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寅恪(自由独高标)/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屈小强//李拜天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本书描写了陈寅恪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的一生,从幼年陈寅恪开始,一直到陈寅恪去世,从当时的大环境和陈寅恪个人的行进轨迹,向读者展示了陈寅恪的心历路程。
目录
引言澡雪见精神
第一章 凭栏一片风云气
——山河岁月,波澜人生
第一节 从“读书种子”到四大导师
1.在留日大潮中
2.复旦的“学霸”
3.蒿目时艰多乡愁
4.他乡通读《资本论》
5.“试水”新政权
6.天才成群地来
7.辨伪识真,变废为宝
8.文献主义的浸染
9.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10.举荐之趣和《与妹书》
11.艰难蜕变
第二节 八干里路云和月
1.撤离北平
2.奔赴长沙
3.转战蒙自
4.昆明讲史
5.牛津梦断
6.投入选战
7.滞留香港
8.难舍桂林
9.爱上成都
10.复归清华
11.艰难抉择
第三节 康乐园的美丽和忧愁
1.南岭温情
2.自由高歌
3.好事多磨
4.书生反击
5.暮年膑足
6.人生绝唱
第二章 遥望长安花雾隔
——书生意气,家国情怀
第一节 在香港沦陷的日子里
1.进退维谷
2.港大任教
3.著书立说
4.香港沦陷
5.无课可上
6.度日如年
7.浩然之气
第二节 对科学院的答复
1.历史所所长的人选
2.请君出山
3.百无一用是书生
4.对科学院的答复
5.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第三节 学人的辉煌
1.一代大家
2.治史成就
3.新考据学成就
4.区域文化成就
5.宗教学成就
6.语言学成就
7.教育成就
8.诗歌成就
第三章 种花留与后来人
——薪火相传,润物无声
第一节 从清华到中大
1.执教清华
2.执教联大
3.执教西大
4.执教燕大
5.执教中大
第二节 教授的教授
1.何谓“教授的教授”
2.吴宓教授之教授
3.冯友兰教授之教授
4.季羡林教授之教授
第三节 可以托付生命的弟子
1.蒋天枢
2.刘节
3.王永兴
4.许世瑛
5.陈守实
6.翁同文
7.汪筏
8.金应熙
9.周一良
第四章 患难朋友犹梦存
——高山流水,灵犀相通
第一节 王国维:风义平生师友间
1.王国维之死
2.忘年交
3.永恒的纪念碑
第二节 吴宓:双星银汉映秋华
1.双星初识
2.双星再聚
3.昆明避难
4.再聚成都
5.生命会晤
6.肝胆相照
第三节 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1.两代姻亲
2.四年同学
3.慧眼识珠
第四节 四女史:红巾翠袖谁揩泪
1.知音冼玉清
2.知心黄萱
3.知交高守真
4.贤内助唐篑
结语 声远听风铃
附录一 陈寅恪与敦煌学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悠远深沉
、丰厚博广,犹如河汉之无
极。对历史文献的发掘、梳
理、认知与解读,则是一个
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文化
中国:边缘话题丛书》,借
以丰富坚实的史料,佐以生
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倚以现
代的思维和理性的眼光,立
以历史的观照与文化的反思
,将某些文化精神进行溯源
与彰显,以启发读者的新审
美、新思考和新认知。
何谓“文化中国”?“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文化中国
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旨,
以传承中国文化为责任,以
求提升中国民众的人文素质
。而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需要新的努力;传统文化
解读与现代意识反思之间的
纠葛与交融,需要新的形式
。正如陈从周先生在《园林
美与昆曲美》中所说的那样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
,“典雅”“雅趣”“雅致”“雅淡
”“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
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
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
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
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
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
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
,宜欣赏,人游其间的那种
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
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
而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
;而是宜坐,宜行,宜看,
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
,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
,它不是那种“嘣嚓嚓”,而
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
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
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
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
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
音节适应不了“嘣嚓嚓”的急
