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蜘蛛博物学/自然观察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朱耀沂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蜘蛛不是昆虫,但长久以来人类对蜘蛛有诸多误解与成见。“蜘蛛万花筒”探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问题,也给富有钻研精神的读者提供了有趣的实验指南。本书值得推荐给一切爱蜘蛛、怕蜘蛛,以及对生物研究有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朱耀沂,台湾研究昆虫的翘楚,也是昆虫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1932年出生于台南,由于自小喜爱各种动物,高中毕业后就读台中农学院植病系(中兴大学前身),并在台大植病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历任台大植物病虫害学系助教、讲师,并赴日取得农学博士学位,后应聘为台大客座副教授,再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并获选为荣誉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稻和果树害虫,退休后仍勤于著作,将其一生所阅览和收集的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珍贵资料,写成一本本通俗的动物书籍,以期能影响更多莘莘学子喜爱动物、了解动物,甚而愿意选择生物学为一生之职业志向。朱老师常谦称自己是“昆虫杂货店”,其实若称他为“昆虫博物馆”似乎更能贴切地表达他的贡献与地位。著有《热带昆虫学》《午茶昆虫学》《黑道昆虫记》《人虫大战》《情色昆虫学》《成语动物学》等,《蜘蛛博物学》《老鼠博物学》《蟑螂博物学》均为大树文化博物学系列的重量级著作。《昆虫Q&A》是他写给青少年的第一本著作。 目录 序:蜘蛛集而百事喜 作者序:靠近一点看蜘蛛 第—部分 认识蜘蛛 蜘蛛不是昆虫 祖先原来是海蝎 能力超强的外部构造 内部的器官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 蜘蛛的吉尼斯纪录 台湾蜘蛛的发现与研究 第二部分 蜘蛛万花筒 第一章 蜘蛛的发育与生长 再探蜘蛛发育过程 调整体温的方法 度过冬天的方法 幼蛛的飘迁 第二章 活动的场所 两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水栖型的蜘蛛 土中造窝的蜘蛛 屋子里的蜘蛛 栖所争夺战 第三章 丝与网 蛛丝的种类 蛛网的形式 蛛网的演化 结网是耗力的激烈劳动 蜘蛛为何不会被蛛丝粘住 第四章 捕猎与取食 主要食物和捕猎方法 无奈的偏食 摄食量与耐饥性 伪装是最佳的打猎策略 吐“口水”捕猎的高手——胸纹花皮蛛 社会性的蜘蛛 吃卵的蜘蛛 第五章 蜘蛛的两性关系 繁殖期的准备 雄蛛的寻偶过程 雄蛛的求偶 另一种求偶行为——送礼求婚 交配 第六章 亲子关系 卵囊的制作与功能 母子关系的开始——产卵 再谈产卵 母蛛最后的牺牲 母爱的典范——狼蛛 社会性蜘蛛的母子关系 第七章 蜘蛛的天敌 致命性天敌 非致命性的敌害 同类中的克星 不受欢迎的同类——银斑蛛 蜘蛛与昆虫的斗智 第八章 蜘蛛的保命策略 逃走和抵抗 保护色与警戒色 伪装与拟态 拟态蚂蚁的蜘蛛 第九章 蛛毒与毒蛛 关于蛛毒 塔兰图拉蛛之误传 塔兰图拉蛛正传 恶名昭彰的黑寡妇 台湾传说中的毒蛛——达尔摩斯 第十章 蜘蛛文化学 溯寻历史中的蜘蛛 蜘蛛民俗志 文艺作品中的蜘蛛 可当食物、药材的蜘蛛 蛛丝是未开发的天然资源 宠物蜘蛛 防治农林害虫上的利用 第三部分 自己动手篇 第一章 蜘蛛的采集 第二章 标本的制作 第三章 蜘蛛的饲养 第四章 蜘蛛实验 作者后记 附录台湾产蜘蛛名录 序言 继《午茶昆虫学》和《黑道昆虫记》之后,朱耀沂教 授再度出招,将“触角”自昆虫伸向同属节肢动物类的蜘 蛛。由书名《蜘蛛博物学》,不难想象此书涵盖的内容是 丰富多彩的蜘蛛世界,而作者也是博学多闻的重量级学者 。 虽然也有少数人钟爱蜘蛛,但相较于昆虫,蜘蛛并未 受到大多数生物学者和社会大众的青睐。世界各国多在大 学院校设有昆虫学系,但几未听闻有独立的蜘蛛学系或相 关研究组,由此也可见一斑。其实,蜘蛛在陆地上立足和 进化的过程与昆虫联系紧密,因为蜘蛛为捕食性动物,其 食物来源主要是昆虫,因此蜘蛛在自然生态系统或农业生 态系统皆具有重要功能,在农业上更是利用蜘蛛来控制害 虫的发生。 长久以来,由于媒体传播与主观经验造成的错误认识 ,许多人对蜘蛛充满畏惧和厌恶感。不论在童话、文学还 是电影中,蜘蛛都往往被塑造成凶狠、残暴和恶毒的负面 角色,这更加深人们对蜘蛛的疏离感,因而对蜘蛛的趣味 生活了解十分有限。