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序跋选 《晚饭花集》自序 访谈选 汪曾祺访谈录 陈永平 书信选 致汪丽纹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陆建华 一九八三年九月八日 致金家渝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八日 致汪丽纹、金家渝、汪海珊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六日 致金家渝 一九八四年三月四日 致金家渝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八日 致金家渝 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小说选 故里杂记 故乡人 晚饭花 故里三陈 故人往事 鲍团长 黄开榜的一家 小姨娘 忧郁症 仁慧 露水 卖眼镜的宝应人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鹿井丹泉 喜神 丑脸 水蛇腰 兽医 熟藕 莱生小爷 薛大娘 名士和狐仙 钓鱼巷 关老爷 小孃孃 合锦 百蝶图 礼俗大全 侯银匠 我是汪先生的小同乡 王树兴 精彩页 致汪丽纹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丽纹: 寄来我的小说选二十二本,请按扉页上所书人名代为分发。大姐姐、瑞纹的书我将直接寄到镇江万家巷。我向新华书店订了三百本,书店只给了我二百五十本,因此各处赠书只好稍打折扣。据出版社告诉我,外国对我的作品颇为注意,英国、美国都有人写了文章,美国还有一个什么“汪曾祺研究小组”,他们认为我很可能要出国,出国要带书,叫我无论如何要留一部分,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我东送西送,存书已经不多,只好压下几十本。 小玲结婚,你们怎不事先告我?我想送她一点什么,也来不及了。等以后再说吧。 海珊为婚事托我给李县长写一封信,已写了,不知有无作用。这位老先生把李县长的名字写错了,写成“李顺兴”,我看陆建华开给我的赠书名单,应是“李舜心”。我的信上把人家的名字也写错了,真是抱歉。 我一切均好,只是文债丛集,应接不暇。前些时到四川玩了一趟,四川省作协为我们五个人花了四千块钱,怎么也得给人家写一点东西。江西、湖南、大连都约我去,我实在有点害怕了。下月可能要到河西走廊去走走。 你们送我的蟹油有一瓶还没有动,放在邻居家的冰箱里,也不知坏了没有。 我很想明年回高邮住几个月,不知能不能实现。 高大头给我来了几封信,我没有回。如有人问起那篇小说,你们解释一下:很多事是虚构,不要当作完全真有其事,这是小说,不是报道。 事忙,书甚草草。 问娘安好!问你们大家好! 大哥哥六月廿七日 致陆建华一九八三年九月八日建华: 来信敬悉。所说的《小说选》我未收到,不知是怎样的小说选。 嘱请范曾画王氏父子像事恐不能如命。我和范素不相识,连他在何处任职,住在哪里,也都不知道。他的画我是见过的,——在荣宝斋。就我见过的他的画,印象中他是画得比较狂放的,人物都有点醉态。此种画风,画王氏父子,似不相宜。王氏父子是做学问的,其著作简朴严密,其人想必也甚端谨。我想画他们的像宜用规规矩矩的线描。现在画这样的人物画的,国内不多。上海有一个刘旦宅,线描甚有功力。北京有一年纪念曹雪芹,曹的画像,有几位大画家都画了,最后选中的还是刘旦宅的。高邮离上海较近,你们似可派人到上海去找找他。高邮有一个叫陈绍周的人,曾搞雕塑,现在在上海戏剧学院教化装,已经是教授了,他与上海的美术界当有联系。或托陈绍周转问刘旦宅亦可。这是我的建议,供参考耳。 你曾让我找黄永玉画二王像。我与永玉曾极熟,近年不常见。他画汉学家恐怕更不对路,他只能画醉醺醺的陶潜和疯疯癫癫的屈原。 我有回乡住半年的想法,但一直踌躇未决。今年肯定是不行了。九月下旬我将应《钟山》太湖笔会之邀,到苏州无锡逛一逛。回来后,要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把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三年的小说编为一集(篇目已凑齐,共十七篇,集子初步定名为《晚饭花集》)。以后还想把散文和评论集子编一编。八三年第四季度将于编书中度过也。明年,将试试写一历史题材的长篇《汉武帝》。这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约的。他们来要我写长篇,我因写戏故,曾翻阅过有关汉武帝的材料,觉得这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人物,我对他:很感兴趣,就随便说了一句:“现实题材的长篇我没有,要j写除非写汉武帝。”不想他们当了真,累来催促。这个所谓“长篇”的希望是很缥缈的。几位师友都劝我别写,说很难写。但我要姑且试之。不成,就算了。这样,明年我大概还不能走动,将钻进故纸堆里。 我想回高邮,是有一点奢望的,想写个长篇。题材连一点影子都没有。我想是想写写运河的变迁。半年了解材料,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身体还好,将常常回乡,才能真正有深切感受。