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 |
分类 | |
作者 | 厄尔·F.齐姆克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以客观严谨的文笔记述了始自“巴巴罗萨”,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堡垒”行动、第聂伯河会战,苏军历次攻势及德军北方、东南、西部各战区相关行动,终完结于柏林会战的完整苏德战争史。在介绍战争进程的同时,本书还对战争中的人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人,亦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当时情况下做出某种选择的原因——比如芬兰元帅曼纳海姆为何在对苏态度上犹豫不决、几经转变,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但也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着J大关系。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描述东线战场,尤其是苏联红军与德国国防军、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这一路征战步伐的佳作,它不仅真实地描绘出了苏德战争,还回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红军究竟是如何赢得了战争。 作者简介 厄尔·F.齐姆克,他是一名历史学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同盟国军队,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参加太平洋战役。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学校继续任教,并开始系统地研究二战相关历史。 齐姆克博士著有《德国北方战线1940—1945》一书,并以章节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指挥部的决策》《简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游击队》的撰写。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柏林战役:第三帝国的终结》《德国占领军期间的美国陆军》,以及《苏联霸权》。 目录 作者简介 作者序 第一章 入侵! 第二章 大撤退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合围圈 第四章 斯大林格勒,转折点 第五章 向后转进 第六章 中线和北线 第七章 “堡垒”行动 第八章 苏联的第一次夏季攻势 第九章 第聂伯河会战 第十章 潮头奔涌 第十一章 双翼并进——南翼 第十二章 双翼并进——北翼 第十三章 定调 第十四章 灾难的前奏 第十五章 中央的崩溃 第十六章 南翼 第十七章 撤退和包围 第十八章 北方败局 第十九章 一月攻势 第二十章 帝国的防卫 第二十一章 柏林 第二十二章 结论 附录 后记 序言 除了核武器的潘多拉 魔盒被打开这一事件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 结果便莫过于苏联对德国 的胜利。这两者引起的变 化和由其带来的问题在战 后超过20年的时间里成了 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撰 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从特定 的角度剖析苏联的对德胜 利——苏联人是如何在战 场上赢得战争的?为此, 作者追寻着苏联和德国军 队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一 路征战的脚步,试图拼接 和描绘出这场战争的本来 面目,并以此解答那个关 键的问题——苏联人在战 争中是如何使用其压倒性 (优势)军事力量的? 感谢汉森·W.鲍德温先 生、斯特森·科恩博士和 查尔斯·B.麦克唐纳先生 ,他们阅读了本书的手稿 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 见,这些真知灼见是如此 无价,以至于作者经常会 惶恐和纠结于该如何将其 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 以免明珠暗投。还要感谢 弗朗茨·哈尔德大将提供 的珍贵素材,以及在写作 初期给予作者的热情鼓励 。在与德国海量的原始文 件、数不清的战术细节、 令人眼花缭乱的组织编制 打交道的过程中,作者有 幸得到了下列同事的帮助 ,他们是马格纳·E.鲍尔 先生、德特马·H.芬克先 生和查尔斯·冯·卢蒂绍先 生。此外,本书的顺利写 作还有赖于国家档案馆第 二次世界大战文献室施罗 德·伊斯特先生及其同事 提供的帮助——他们不仅 为作者查阅德国方面资料 大开方便之门,更是不吝 耗费宝贵时间和精力提供 了慷慨的支持。 在书稿付梓过程中, 作者的同事们承担了大量 辛苦的工作。大卫·加菲 先生作为编辑,在马里昂 ·P.格里姆斯助理编辑的 协助下将文稿辑校成书并 付印,伊略特·杜奈先生 帮助编辑和审校了战场形 势图,萝斯·A.菲利普斯 小姐负责了照片的选辑工 作,目录则是由盖伊·莫 伦斯·哈默曼女士完成的 。 在此一并向他们的辛 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若能于读者有所助益 ,那么他们功莫大焉。至 于文中可能产生的错谬则 应完全归咎于作者自身无 能,并由我个人承担全部 的责任。 厄尔·F.齐姆克1983年 12月15日 导语 苏德战争到底打了多久,范围有多广,多少人被卷入其中? 