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原名津岛修治,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日本著名作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1909年6月,出身于日本青森具津轻地区富豪之家。学生时期,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并开始发表随笔。1935年凭借《逆行》入国第一届芥川奖。1945年凭借《女学生》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 太宰治一生多次求死,最终在1948年第5次自杀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其短哲的一生中,太宰治向世人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留下诸多佳作,如《人间失格(精)》《津轻》《斜阳》《维庸之妻》等。其作品多采用“私小说”的自我告白形式,通过戏谑和自我嘲讽式的写作手法,揭示人性的阴暗面。 书评(媒体评论) 太宰文学作为昭和文学 不灭的金字塔的地位正变得 越来越稳固。 鸟居邦朗 倘若举办一场文学奥林 匹克运动会, 各国要挑选一名代表选 手的话, 日本的代表,或许不是 夏目漱石,不是谷崎润一郎 , 也不是三岛由纪夫,而 是太宰治。 井上靖 我认为, 三岛由纪夫是打心底认 可太宰文学的, 并且他始终都将太宰治 作为他的文学对手之一。 相对于太宰文学天才式 的“天然花朵”, 三岛的文学是极其华丽 而又精巧的“人造花朵”。 奥野健男 目录 正义与微笑 潘多拉之盒 附录:太宰治年谱 精彩页 纵然双腿软无力 山路难登多险道 只须一曲欢乐调 山麓高歌纵声啸 终会遇得闻乐者激起雄心万丈高 ——赞美诗第一百五十九 四月十六日。星期五。 风势强盛。东京的春天焚风强劲,令人很不舒服。尘埃甚至被吹进房内,书桌上满是触感粗糙的沙尘,脸颊也沾满尘埃,感觉真难受。等写完这篇,就去泡个热水澡吧。感觉尘埃甚至好像侵入了脊背,真受不了。 我从今天开始写日记,因为最近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变得很重要。不知道是卢梭还是哪个人曾经说过,人格是在十六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形成的,或许真是这么回事。我也已经十六岁了。一到十六岁,我这个人就突然“啪哒”一声变了个人。其他人应该是察觉不出,因为这算是一种形而上的变化。事实上,一到了十六岁,高山、大海、鲜花、街上的人、蓝天,在我眼中变得完全不同了。就连那些坏事,我也已略有所悉。这世上其实存在着许多困难的问题,关于这件事.我也隐约有这样的预感。因此,最近我每天都很不开心,变得暴躁易怒。人,似乎吃了智慧之果后,就会失去笑容。以前我很调皮,刻意做些憨傻的糗事来逗家人发噱是我的看家本领,但最近我觉得这种装傻的搞笑实在愚不可及。搞笑是卑微的男孩才会做的事。刻意扮小丑讨人疼爱,这份落寞令人难以承受,着实空虚。人就得活得正经一点才行。男人不能老想着要讨人疼爱;男人就该努力博得别人的“尊敬”。最近我的神情似乎变得出奇地凝重。由于表情太过凝重,昨晚哥哥终于对我提出忠告。 “进,你也变得太稳重了吧,感觉突然老了许多呢。”晚餐后,哥哥笑着说。我深思片刻后应道:“因为有太多艰深的人生问题。我今后要努力和它们奋战。例如像学校的考试制度之类的……”话才说到一半,哥哥便忍不住扑哧一笑。 “我知道了。不过,你大可不必每天都这么紧绷,老板着一张脸吧?你最近好像瘦了呢。待会儿我念《马太福音》的第六章给你听吧。” 他真是个好哥哥。四年前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就读,但至今仍未毕业。虽然一度留级,但哥哥不以为意。我也认为他不是因为头脑不好才留级,所以这算不上什么耻辱。哥哥是因为有正义感才留级的。一定是这样。哥哥应该是觉得学校很无趣吧。他每晚都熬夜写小说。 昨晚哥哥念《马太福音》第六章十六节以后的篇章给我听。那是很重要的思想。我为自己此时的心智不够成熟而羞愧脸红。为了避免忘记,我先用大字将那段教义抄写在这里吧。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伪善之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教人看出他们在禁食。我老实告诉你们,他们已得到了赏赐。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别教人看出你在禁食,只在暗中教你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会报答你。 好奇妙的思想。相较之下,我的想法实在简单到不值一提。我是个行事鲁莽又爱多管闲事的家伙。真该深切反省。 “以微笑行使正义!”P3-5 导语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斜阳》、《人间失格》的标题都成为流行一时的词语。 太宰治是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虽然无赖派文学有一定的消极和病态表现,但在当时日本战后文坛引起了极大反响,也为日后日本文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太宰治本人更是以其自身的伟大成就成为日后人们研究日本文学时的重要作家之一。 《正义与微笑》是太宰治中篇小说集,收入作品有其日记体小说《正义与微笑》和书信体小说《潘多拉之匣》。 