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荀子》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廖名春教授解读。作者在古籍整理、先秦学术思想史等学术领域皆有深厚造诣。其对《荀子》的解读,以文献考证为基础,将《荀子》置诸整个先秦学术思想的大背景来下理解。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其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荀子与孟子齐名,世称“荀孟”,是先秦儒学的殿军,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及著作,对后来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影响极大。习近平同志曾在《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讲话中多次引用荀子的著述。
荀子是先秦儒学的殿军,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及其著作,对后来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影响极大。
一、荀子其人其书
荀子的姓氏、名字,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史记》称其姓氏为“荀” ;《荀子》本书 和《战国策》、《韩非子》、《韩诗外传》、《新序》、《说苑》、《汉书》以及刘向《叙录》等都作“孙”。
“荀”与“孙”是什么关系呢?唐人司马贞、颜师古、杨倞等人都认为是因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才将“荀”字改写为“孙”。但证之于史实,难以成立。汉代不讳嫌名,而“询”之与“荀”,刚好是字形、意义不同而仅读音相同的所谓嫌名
清人胡元仪又提出孙、荀并为姓氏说,认为孙、荀为两姓氏,就象陈氏改为田氏、荆氏改为庆氏一样。其实荀孙与田陈、荆庆一样,并非两姓,而只是由于方音不同造成的一姓氏的两种不同写法而已 。由“语音之转”而导致书写有别,这就是荀子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既被称为荀氏,又被称为孙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