苏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分别为何而战? 德国国防军为何渐显颓势,苏联红军是如何愈战愈勇? 游击战与常规战有何不同,它在战争中具体发挥了什么作用? 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分别为这场战争做了什么? 1941年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和1945年红军进军柏林时,德国领导人分别有何反应?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德战争持续四年之久,战场范围西至易北河与阿尔卑斯山脉,东抵伏尔加河及高加索山的广阔中东欧地区,敌对双方在战场上持续保有的兵力多达800万~900万人,总的伤亡人数更是足以用“千万”作为单位。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还原这场参战部队规模、战火波及范围、人员财产损失、对战后世界影响等方面无不巨大的战争,并在一场场战役中探寻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红军是如何战胜国防军,从斯大林格勒打到了柏林? 后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 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 最深远的一次武装冲突, 而进行于1941—1945年 的苏德战争则是其中当之 无愧的重要组成部分。苏 德之间的这场对抗对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 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在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第 一次止住了德国国防军侵 略扩张的步伐,使法西斯 匪首希特勒的“巴巴罗萨” 计划最终破产,世界大战 由此迎来了重大转折;而 伴随着红军从斯大林格勒 到柏林的进军脚步,共产 主义的红旗势不可当地插 遍了易北河以东大半个欧 洲地区,最终促成了众多 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社 会主义制度由此冲出一国 之界限,深刻改变了此后 近半个世纪的世界地缘政 治格局。 本书所讲述的便是东 线战场上,以苏联为主的 反法西斯阵营与德国法西 斯及其盟国、仆从国之间 进行的战争。在这场规模 宏大、双方均损失惨重、 对战后欧洲及世界格局产 生了重要影响的战争中, 代表正义的苏联军民与全 世界爱好和平、坚决反对 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同仇 敌忾、英勇作战,最终才 击败法西斯、迎来了胜利 的曙光!谨以此书向无数 为伟大反法西斯战争付出 了鲜血甚至生命代价的伟 大英雄致敬! 正如书名所示,作者 着重描述的是苏德战争中 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到柏林 战役的这一段战争进程— —在东线乃至整个世界战 场上,“斯大林格勒”和“ 柏林”两个地名无疑具有 极其特殊而又深远的意义 :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 格勒,法西斯阵营损失了 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 兵力,从此一蹶不振,迈 出了从疯狂顶端滑向灭亡 深渊的第一步;苏联则在 这个法西斯梦碎之地吹响 了向西反击、收复领土的 号角,开始了气势如虹的 千里征程。在后一个地方 ,苏联军队用不到一个月 时间便攻克了第三帝国首 都,终结了罪恶的希特勒 政权,苏德战争和“二战” 中的欧洲战争亦就此结束 。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 本书所用的素材主要来源 于德方(此外,受时代所 限,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始 终缺少一些重要的苏联官 方记录),其初稿亦是付 梓于冷战期间,但作者难 得地没有明显表露出偏袒 某一方的立场和倾向,做 到了那个时代在西方著述 者中较为鲜见的公允持中 :该书以生动的史料描述 了大量德军将领在战争中 的所作所为,沉重打击了 某些德军将领在战后鼓吹 “一切罪责应归咎于希特 勒”,撇清自己责任、美 化侵略行径的荒唐言辞; 该书还以深刻的分析纠正 了“寒冷的冬季帮助了红 军”“红军只会单纯使用人 海战术赢得战争”等片面 刻板观点,极大还原了苏 军在战争中的真实形象; 此外,该书用翔实的数据 描绘了德军对苏联人民造 成的巨大伤害,揭开了只 讲苏联红军“恶行”、矢口 不谈德军罪恶的资产阶级 宣传的遮羞布;最后,该 书不仅没有刻意淡化德军 部分有损于武德的行径, 还以真实笔触再现了苏联 红军在战争初期所面临的 严峻形势,以及他们在绝 境中绝决奋战的英勇斗志 和永不言弃的坚韧精神。 当然,以“二战”史著 述汗牛充栋的现今眼光来 看,这本初版于1968年 的著作【最初是在1968 年以《斯大林格勒到柏林 :德国在东方的失利》( Stalingrad t oBerlin:The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为名出版】还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偏误 ,并不是完美的;而且受 作者意识形态的影响,本 书对苏联统帅、苏联共产 党、苏联红军的某些观点 和叙述还存在着偏见、误 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 至是根深蒂固的敌意,需 要读者以阶级的观点加以 辨别。