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加里(1914—1980),法国作家。原名罗曼·卡谢夫,俄籍犹太人后裔,童年时代在俄国和波兰度过,1926年移居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赴伦敦投奔戴高乐,参加“自由法国”空军,转战欧洲、北非和中东,获十字军功章和解放勋章等军事荣誉。战后二十年间在外交界工作,曾任法国驻洛杉矶总领事。
罗曼·加里于1945年发表处女作《欧洲教育》,一举成名。长篇小说《天根》(1956)和《来日方长》(1975)荣获龚古尔奖。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他的作品充满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并贯穿着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奋斗精神,着力揭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种种灾难,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
“根多得数不清,无比地多种多样和无比地美丽,其中一些深深扎在人的心灵中——一种向上向前、无休止且备受折磨的渴望——对无限的需要,渴求,预感,无限的期待——这一切缩小到人手的尺度,变成了对尊严的需要。自由,平等,博爱,尊严……没有更深的,然而更受到威胁的根。”
《天根》出版于1956年,被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法属赤道非洲的猎象与反猎象的故事,通过主人公莫雷尔一群人的行动,不仅直面急需善待自然、挽救物种、保持生态平衡的严峻课题,而且借此捍卫人的荣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尊严,洋溢着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欧洲一直拥有世上最好、最美的大学,在那儿产生了我们最美好的思想,给最伟大的作品带来灵感的思想,就是自由、人的尊严和博爱这些概念。欧洲的大学是文明的摇篮。但还有另一种欧洲教育,我们当前正在接受的教育:行刑队,奴役,酷刑,强暴——摧毁一切令生活美好的东西。这是黑暗的时刻。”
《欧洲教育》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波兰维尔诺(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森林中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游击队员的故事,真实地描写了游击队员、当地民众和德国侵略者的行为和心理。小说获得当年的法国批评家奖,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萨特在《现代》杂志发表评论,称其为“最好的抵抗运动小说”。
“我用手臂拥着她的双肩,再也听不见那些笑声,看不见那些嘲弄的眼神了。我这时唯一想到的是:我要去迎接艰巨的战斗,去为她履行我儿时许下的诺言,那就是跟我学步时代就知道的强大而残酷的敌人进行争夺世界主权的战斗,赢得胜利后光荣地返回故乡,使母亲获得应有的评价,使她做出的牺牲得到应有的报偿。”
《童年的许诺》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往事,刻画了一位勇敢而冒失、活泼而轻率、深情而严格的母亲生动的形象,字里行间浸沉着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拳拳的眷恋。小说在法国发行百万册,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为作者带来了国际声誉。
《来日方长》
“小家伙,别哭,老人要死,这是很自然的事。而你呢,你还来日方长。”
这个老混蛋,他想吓唬我,是不是?好长时间以来我就注意到,老年人经常说:“你还年轻,来日方长。”说的时候脸上还笑盈盈的,似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我站起身来。好吧,我知道我来日方长,我不会那么着急的。
1975年,罗曼·加里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发表了《来日方长》,再度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罗莎夫人》获得1977年奥斯卡*外语片奖。小说描写了阿拉伯孤儿毛毛和犹太妇女罗莎夫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同“种种压迫与非正义”抗争的故事,以生动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