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各种育儿挑战。作为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朱芳宜老师已在儿童情绪领域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育儿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她认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加深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认和与了解,所以才会认为孩子“不听话、难管教”,甚至出现情绪失控、对孩子吼叫的状况。 本书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心理动力学的重要理论,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情绪管理和情商培养,通过有场景、有对话、有孩子与家长心理活动分析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及认知、情绪发展特征,同时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根据孩子的生长特点进行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养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在教养过程中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加深与孩子的联结,拥有更加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 作者简介 朱芳宜, 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卫健委干部培训中心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专家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职业标准起草特邀顾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请教请教”节目心理教育专家 金宝贝国际早教特聘专家 年糕妈妈学术顾问 腾讯视频客座育儿专家 目录 推荐序 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III 前言 透过行为,看见自己与孩子//V 第一部分 读懂孩子的情绪 第1章 吼和哄会让孩子的情绪消失吗 第2章 先面对情绪,再解决问题 第3章 帮助孩子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第4章 帮助孩子面对负面情绪 第5章 与孩子共情 第6章 应对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 第二部分 读懂孩子的需求 第7章 安全感是养育的根基 第8章 读懂孩子的“独立宣言”//189读懂孩子的情绪 第9章 孩子在用各种行为告诉你“妈妈你要看见我” 第10章 不要担心孩子犯错 第11章 一味地接纳和鼓励不会让孩子更优秀 第12章 帮助孩子解决社交难题 第三部分 掌握支持引导型的沟通方法 第13章 控制孩子行为的沟通方式为何无效 第14章 以支持为导向,耐心引导孩子 第15章 做支持引导型的父母,需要管理自身的情绪 第16章 有效的“RULER沟通模型” 后记 导语 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父母应如何通过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同时运用支持引导型的沟通方法来教育孩子。书中的观点既专业,又新颖、全面,切中了很多家长的“要害”。 这本书会帮助父母,让他们真正发挥家长的作用,搭建起良好沟通、融洽相处的亲子桥梁,促进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 书评(媒体评论) 朱芳宜老师作为一位育 儿专家,对全球促进儿童早 期发展的理论和探索有着深 刻的认识,她自己也有丰富 的育儿经验。针对一个还不 能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 的孩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点上,朱老师在《读懂 孩子的情绪》这本书中为大 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帮助 我们透过行为去读懂、理解 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内在 的需求。 蔡建华 国家卫健委干部 培训中心党委书记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 中,不仅有很多欣喜美好的 时刻,也会面临大量茫然无 措、无助且无奈的场景。我 相信这本书会帮助天下父母 ,让他们真正发挥家长的作 用,搭建起良好沟通、融洽 相处的亲子桥梁.促进孩子 的心身健康发展。 林红:北京大学第六医 院(精神11生研究所)儿童精 神科医生 朱芳宜老师曾帮助过千 万位妈妈走出育儿困境,她 给你的,不是泛泛而谈的理 论,而是真诚实用的解惑。 她让广大家长真正了解到孩 子的内心,看到他们行为背 后的情绪和需求,发现根源 上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 法。我相信,你会感谢这本 书。 李丹阳 “年糕妈妈”创始 人 我常想,人生有两件最 重要的事,本该生来带着说 明书——如何维系我们的身 体健康和提高我们的育儿能 力。但恰恰相反的是,我们 大部分人是在无知无畏或懵 懵懂懂中摸索前行。《读懂 孩子的情绪》有可能就是我 们期盼的那本育儿实战说明 书。 王怀南 “宝宝树”创始人 兼CEO 《读懂孩子的情绪》就 像递给天下父母一把进入孩 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能让父 母透过孩子表面的行为和情 绪,看到彼此深层的内在需 求。 