但总的来说,以战 史学术研究的观点而论, 本书完全可以说是一份价 值极高的参考素材,值得 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 认真对待。 最后,回顾战争并不 意味着宣扬战争、鼓吹战 争和美化战争,因为不论 性质、规模和结果如何, 从古至今的战争都毫无例 外地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背 道而驰——投入大量生命 、物资和财富,最终得到 的却是—个个冰冷的伤亡 数字、随处可见的残垣断 壁,以及数十年无法抹去 、痛彻胜败双方骨髓的战 争创伤。没有深入了解战 争的残酷无情,就很难理 解和平多么来之不易。希 望有这么一天,人们向土 地播撒的不再是冰冷无情 的地雷和炸弹,而是充满 生机的种子和希望…… 精彩页 第一章 入侵! 1942年9月初,当(欧洲)战争进入它的第四个年头时,阿道夫·希特勒,这位德国元首、德国武装力量最高领袖和德国陆军最高统帅正醉心于筹划他对苏联的第二场夏季战役。此前一个半月里,他一直在那座著名的“狼人”总部(WERWOLF)——坐落于乌克兰文尼察东北十几英里的一处小森林中——指挥着东线南翼战场的作战行动。在这个戒备森严的元首指挥部里,希特勒极少离开他那“简陋而令人愉快”的铁筋混凝土堡垒,纯粹依赖身边的参谋人员对德国本土和占领区实施控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音(OKW)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元帅、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指挥部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及其手下部分参谋人员。德国陆军总司令部(OKH)则在其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大将指挥下,于文尼察这个又脏又热的乡下小城中建起了指挥中心。希特勒对苏联境内所有集团军群和集团军的指挥都是通过这个(指挥)中心实施的。 在当年夏天,德国陆军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及伏尔加河的推进取得了巨大进展,其前锋已经进抵高加索山脉西缘。8月,德军山地部队已将本国国旗插到了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上。但就在8月怏要结束时,德军的进攻行动开始显现出了不妙的势头:在苏联无比广阔的国土上,他们如同一股冲进沙漠的洪流,眼看就要消散殆尽却仍无法达成任何战略目标一比如最终击败苏联人、占领高加索地区及里海油田,以及打开高加索山脉直往中东的通道等。希特勒对此十分恼怒和不快,在战况分析会上,他对德军攻势延宕的嫌恶很快发展成了对,曦下将军的能力——甚至是他们对作战行动基本原则理解能力——的质疑。 9月9日下午,在痛骂了陆军元帅威廉·利斯特一顿后(因为不服从命令和未能妥善部署部队,利斯特在过去几星期里一直受到本国元首的指责),希特勒将凯特尔派往文尼察小城,让他告诉哈尔德,说利斯特应当主动辞去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凯特尔暗示哈尔德,说利斯特将得到另外的“重用”,同时获得这一待遇的还包括哈尔德本人。然而实际上,希特勒早已决定要解除哈尔德的职务,因为他“缺乏履行其职务所必需的坚强意志”。此外,这名独裁者甚至考虑过换掉自己的内阁军事顾问约德尔,原因只是后者错误地支持了利斯特。 1942年8月,德军在“二战”中的军事扩张到达了顶点。他们占据了欧洲西起比利牛斯、东至高加索,北抵挪威北角、南迄克里特岛的广阔地域,其非洲装甲军团甚至攻入了埃及。但在苏联南部地区的夏季作战中,德军犯下了以希特勒看来应完全归咎于将军们的错误。然而这些错误的本身并不足以单独导致巨大挫败感——真正带来失败感的是那些错误所根植于其上的对战争形势的有误判断。 在1942年的进攻训令中,希特勒制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完全摧毁苏联的残余抵抗力量”。他预计苏联人会使用最后的预备力量以防卫高加索地区油田,而这将导致苏联“人地皆失”的败亡,并因此屈服于德国。可事实并非如此。8月晚些时候,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东线外军处曾经评估过苏方未来可能面对的境况,他们得出的结论如下:苏联人的目标是在夏季战役中尽可能减少领土损失,同时积聚起充足的人力和资源,以便到冬季再次发起反攻。他们还猜测,苏联指挥机构甚至在德军开始进攻前就早已想到了丢掉北高加索及斯大林格勒甚至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可能性,由此带来的大片领土丢失问题虽然会相当严重,但苏方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况且,苏联人的伤亡实际上早已得到了有效控制,要远远低于德国人的预期——他们假定苏军仍将蒙受1941年那种程度的损失。综上所述,东线外军处最后的判断是,苏联人的损失“正在(通过汰弱留强的自然进程)有序地增强战斗部队的备战程度”,德国人的损失则“不容忽视”。 一、德国的指挥 1942年9月24日,步兵上将库尔特·蔡茨勒取代哈尔德,成为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在当天下午战况分析会结束之后的一场私人会晤中,希特勒 说明了哈尔德的去职缘由——他的勇气已经被磨灭殆尽,也无法再度激起,因此(哈尔德)应该让贤。希特勒还补充说,现在很有必要对总参谋部进行再一次教育,从而使他们树立“对帝国理想如狂热信教徒般的信念”;不仅如此,他更是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意志“同样地”贯彻于所有德国军队之中。(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