序言 太宰治(1909—1948), 本名津岛修治,出身于青森 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源右 卫门为当地乡绅名流,后当 选众议院议员;太宰在其十 一名子女中排行第十,自幼 由姨母及家中女佣抚养照料 。 少年时期的太宰成绩优 异,自中学时代起接触文学 并尝试创作。进入东京帝国 大学后,生活日渐糜烂,思 想颇有起伏,甚至数次尝试 自杀,但最终于26岁时 (1935)发表处女作且入围第 一届芥川奖终选,成功步入 文坛。 太宰的作家生涯早期并 不顺遂,连续三次与芥川奖 失之交臂,私生活亦充满波 折,直至30岁时,经恩师井 伏鳟二做媒,与一大家闺秀 成婚,方才进入稳定期,创 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战争期间亦笔耕不辍, 战后与坂口安吾、织田作之 助等人并称“无赖派”,随着 代表作《斜阳》的出版,一 跃成为文坛新宠。1948年 ,在《人间失格》创作完成 后,与情妇投水自杀,其原 因至今扑朔成谜,终年39岁 。 本书收录太宰作品两部 。日记体长篇小说《正义与 微笑》创作于1942年,通 过中学生主人公的口吻,描 绘出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 故事。书信体中篇小说《潘 多拉之盒》创作于1945年 ,以战后一家疗养所为舞台 ,表现主人公“云雀”的成长 及其身边的众生世态。 之所以将以上两部作品 结成一册,很大程度上是出 于一个共同点:两作一扫太 宰在大众认知中的颓废忧郁 风格.呈现出一种不失希望 的积极面貌。同时,两部作 品都存在现实中的素材来源 ——与其他许多作品一样, 依然是旁人的日记。两作虽 体裁有别,而在创作手法上 实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正义与微笑》主人公 芹川进的形象,取材于太宰 治大弟子堤重久之弟堤康久 。太宰与重久闲谈时,得知 其弟康久读中学时常写日记 ,便将七册日记借来,以此 为基础创作出《正义与微笑 》。 现实生活中,康久从立 教大学中退,参加名为“前 进座,,的剧团;有一个读 帝大、有志从事文学创作的 兄长;兄长得到一位亦师亦 友的前辈作家提点,那作家 的姓氏以“津,,字打头。 与小说中芹川进的经历十分 接近。至于小说中芹川兄弟 为之心醉的《圣经》,则完 全属于太宰的偷天换日:实 际上堤氏兄弟当时沉迷的是 马克思主义,原日记中丝毫 没有基督教色彩。太宰年轻 时曾投身左翼活动,后在家 人的软硬兼施下宣告脱离, 自此对左翼思想的态度始终 比较暖昧。况且,当时日本 的局势也不利于大谈马克思 主义的小说出版.太宰其时 正对基督教兴趣颇浓,改换 内容实属情理之中。 从某种角度上讲,《正 义与微笑》非常适合与太宰 的另一篇小说《女生徒》一 并阅读。两者都取材于中学 生的日记.主人公具备典型 的青春期性格。作者将少男 少女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令人击节。那些少年愁绪 ,在饱经沧桑的成年人看来 不足一哂,却又在不知不觉 间勾起一段青涩的回忆。《 潘多拉之盒》取材于一位热 心读者的病榻日记。此人名 叫木村庄助,与小说主人公 “云雀”同样,年纪轻轻便饱 受结核病折磨。本篇最早创 作于1943年,当时的标题 叫作《云雀之声》,因审批 迟迟无法通过而推延至次年 出版,谁知又遇兵燹,印刷 成品全部毁于战火。《潘多 拉之盒》是太宰根据《云雀 之声》残留下的校样重新创 作而成,完成于1945年。 小说采用“云雀”写给一 位诗人朋友即第二人称“你” 的书信形式,叙述结核病疗 养院“健康道场”的生活。疗 养院中人物形形色色,文中 一概以干奇百怪的绰号相称 ,表现出一抹诙谐的色彩, 但行文深处却隐藏着战后日 本何去何从这样一个严肃的 命题。 我们说《正义与微笑》 《潘多拉之盒》是太宰作品 中少见的一轮朝阳,但若将 两者细细比较来看,那么后 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更为积极 一些。《正义与微笑》中, 主人公对身边的一切,包括 朋友、家人、考试、学校、 剧团等抱有一种幻灭感.尽 管他勇于行动。在实践意义 上迈入自己所期盼的人生轨 道(这正是本篇积极向上之 处),但包括他本人在内谁 都不清楚,那种幻灭感究竟 是单纯出于青春的叛逆,还 是更为深层的东西:如果幻 灭感随着长大成熟依然挥之 不去甚至愈演愈烈。那么结 局就很有可能会走向自我毁 灭。而《潘多拉之盒》的主 人公则要恬淡得多,尽管没 有摆脱太宰笔下主人公一贯 的敏感特质,至少能够说出 “我生长的方向,洒满阳光” 这样的话来。“潘多拉之盒” 这个标题,也是来自文中的 一段话: 正因为打开了万万不能 打开的盒子。所以病苦、悲 哀、嫉妒、贪欲、猜疑、阴 险、饥饿、憎恨等一切会带 来不祥的虫子全部爬出盒外 ……但在盒子的角落里留有 一颗像芥菜籽般微小、绽放 光芒的石头,石头上隐约留 有“希望”二字。 不过,现实与小说之间 总是存在微妙的背离,有时 就像一对相似而不相容的父 子。芹川进的原型人物堤康 久战后成为东宝的正式演员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演配 角,甚至在大名鼎鼎的《七 武士》中跑过龙套,后来与 女演员结婚,安享晚年。“ 云雀”的原 内容推荐 《正义与微笑》是日本战后“无赖派”作家太宰治中篇小说集。收入作品有其日记体小说《正义与微笑》和书信体小说《潘多拉之匣》。两部作品皆为太宰治初期作品,毫无颓废萎靡之风,洋溢着少年的纯真与热情。小说风格明快、平和,被誉为太宰治的青春小说。成为日本战后经典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