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享誉世界的俄国文豪,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的贵族家庭。自幼天资聪颖,15岁考入莫斯科大学,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20岁前往柏林大学进修哲学。34岁发表作品集《猎人笔记》,名声大振。37岁创作首部长篇小说《罗亭》。42岁时创作脍炙人口的情感小说《初恋》。此后常年侨居法国,晚年定居巴黎,驰誉欧洲文坛,与福楼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文学巨匠交游甚密。 65岁时逝于巴黎。遗体运回祖国,葬于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在他的哀悼会上,法国作家勒南说:“这世上再也无人能像他那样成为全人类的化身。” 目录 名师导读(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名师导读(二) 精彩页 “喂,彼得,还没看见吗?”说话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绅士。他的外衣沾满了尘土,裤子是方格纹的,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日这一天,他从公路上的一家客店里走出来,站在低低的台阶上。彼得是他的听差,这个小伙子脸蛋滚圆,下巴上长了些浅白色的柔毛,小小的眼睛,有些无神。彼得耳朵上带着一只蓝宝石耳环,头发染成不均匀的颜色,还擦了很多油,举止文雅,他身上的这一切都表明,这是个时髦的年轻人。他敷衍地朝路上望了望,回答道:“老爷,看不见,完全看不见。” “看不见吗?” “看不见。” 主仆两人又进行了一次相同的问答。 绅士长叹一口气,坐在了一条小凳子上,带着一副沉思的表情,向四周张望,趁他弯腿坐着的这一会儿,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绅士。 他叫尼古拉,在离这个客店十五里的地方有一片两干亩的上好田产。他把这些土地分给自己的两百个农奴,创办了“农庄”。尼古拉的父亲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将军,倒也不坏,参加过一八一二年战役。这个地道的俄国人,一生都消磨在军队里面,经常驻扎在外省,因为他的官职,他在那些地方成了相当重要的人物。尼古拉跟他的哥哥巴威尔一样,出生在俄国南部(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巴威尔),十四岁以前,他一直在家里念书,接触到的人不是平庸的家庭教师,就是阿谀奉承的军官。他的母亲是一个“官派十足的将军夫人”,戴着十分考究的帽子,穿着寒率作响的绸衣,讲起话来声音很高。孩子们每天早晨要吻她的手,晚上她照例要给他们祝福,总的来说,她过得十分快乐。尼古拉小时候的外号是“胆小鬼”,慢慢长大后,也没有丝毫勇武的表现,可就因为他是将军的儿子,便不得不和他哥哥巴威尔一样去报名参军。好笑的是,在接到任命消息的那一天,他刚好跌坏了一条腿,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成了永远无法治好的“瘸子”,只能去做文官。十八岁,尼古拉就到彼得堡去上大学,一八三五年毕业,而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因为阅兵成绩不好,被免了职,不久后就因为中风与世长辞,她的母亲受不了免职闲居的沉闷无聊,不久后也去世了。 尼古拉在他的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就爱上了一个小官员的女儿玛丽亚,这让他们很烦恼。玛丽亚是一个美丽并且有修养的女孩,服丧期一满,他们就立刻结婚了。尼古拉辞去父亲生前给他谋取的官职,和他的妻子搬到乡下定居,安享家庭的幸福。不久后,他们便有了自己的儿子阿尔卡狄。他们一块儿看书,弹钢琴,唱歌,她种花养鸡,他料理田庄,偶尔出去打猎,生活平静而快乐,阿尔卡狄渐渐长大,他们从未分开过。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一八四七年,可怜的玛丽亚去世了,这沉重的打击,让尼古拉几乎一夜白了头。出国旅行散心的计划泡汤后,尼古拉只得回到乡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什么都不想做。后来他对田地改革的事情很感兴趣,便着手做起来。一八五五年,他送儿子到彼得堡读大学,并在那儿度过了三个冬天,除了跟阿尔卡狄的一班年轻朋友结交,他很少出门。第四年冬天,他有事情离开彼得堡,所以我们看到了这幅场景——他等着自己的儿子拿到学位归来,就像当年自己从大学毕业一样。他的头发已经完全灰白,身子骨倒还很硬朗,只不过有点儿驼背。 仆人彼得在大门口点着烟斗抽起来,尼古拉埋着头,望着破旧的台阶。一只肥大的花母鸡安稳地迈着步子朝他走来,一只肮脏的猫装腔作势地蜷伏在栏杆上面,一副不高兴的神情。太阳很大,客店阴暗的过道里散发着一股黑麦面包的味道。“我的儿子……大学学士……阿尔卡狄……”这几个词语翻来覆去地在他脑子里打滚,他想得出了神。当他努力转移自己的思想时,便想到了亡故的妻子……“要是她还活着就好了”,尼古拉悲痛地喃喃自语。一只深蓝色的鸽子飞到路中间,急匆匆地到一个水洼里去喝水,尼古拉正望着这只鸽子的时候,耳边传来由远及近的车轮声。 “老爷,一定是他们来啦!”彼得从大门口过来报告。 尼古拉高兴地跳了起来,顺着公路望去。公路上,一辆四轮敞篷车出现了,车子里面,一顶大学生制帽的帽檐下露出一张亲切熟悉的脸庞。 “阿尔卡狄,阿尔卡狄!”尼古拉一面叫,一面挥动着两只手迎了上去……几分钟过后,他的嘴唇便贴在一张被太阳晒黑的脸颊上了。(P1-4) 导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60年代农奴制改革之后,反映了代表不同阶级力量的“父与子”辈的关系、精神、思想的不同。 