目前流行的蜘蛛图鉴数量有限,而且 以介绍蜘蛛种类为主,而广泛讨论蜘蛛生态与行为的科普 书籍则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朱教授退休之后,不忘为人 师的天职,重拾妙笔生动地撰写此书,期能扭转人们对蜘 蛛的错误印象,并培养研究蜘蛛的生力军。朱教授以细腻 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有关蜘蛛特殊行为和生态的点 点滴滴。 生物为了存活繁衍,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策略,而唯有 在进化的观点下,方能了解缤纷的生命现象存在的意义。 但朱教授并未教条式地讲述生物学理论,也不斩钉截铁论 断未定之论;反之,他字里行间充满睿智与对奥妙的生命 世界的谦卑,并以旁征博引的铺陈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趣 味现象之际,逐渐建立生物学概念和知识,起到寓乐于教 的效果。此外,他不时在趣闻之后,为读者指出许多未解 之谜、值得观察的题材和研究项目等。本书不仅传授趣味 知识,也教导与鼓励读者加入研究蜘蛛的行列,所以非常 适合喜爱生物科学的老师和学生研读。 朱教授学问渊博,不但通古今中外,亦涉猎文学、历 史、地理,可说是台湾昆虫学界的旷世奇才。本书除了深 入介绍蜘蛛的发育、活动、结网、捕食、交配繁育与亲子 关系等,另有篇章论述蜘蛛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充分展现 朱教授的文化涵养,让读者同时沐浴在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之中。蜘蛛吐丝结网与捕食的习性,自古以来在人类文化 中占有重要地位,常成为诗词及文学作品的主题。其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蜘蛛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例如二千 年前的古籍中就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记载,用来昭示 人们蜘蛛与作物丰收之间的关系。此外,蜘蛛作为食物、 药材和在农林害虫防治上的作用,蛛丝和蛛毒的实用价值 及未来的开发应用,在书中均有涉及,值得细细品读。 大树文化于迈进第十一个年头之际,为让台湾本土的 自然读物有更多样的风貌,特别邀请朱教授开“教授博物 学系列”之端,撰写《蜘蛛博物学》。本人有幸在出书之 前拜读样书,发觉朱教授的学问不因退休而减损,反而更 加广博精深,全书读来趣味十足,知性感性兼具,谨略抒 数语表达对朱教授的崇高敬意,并和所有读者拭目期待续 集的问世。 导语 蜘蛛不是昆虫,但长久以来人类对蜘蛛有太多的误解与成见,很少有人专门去研究。台湾昆虫学家朱耀沂在长期的研究中积累了许多关于蜘蛛的知识,在本书中,他从蜘蛛的形态结构、蜘蛛的分类以及蛛网的形态等入手,从各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丰富多彩的蜘蛛世界,在趣味横生的“蜘蛛万花筒”中,也提出了很多可供探讨的有趣问题,为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亲手做实验的指南。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认识蜘蛛”,介绍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蜘蛛万花筒”,讲述与蜘蛛有关的趣闻;第三部分“自己动手”,介绍了一些亲自接触蜘蛛的方法,旨在借此减少大家对蜘蛛的反感,进而培养出一批研究蜘蛛的生力军。 最后附有台湾地区蜘蛛名录,由大陆地区蜘蛛专家进行了审读、修正。 本书值得推荐给一切爱蜘蛛、怕蜘蛛,以及对生物学实验研究有兴趣的读者。 后记 《蜘蛛博物学》这本书已到了尾声,看完这本书,各 位有什么感想呢?相信一定会有人改变对蜘蛛的看法,甚 至想从事一些与蜘蛛有关的研究,这样也算是达到我编写 这本书的目的了。那么,研究蜘蛛究竟应该从何处着手呢 ?其实方法很多,在此我提出如下两个建议。 第一建议属于较基础、偏向个人兴趣的方面。虽然蜘 蛛属于常见的动物,屋内、庭院或野外随处可见,但至今 被发现的种类并不多。正如本书中所述,全世界已知的也 只有约五万种,其中确定分布在中国台湾的则只有三百种 左右。热带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印度、缅甸约有四百到 五百种,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则仅有约二百种。