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都的秋(郁达夫散文精选全新无删节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著版)(精)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郁达夫 |
出版社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2年3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1928年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默认1945年为其卒年),终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书评(媒体评论) 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 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 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 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 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 ,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 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 ,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 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 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 ——郭沫若 (郁达夫)成为一切年青 人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 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 ,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 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 己的模样。 ——沈从文 目录 旅途 故都的秋 饮食男女在福州 北平的四季 苏州烟雨记 杭州的八月 移家琐记 二十二年的旅行 钓台的春昼 西溪的晴雨 花坞 江南的冬景 屯溪夜泊记 上海的茶楼 过富春江 玉皇山 扬州旧梦寄语堂 日本的文化生活 小春天气 归航 还乡记 一个人在途上 南行杂记 感伤的行旅 海上通信 零余者 记忆 打听诗人的消息 志摩在回忆里 雕刻家刘开渠 记曾孟朴先生 怀四十岁的志摩 与悲鸿的再遇 怀鲁迅 回忆鲁迅 送仿吾的行 北国的微音 刘海粟教授 敬悼许地山先生 给沫若 为郭沫若氏祝五十诞辰 记广洽法师 哲思 说食色与欲 牢骚五种 艺术与国家 苍蝇脚上的毫毛 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 清新的小品文字 日本的娼妇与文士 炉边独语 说春游 谈结婚 秋阴蕞记 小说与好奇的心理 日记文学 写作闲谈 獭祭的功用 关于戏剧演出时之接吻问题 我所喜欢的文艺读物 书札 诗人的末路 记风雨茅庐 故事 郁达夫启事 郁达夫启事 灯蛾埋葬之夜 住所的话 惜掌之歌 寂寞的春朝 春愁 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 孤独者(自传之六) 海上(自传之八) 雪夜(自传之一章) 致孙荃 村居日记(1927年1月1日至31日) 断篇日记二(1927年8月1日至11月8日) 考点试题 参考答案 精彩页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v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抄,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P3-5 导语 《故都的秋(郁达夫散文精选全新无删节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著版)》是郁达夫散文集,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序言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 名郁文。出身于浙江富阳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 时代就喜欢小说、戏曲。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 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 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 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 郁华赴日本留学,后毕业 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 京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 ,郁达夫广泛涉猎西方与 日本文学,深受近代欧洲 、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 艺作品的熏陶,从而走上 了文学创作道路。 1921年6月,郁达夫和 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创立 创造社,开始创作。同年 1O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 集《沉沦》,由此奠定了 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 重要地位。 1928年6月,郁达夫加 入太阳社,在鲁迅支持下 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3月,郁达夫加入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又 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主 持的民权保障同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郁达夫积极投身抗日宣 传工作,他曾担任“福州文 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中 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常 务理事,发表多篇抗日救 亡文章,坚信抗战必胜。 1938年末,应新加坡《星 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 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 作,在船上他写下《岁朝 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 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 此后,他在新加坡担任 《星州日报》主笔,一直 坚持抗战宣传工作。1945 年日本宣告投降后,郁达 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 苏门答腊岛丛林中。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曾 评价郁达夫说:“达夫是一 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 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的散文具有强烈 的自传色彩,时常流露出 忧郁感伤的情调,同时又 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 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 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 知识分子在动乱的时局当 中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 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 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 面。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 曾称赞郁达夫的散文:“是 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 肠的长诗。” 内容推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集,其中《故都的秋》是在国民党政府白色恐怖下写成的,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四十二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此外,还收录《归航》《零余者》等众多散文名篇,充分展现了郁达夫的散文魅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