到我七十岁时,也许能写出一部反映高邮的“巨著”,上帝保佑! 朱唯宁的书,即当签名寄上。寄到哪里?他的名字是这样写么? 握手! 汪曾祺九月八日P23-26 导语 《汪曾祺别集》由汪曾祺先生哲嗣汪朗主编,家人及深知汪曾祺的作家、学者、编辑协同编选而成。共20卷,约200万字,包含小说、散文、剧作、诗歌、书信等。每卷各有独立主题,汇为汪汪巨浸。《汪曾祺别集》底本为初版本,参以手稿,美信俱备,以祭汪老,以飨汪迷。 值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别集》的出版是对汪先生的隆重纪念。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小说卷《故里杂记》,收入访谈、书信、小说等内容。 序言 别集,本来是汪曾祺为老师沈从文的一套书踅摸出的 名字,如今用到了他的作品集上。这大概是老头儿生前没 想到的。 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在《沈从文别集》总序中说: “从文生前,曾有过这样愿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选一 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册子。不在于如何精美漂亮,不在于 如何豪华考究,只要字迹清楚,款式朴素大方,看起来舒 服。本子小,便于收藏携带,尤其便于翻阅。”这番话, 用来描述《汪曾祺别集》的出版宗旨,也十分合适。简单 轻便,宜于阅读,是这套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当然,最好 还能精致一点。 这套书既然叫别集,似乎总得找出点有“别”于“他 集”的地方。想来想去,此书之“别”大约有三: 一是文字总量有点儿不上不下。这套书计划出二十 本,约二百万字。比起市面上常见的汪曾祺作品选集,字 数要多出不少,收录文章数量自然也多,而且小说、散 文、文学评论、剧本、书信等各种体裁作品全有,可以比 较全面地反映他的创作风格。若是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 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相比,《别集》字数又要少许多。 《全集》有十二卷,约四百万字,是《别集》的两倍,还 收录了许多老头儿未曾结集出版的文章。不过,《全集》 因为收文要全,也有不利之处,就是一些文章的内容有重 复,特别是老头儿谈文学创作体会的文章。汪曾祺本不是 文艺理论家,但出名之后经常要四处瞎白话儿,车轱辘话 来回说,最后都收进了《全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别集》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筛选,内容会更精当些。就像 一篮子菜,择去一部分,品质总归会好一点儿。 二是编排有点儿不伦不类。这套书在每一本的最前 面,大都要刊登老头儿几篇与本书有点儿关联的文章,有 书信,有序跋,还有他被打成右派的“罪证”和下放劳动 时写的思想汇报。在正文之前添加这些“零碎儿”,可以 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汪曾祺其文其人。这种方式算不得 独创,《沈从文别集》就是这么编排的,只是一般书很少 这么做。也算是一别吧。 再有一点,是编者有点儿良莠不齐。这套书的主持 者,以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他们大都对汪曾祺的作 品有着深入了解,也编过他的作品集。有的当年常和老头 儿一起喝酒聊天,把家里存的好酒都喝得差不多了;有的 是专攻现当代文学的博士;有的被评为“第一汪迷”;有 的参加过《汪曾祺全集》的编辑;有的对他的戏剧创作有 专门研究……这些人能够聚在一起编《汪曾祺别集》,质 量当然有保证。其中也有跟着混的,北京话叫“塔儿 哄”,就是汪曾祺的孙女和外孙女。她们对老头儿的作品 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独立编书还差点儿火候。好在大事都 有专家把控,她们挂个名,跟着敲敲边鼓,不至于影响 《别集》的质量。 这套《汪曾祺别集》是好是坏,还要读者说了算。 汪朗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内容推荐 汪曾祺,我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等受到读者的喜爱与欢迎,一生有作品200多万字,出版著作数十种,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汪曾祺别集》精选了作者的书信、小说作品,让你能集中体味他“文化小说”的独特艺术风韵,字里行间的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故里杂记》,选取了汪曾祺先生的《晚饭花》《卖眼镜的宝应人》《辜家豆腐店的女儿》《关老爷》等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