《父与子》揭示了面临社会变革时期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这是俄国文学史上揭露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和揭示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品。问世之初曾在俄国引起争论,但至今一直为中外读者所喜爱。 序言 名著题解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 纪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 剧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 ,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 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 制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 说《罗亭》,《贵族之家 》,《前夜》,《父与子 》,《处女地》,中篇小 说《阿霞》,《初恋》等 。作为一个贵族地主和接 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 响的贵族知识分子,屠格 涅夫的思想是矛盾的,他 从小就从母亲的和其他农 奴身上看到了地主对农奴 的残酷剥削和虐待,他否 定农奴制度,后来还在自 己的庄园里进行解放农奴 的改革。但他毕竟是个贵 族,就他而言,作为一个 温和的自由主义者,贵族 的根本利益与自由主义的 思想要求他在政治思想中 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思想 基础是人道主义,反对暴 力,主张用渐进、改良的 办法推动俄国前进,因此 他始终没能达到革命民主 的高度。 《父与子》是屠格涅 夫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 60年代农奴制改革之后, 反映了代表不同阶级力量 的“父与子”辈的关系、精 神、思想的不同,其中以 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 基尔沙诺夫,与农奴制度 改革中平民知识分代表巴 扎罗夫之间的矛盾最为突 出。在这部小说中屠格涅 夫运用了一个崭新的词汇 “虚无主义者”来称呼像巴 扎洛夫一样否认一切旧传 统、旧观念,宣称要决斗 ,却没有行动的年轻人。 小说问世后再文学界引起 剧烈的讨论。 阅读导入 (一)亲爱的小读者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 到与自己意见、观点不一 致的人。但如果那个人和 你一直无休止地争论你会 怎么做呢?是选择和他争 论高下,还是选择退一步 海阔天空?如果那个人还 是位长者,你会坚持和他 争论到底吗?虚无主义的 巴扎罗夫和老派古板的巴 威尔第一次见面就争论起 来,到最后甚至还拔枪决 斗,他们的争论点到底是 什么呢?结果又会如何呢 ? (二)时代不断发展 ,有时候和父母聊天,你 会发现他们对明星,对你 感兴趣的话题都不了解, 甚至还觉得他们的观念有 点落后,还不如和同伴能 聊得不亦乐乎。在几次争 论下,阿尔卡狄的父亲尼 古拉发现和孩子之间的距 离越来越大,他感到非常 担忧,但这个距离的来源 是什么呢?我们和父母是 否也会遇到这样的问呢? 读了故事,或许你就有答 案了。 (三)有人说,规则 就是用来打破的。上课为 什么一定要坐得端端正正 ,能听懂就好了;早上为 什么不能迟到,我在家里 把早自习事都完成就好了 ……你有没有一刻觉得学 校的一些规则、制度已经 过时了,崇尚合理和更实 用的方案。作为一个“虚 无主义者”的巴扎洛夫, 他就否定一切的旧传统、 旧观念,他崇尚更加实用 的自然科学,在那个时代 ,巴扎洛夫做了那些努力 ?到底没有没有打破了旧 规则、旧制度?结果又会 是怎么样呢?读完这本小 说,你会有更加深刻的体 验。 (四)这是一个非常 好的机会,可惜只有一个 ,我最好的朋友也需要, 要不要让给他呢?遇到这 样的困境你会怎么做?小 说中阿尔卡狄和巴扎罗夫 也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只 不过,他们是爱上了同一 个人,当然也故事中也出 现了不少的误会与冲突, 俩人会怎么处理他们的关 系的呢?争吵?反目?还 是谦让?读一读故事吧。 (五)父母的爱也会 成为负担。有时,父母会 用爱的名义包办很多事, 不让你插手,但这样恰恰 会让你反感,甚至无奈。 所谓的“为你好”,恰恰成 了负担,说出来又怕伤了 父母的心。阿尔卡狄跟着 巴扎洛夫去他家后,见到 了两个善良的老人——巴 扎罗夫的父母,老两口都 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巴扎 罗夫也十分爱自己的父母 ,但因为父母表达爱的方 式让他十分困扰,因此, 刚回家不久,巴扎罗夫却 想要急着离开。父母究竟 做什么了什么让他感觉困 扰?他最后又是怎么做不 让父母伤心? 内容推荐 本书描写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与以巴威尔为代表的贵族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两者之间新旧思想的斗争。全书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下描述了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爱与隔阂、人生的无奈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