这些 国家的土地面积是中国台湾的好几倍,由此可知,在热带 地区仍有许多种类的蜘蛛尚未被专家们发现。其实,不必 特地远征海外,只要认真地采集,要在中国台湾发现新的 蜘蛛种类并不是件难事。不过在此之前,必须先在鉴定工 作上下一番功夫。总而言之,以蜘蛛分类研究为主题,要 扬名于蜘蛛学界,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认为 分类工作太过单调,那么不妨着手从事生态习性上的观察 。由于蜘蛛没有翅膀,移动性较能飞翔的昆虫更弱,因此 只要有恒心,便能在不惊动到它的原则下,进行长期的生 态观察。相信对于那些不太愿意在野外奔波采集的人来说 ,这是个不错的研究题材。 相信各位读者在看过《蜘蛛博物学》之后,便会发现 我也无法对许多蜘蛛的习性做详细的介绍。原因之一便是 有关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做得太少。因此,只要有恒心、 毅力,以敏锐的眼光就一种特定的蜘蛛去做观察,相信必 定可以写出一篇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并受到专家们 的赞扬。我之所以能如此肯定地断言并做乐观的展望,是 因为目前世界上研究蜘蛛的专家并不多,仍有许多留待各 位去探讨、发掘的空间。目前有个蜘蛛专家们所组成的国 际性组织——国际蜘蛛学会 (InternationalSocietyofArachnology),该学会每三 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以供专家们发表研究成果、交换意 见,但是目前的会员人数尚不到七百人。参加该学会会议 的业余人士固然为数不少,但是全世界只有七百位蜘蛛专 家,确实略显不足。 第二个建议属于较实用的方面。虽然蛛毒对于人体的 致命性尚待进一步探讨,但是蜘蛛为了捕捉猎物而使用蛛 毒却是毋庸置疑的。自古以来,人们对蛛毒早已有所研究 ,如壁钱(平蛛)、蝇虎、蝗蜡、斑络新妇(人面蜘蛛) 等蛛名曾出现在本草学书籍中,表明人们早就将蛛毒运用 在医学上。最近的研究更是将蛛毒中的一些成分加以开发 ,用以治疗老年痴呆症或其他脑神经系统疾病。 蛛毒的功能不止于此。大家都知道蜘蛛的主要食物是 昆虫,而蛛毒是为了杀死或麻痹昆虫,在蛛体中产生出来 的。我们可以从分析蛛毒的成分着手,找出专门对昆虫的 运动和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的成分,进而开发出新的杀虫 剂。这种杀虫剂不仅无残留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 且由于该有毒成分会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所以对消费者而 言,也没有安全上的顾虑,更不会对食虫性的鸟类等野生 动物造成危害。如果这种杀虫剂可以开发成功,害虫防治 领域将会开启一个新的局面。 再来谈谈蛛网吧!如果将某些麻药或是生理活性物质 注入结网型蜘蛛的体内,它将无法结成正常形状的蛛网。 利用此项特性,先将要检验的物品让蜘蛛吸收,然后依据 蛛网形状不正常的程度,检验出物品中是否含有麻药等化 学物质。这项侦测方法虽然仍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如果扩 大运用,用以检测食品、饮料中是否含有微量农药或是其 他有毒物质,其利用价值将大幅提升。 另一项值得开发的自然资源是蛛丝。由于蛛丝具有杀 菌效果,所以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懂得用蛛丝、蛛网做 成包扎伤口用的绷带。而居住于大洋洲岛屿上的居民,曾 利用蛛网来制作捕鱼用具。如果我们以弹性特佳的蛛丝代 替钢丝来建造吊桥的话,大概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材料就够 了。不过,建好的吊桥可能会因为弹性太好而摇晃得厉害 。反而没有人敢过呢! 如果能够大量生产蛛丝,并善加利用,其应用范围是 绝对不容小看的。例如制作警察和军人的钢盔,或是制成 绝不会被虫蛀食的衣料用来做防弹衣。尤其制作防弹衣时 ,由于蛛丝具有能够吸收动能的特性,还可将防弹衣的重 量减少到现在的数分之一,如此便能使警察、士兵之活动 更为灵活。此外还可利用其极佳的弹性,制作成不易断裂 的登山用绳索等。如果能再添加耐热性的话,还能制作出 捕捉敌方战斗机或是回收人造卫星的捕获网呢! 养蚕业为了改善蚕丝的质量、形状,有时会在饲养过 程中以一些生长激素来处理家蚕,成功地培育出大如鸡蛋 或小如豆子的蚕茧,而形成蚕茧的蚕丝直径也会随着蚕茧 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如果能将类似的方法运用在蜘蛛身上 ,或许可以开发出具有不同特质的蛛丝! 