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4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召集“十六大”报告起草组全体会议,就党的“十六大”丰题、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需要阐述的重大问题及对起草工作的要求,作了重要讲话。
就是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报告主题的确立,开启了正式起草的大门。
2002年1月15日,起草组成员深入讨论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基本思路。从这一天开始,起草组着手拟定报告提纲。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热烈讨论。40多天的时间里,起草组数次召开会议。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起草组成员反复讨论、集体攻关,数易其稿后,拿出了报告提纲。
2月18日,江泽民审阅报告提纲后,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如何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机制建设、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斗争、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
根据江泽民的指示,起草组对提纲进行了认真修改。2002年2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过讨论,原则同意报告提纲,并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
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在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开始起草报告。
两个多月后,起草组经过反复修改,写出报告初稿,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5月16日、17日,政治局常委连日审议了这份报告。
江泽民和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强调,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报告一定要充分反映,尤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就业和再就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2002年5月31日,在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江泽民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全国省、区、市和中央部委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军队各大单位的主官参加了这次会议。
江泽民在讲话中,对“十六大”报告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一我党的优良传统,贯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整个起草过程中。
在一年多的起草过程中,江泽民先后两次向起草组作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4次、政治局先后两次开会,就报告进行讨论。
一年多的起草过程,生动而具体地说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2002年8月26日,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报告稿下发全国178个单位,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参加讨论的有党的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人,党内部分老同志,共3100多人。
9月18日,各方面的意见全部反馈到起草组。根据反馈的意见,大家一致赞同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思路、内容和重大提法,认为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振奋人心的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条条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大到报告结构、实际内容,小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体现了意见提出者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
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全面整理。对每一条意见,起草组都进行了3轮讨论。
先是起草组内各小组,对涉及自己部分的意见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然后,起草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各小组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讨论。最后,起草组又组织专门力量,对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逐个部门、逐个地区地进行了梳理,确保不遗漏一条意见。
起草组挑灯苦战八天八夜,对报告进行了重要修改和充实,共修改600多处。在增加了重要内容后,报告篇幅不压缩了3000多字。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这是报告中一句闪光的诂。
起草组的同志参阅了一些省、区、市的修改意见,汲取了经济理论界研究的成果,还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著《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落笔写下了这旬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让“财富”这个曾经被曲解和歧视的词汇,浓墨重彩地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