钟佩菁 金宝贝儿童成长 教育集团课程与学术高级总 监 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 中,我发现真正考验每个人 的不是单纯的育儿方法和技 巧,而是他们怎样理解和使 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读懂 孩子的情绪》基于朱老师多 年对儿童心理及亲子沟通方 面的研究,不仅能帮助父母 们知其然,更能帮助他们知 其所以然,真正由内而外读 懂孩子。 刘颖杰 “知阅”品牌创始 人 精彩页 第1章 吼和哄会让孩子的情绪消失吗 你还记得孩子小时候蹒跚学步的样子吗?那时的他非常坚强,跌倒了会爬起来,继续走——而你只是陪着他、保证他的安全,必要的时候扶他一把。孩子从走到跑仿佛是一眨眼的事情。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呢?他先是和你咿咿呀呀,然后慢慢学会了叫“爸爸”“妈妈”——而你只是陪着他,听到他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时兴奋得拍手叫好,然后一字一句地教他说更多的话。 孩子在学走路、学说话这些事情上,我们允许他失败、允许他反复练习,并且鼓励他的进步。然而,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耐心。 对情绪的学习和对走路说话的学习是一样的,首先,孩子得有机会体验和练习。孩子需要通过体验情绪来认识和理解情绪,再通过与你的互动,学习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方式。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让他有机会练习所学到的技能,从而慢慢掌握情绪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面对孩子的真实情绪时,我们往往没有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 当孩子生气时,我们不会像他学习走路说话那样让他体验愤怒的情绪,而是告诉他不可以发脾气,或者马上哄好他,让他别再生气。我们绝不会对一个学走路时跌倒的孩子说:“别走了,要不又跌倒了!”我们会让他有充分的体验机会,因为我们以为走路跌倒是正常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人类本能的愤怒情绪看作不正常的呢? 当孩子生气扔东西时,我们不会把这种行为看成他因为技能尚不成熟而犯的暂时性错误,不会像他学说话时那样耐心地示范正确方式给他,而是把他看成品行不端的孩子,责备和批评他。 事实上,我们对孩子学习情绪的过程操之过急了。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作为成人,我们自己都不曾有机会认真学习过情绪! 如果我们对情绪有足够的了解和学习,就会明白它并不是可怕的豺狼虎豹,而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说话、走路一样。如果情绪体验被阻止和剥夺,我们就无法成长为一个功能健全的人。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剥夺孩子体验和学习情绪的机会。 当孩子闹情绪时,我们习惯性地采用“哄”和“吼”的方式,试图帮助他们快速平静下来。事实上,无论是“哄”的溺爱方式,还是“吼”的独裁方式,都可能使孩子形成一个特征——情绪化。因为,当情绪产生时,“吼”和“哄”并不会让它消失——这些情绪仍会积聚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并且慢慢地越积越多。一些被阻止哭闹和发脾气的孩子常常会变得更加情绪化,甚至会演化出一些不得当的“问题行为”。正如《失控》的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博士所说:“感受永远不会因为遭到禁止而消失,它只会被扭曲,并且以异常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那么积聚在身体里的情绪到了哪里呢?对此,劳拉·马卡姆博士有一个关于“小背包”的比喻,我觉得极为贴切。她说,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隐形的小背包,里面装着他们未能释放的情绪。比如处于分离焦虑期的孩子,妈妈的离开让他感到焦虑和难过,然而长辈们并不允许他哭,并且试着用吼或哄的方式让他尽快平静下来,告诉他:tt别哭了,等你不哭了再来找我!”或者说:“你别哭了啊,我带你去买好吃的。”这样一来,孩子的焦虑情绪无法得到释放,而是被压抑了,而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就装进了孩子身后的“小背包”里。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平时交由外婆照顾,每次自己离开时,为了避免孩子难过,外婆都会提前给孩子打开电视看动画片,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从表面上看孩子安静了下来,不会因为妈妈的离开而哭闹,而事实上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得到释放,只是暂时被搁置,进入了孩子身后的“小背包”里。整整一天,这个“小背包”有很多机会可以装满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了架、被老师批评或冤枉了、心爱的玩具丢了等。那么,当“小背包”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孩子快背不动时,该怎么办呢?自然而然,他会本能地想把“小背包”放下来。放下来交给谁呢?最直接的对象通常就是妈妈,这恰恰说明妈妈是孩子感觉最亲近、最安全的人,所以就会出现“妈妈没回来什么都好,妈妈一回来孩子就变得娇气,牙也不会刷了、脸也不会洗了、饭也不会自己吃了”的情况。因为孩子“背包”里装的是积压的情绪,所以,他最简单直接的减负方式就是哭闹和发脾气。只有当“小背包”里的东西清空后,孩子才能够快乐、轻松地前行。 如果孩子的情绪一直得不到释放,“小背包”里的东西越积越多,那么,超负荷的状况就会导致他难受得哼哼唧唧,无论是在吃饭、睡觉,还是在与朋友玩耍的时候。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