,人天同悲。 然而乌云终有散日,曙光冉冉已经升起。潘老不白之冤也已昭雪,老人留给后世的艺术精华,更加光芒四射,永垂后世。回顾越城被当作“封、资、修”批判的青藤书屋也已复苏。万幸的是潘老留题的“青藤书屋”牌匾,金瓯无缺。每过书屋,瞻仰潘老题字,顿感其精气神充满宇宙之间。艺事之精妙,尤赖于人传,老莲与潘老所题的“青藤书屋”牌匾将会与书屋同垂不朽。 (1980年)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