开发应用蜘蛛的方法和技术是条漫长的道路,除了必 须对蜘蛛具备深入的了解外,还需要生物学、化学、工程 学等其 精彩页 蜘蛛不是昆虫 让我们先抓一只蜘蛛来看看它的身体吧!别担心,正如后面的一些章节中所介绍的,台湾常见的蜘蛛都没有所谓的“毒性”,就算真的运气不好被它们咬一口,也顶多是痛上一阵子罢了! 蜘蛛和昆虫一样,虽然身体内部没有骨头,但体外有较硬的壳,即所谓的外骨骼。昆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而蜘蛛的身体由头胸部(即头部和胸部)和腹部两部分组成。除此之外,昆虫的头上有一对明显的触角(虽然蜻蜓、蝉等的触角较短,但是透过放大镜还是看得到的),而在蜘蛛的头胸部却没有相当于触角的构造。 再来看看步足的结构。昆虫共有前、中、后三对步足;而蜘蛛则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4对步足。蜘蛛和昆虫的步足都有分节,因此昆虫和蜘蛛在动物分类学上都属于节肢动物门。属于节肢动物门的动物为数不少,例如虾、蟹、蜈蚣、马陆、蝎子等,它们都有分节的步足。 虽然蜘蛛和昆虫具有足肢分节、体表有外骨骼等共同特征,但综上所述,我们仍可发现下列不同之处: 1.蜘蛛的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组成;昆虫的身体则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 2.一般来说,蜘蛛有八只眼睛,且都是单眼;昆虫则有一对复眼和一至三个单眼。 . 3.蜘蛛头胸部的前端具有一对六节的触肢;昆虫则有一对触角。 4.蜘蛛没有翅膀;而大多数的昆虫有两对翅膀。 5.蜘蛛有四对由七节组成的步足且末端具爪;昆虫只有三对五节的步足。 6.除了最原始的蜘蛛腹部有不明显的分节外,大多数蜘蛛腹部并不分节;但昆虫的腹部通常是由十一个腹节构成的。 7.蜘蛛以书肺和气管作为呼吸器官;昆虫利用气管和气管开口的气孑L来呼吸。8.大多数蜘蛛腹部末端有三对吐丝用的纺器;昆虫则没有。虽然家蚕等昆虫的幼虫会在化蛹前作茧,但它们是由口吐丝结茧;而足丝蚊之类的昆虫虽然也有吐丝的习性.不过是由前足跗节吐丝,因此并没有从腹部吐丝的昆虫。9.蜘蛛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身体随着蜕皮而变大,但在成熟之前不会变蛹,也就是以不完全变态的方式完成发育;昆虫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不经历蛹的阶段而以不完全变态过程变为成虫,另一类在幼虫阶段与成虫阶段之间要经历蛹阶段的完全变态。 10.蜘蛛生殖器的开口位于腹部靠近头胸部的基部;昆虫生殖器的开口则在腹部的末端。 11.绝大多数蜘蛛的螯肢具有毒腺,而昆虫的口器没有毒腺。虽然蜜蜂、胡蜂等昆虫具有毒腺,但这些毒腺位于腹端,是由产卵管变化而成的。 当然蜘蛛和昆虫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从上述11点,相信应该可以让读者了解关于蜘蛛的基本概念吧!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蜘蛛约有五万种,和一百多万种昆虫相比,实在有点小巫见大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为蜘蛛寻根,看看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进化的! 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得知,地球约在距今四十六亿年前就已形成了,但是目前所知最老的岩石,是距今约四十亿年前形成的。也就是说,最早的六亿年间冥王代的情形我们不甚清楚。而一般所谓的地质时代,就是指冥王代以后的四十亿年。 经过一段漫长而且没有生命现象的化学进化时代,终于,在约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发现了生物存在的迹象;到了寒武纪的末期,开始出现多种具有硬壳且身体构造较为复杂的生物。此后的志留纪,是三叶虫、笔石等海栖无脊椎动物的繁荣期;到了古生代的中后期,则是各种鱼类祖先的兴盛期,因此志留纪和此后的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此外,在志留纪还发生了一件生物学上的大事,那便是动植物的登陆。原本生活于水中的动植物,在志留纪开始向陆地发展,扩张它们的分布范围,于是一些无脊椎动物也跟着登陆。到了泥盆纪的末期,从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也开始了在陆地的新生活。P13-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