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
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
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
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
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
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丛书》,亦如陈从周先生所
言之“园林”与“昆曲”,正是
以展示中国文化此种意蕴与
神韵为己任的。
何谓“边缘”?20世纪80年
代后期,学术降落民间,走
向大众,体现了对大众文化
和下层历史的更多观照。由
此,“大历史观”下的文化研
究,内容日趋多元化,角度
渐显层次,于是,那些不处
于主流文化中心的,不为大
多数人所熟悉的,或散落在
历史典籍里的,但却是中国
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人
或事,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丰满了历史的血肉。对于
这些人或事的阐述与解读,
是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透视
与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其
意义亦甚为厚重而深远。
何谓“话题”?《文化中国
:边缘话题丛书》,为读者
提供了一种文化解读的别样
文本,讲求深入浅出、雅俗
共赏,采用“理含事中,由
事见理”的写作风格,由话
入题,由题点话,以形象化
、生动化的表述,生发出个
人新见和一家之言。这种解
说方式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的,绝不戏说杜撰,亦非凿
空立论,正是现如今大多数
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讲述
方式,呈现出学术与趣味的
统一,“虽不能至,固所愿
也”。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丛书》第五辑仍然共有五种
,与我们的大型丛书系列《
文化中国》(含《永恒的话
题》和《边缘话题》两个子
书系)之总体意旨、撰写取
向相一致,持续阐发某种含
蕴勃动着的深层文化精神,
以求穿透漫长岁月织就的重
重迷雾,彰显一份恒久的时
代意义,立足于现代读者群
体的认知意识,期待一些心
灵的感应与契合,追寻、持
守那纯净的理想主义色彩。
总体言之,本辑命名为“
民国文化风范之约略”,则
是选取悠悠历史长河中间,
一个拥载着极特别极复杂意
义的段落来作为展开背景和
社会环境,对其多元多样化
的文化现象进行“话题”式的
剖析和评述——自晚清、民
初以降,径直延伸,以迄于
20世纪中叶——这是一个较
为宽泛的时问概念。“三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力度不
等地冲击、影响、制约、更
改着丛书中五个文化人物的
生命轨迹与命运走势。尽管
大师已去,种种文化性格随
着时移世迁也或成为绝响,
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背影,但
是,我们现在反倒更真切明
晰地感知到他们那特定时代
文化标志的符号意义,以及
经由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坚
持执守而诠释的人生的根本
意义与恒久价值。
若仔细究察,这五位文
化人物确是各自从属于不同
社会类型,因之彰显出其特
定的人文身份象征,异彩纷
呈。虽然偶有交集,但交集
远逊于差别,而各自拥载独
有的命运形态与人生道路。
如果大致给予归纳,则苏曼
殊、李叔同二人,虽一位曾
三次出家为僧,一位或虎跑
寺壮岁断食,终生皈依空门
,皆同样关系佛缘。但是就
其整体生命的心相行踪而言
,都依稀贯注了那份浓重的
入世践行情怀与终极的精神
追索,执念于“众生”。而章
太炎却是始终以复兴弘扬民
族文化传统为己任,从种族
到家国、学理而及于思想精
神,对其怀有极其强烈的责
任心和使命感——“舍我其
谁”。所以,无论作为激扬
坚决的革命家,抑或终成经
典的学问大家,并不被岁月
磨洗掉亮色。至于王国维、
陈寅恪则应是纯粹的学者,
在这里,学术与生命已经坚
密有机地汇融成一体。经时
间,历空间,他们所创
导语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他就是陈寅恪。
本书描写了陈寅恪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的一生,从幼年陈寅恪开始,一直到陈寅恪去世,从当时的大环境和陈寅恪个人的行进轨迹,向读者展示了陈寅恪的心历路程。
后记
陈寅恪先生是近三百年
难遇的文化精英;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又以“未尝
侮食自矜,曲学阿世”,坚
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而名重士林。对于这样
一位大师级人物博大精深的
学问体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
世界,我们这部小书的叙述
只能算作浮光掠影,尚不能
言入其堂奥,遑论探骊得珠
了。我们的初衷,是尽力还
原一个真实而丰满的陈寅恪
,奈何力有不逮,且时间紧
迫,文内舛误疏漏在所难免
,还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本书资料主要引自《陈寅恪
集》(三联版)及陈寅恪亲友
学生与其他研究者著述,在
此不一一具名(可参见主要
参考文献)而一并躬谢。
写作过程中有幸邀请到
诗人、专栏作家李拜天加入
。他撰写的部分如下:第一
章第二节之第l、2、3、7、
8、11小节,第三节之第5
、6小节;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节之第l~3小节,第三
节之第4、5、7小节;第三
章;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
之第1、2小节。为此特向他
表示诚挚的谢意。
而与笔者最早的合作者
则是《文化中国》丛书的两
主编乔力先生(山东省社会
科学院)和丁少伦先生(济南
出版社)。与他俩的合作历
史已有十来年。此次承蒙信
任,再次参与丛书撰写,甚
是愉快。而济南出版社副总
编辑胡瑞成先生以及责任编
辑胡雨薇女史对本书的最终
付梓,亦有很大帮助,在此
也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屈小强
2017年9月于四川省人民
政府文史研究馆
精彩页
第一章凭栏一片风云气
——山河岁月,波澜人生
第一节从“读书种子”到四大导师
1.在留日大潮中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击穿了大清帝国深闭固拒的铜关铁锁,也催醒了一部分优秀士人去睁眼看世界。随着1901年更加屈辱的《辛丑条约》尘埃落定,“救亡图强”成为时代主旋律,一批批青年学子跨海渡洋,去向打败了中国的“先生”——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偷经学艺,以期收拾山河,振兴中华。这时,已从南昌移家江宁(南京)的陈三立也打算将两个儿子——衡恪、寅恪送往日本求学。他在1901年秋冬之交(《辛丑条约》刚签订不久)写有七律《晓抵九江作》以抒心志: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孔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
这是一首直指《辛丑条约》的嫉世忧时之作,是没有问题的。其颔联、颈联直吐胸中愤懑而破腔排空,苍凉悲切又怀有希望。末旬那高翔于“万峰巅”上的“啼雁”,正是其希望所寄。诗中“曙色”“啼雁”,既泛指当时的留洋或留日浪潮,又暗喻即将投入这一浪潮的两个爱子——他们既是国家复兴的希望,也是白戊戌维新以来遭到重创的义宁陈氏家族再度崛起的希望。
中日甲午战败后,举国震惊之余,人们开始瞩目日本。陈宝箴、陈三立倾力参与的戊戌维新运动便以日本为效法对象。日本政府为缓和甲午之后的对立情绪,遂邀请中国派遣学生留日。1896年,驻日公使裕庚因使馆工作需要,招募戢冀翠、唐宝锷等十三人到日本留学,开留日之先声。到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已达一百四十三人。
从1901年起,鉴于《辛丑条约》带来的困境,清政府大力提倡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并许诺留学归来分别赏给功名、授以官职。1905.年,清政府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出国留学遂成为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与发展自己的一条出路。而日本政府则企图通过留学生来培植它在中国的势力,顺带获取一些外汇;日本中下层人士希望和中国友好,加强文化交流,也主张吸引中国留学生赴日。在两国朝野的鼓动下,一时留日学生势如潮涌。据统计,1901年留日学生人数为两百七十四人,1902年夏为六百一十四人,1904年为一千四百五十四人,1905年冬为两干五百六十人;1906年夏为一万二千九百零九人,年底达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余人,为留日学生人数的最高峰。
1902年3月24日,年仅十三岁的陈寅恪,在南京长江码头登上了日本轮船“大贞丸号”,幸运地成为皇皇留日大潮的一员。
作为世家子弟的陈寅恪,虽然家世已经没落,但仍能靠着亲戚的关系来赢取这次赴日留学的机会——尽管只是白费。这样的机会,举目四万万中国人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为他带来幸运的是他的亲舅舅俞明震。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土,在陈寅恪出生那年的1890年中进士。这进士好像是专为小陈寅恪中的一样——在陈寅恪十三岁这年,俞明震已凭进士资历做了江南(南洋)陆师学堂兼附矿务铁路学堂的总办(即校长,实于1901年就任)。其时俞明震受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赴日本视察学务,兼送江南陆师学堂及附矿务铁路学堂二十八名学生官费留学日本,于是顺便把两个外甥陈衡恪、陈寅恪送出国门,带到日本。
陈寅恪后来回忆说,他于赴日途中,在上海碰见了李提摩太——就是那位先前在中国大力鼓吹西学,狂热支持维新变法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用熟练的汉语夸奖陈氏昆仲的此次东洋求学:“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能得到这位差点成为光绪皇帝顾问的洋人如此称赞,少年陈寅恪当然“甚喜”;但当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不在此,而是这位“老外”那口流利的京片子(即北京话)。这件看似不经眼的事,却成为以后陈寅恪去发奋通晓二十多国外语的一个重要诱因。
陈寅恪抵日后,即与长兄衡恪一道,以舅舅俞明震家族随员的名义,获日本外务省批给的“家族滞在”签证,以“听讲生”的身份,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学中有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林伯渠、李四光等。是年底,衡恪获官费留学生名额,仍在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两年后,即1904年夏,陈寅恪在暑期中返回祖国,同仲兄隆恪一同正式考取官费留日。是年秋,他再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5年冬,陈寅恪因脚气病日益严重,已不能再坚持学习,遂于寒假之时,与陈衡恪、隆恪一道从东瀛归国,此后再未踏上前后呆了三年多的这片所谓“日出扶桑”之土。不过衡恪、隆恪则于1906年返日继续求学,相继获得大学文凭;周树人、林伯渠、李四光等也先后学成归来,只有陈寅恪仅为弘文学院的高中肄业生,没有文凭。
陈寅恪求学日本的三年多是否失败了呢?不然。第一,这三年多,他已全面掌握了日语,这是他平生精通的第一门外国语言。第二,在这三年多,他大体了解并能剖析日本历史和社会风俗的流变及现状。第三,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对日本学术文化的由来、特点及其内容作了较深入探讨。因为有了这些铺垫,陈寅恪尔后才能顺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