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四大发明里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哥白尼写作《天体运行论》时,也曾照搬阿拉伯科学家图西《天文学回忆录》中的相关重要章节? 曾经,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语是西方科学世界流行的语言…… 哈利利以优雅的文笔记述了阿拉伯科学的黄金时代产生的伟大人物及其成就,多角度深入分析了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那些曾被遗忘、忽略的伟大人物,那些给予近代西方世界众多科学灵感的先哲,那些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科学先锋,在哈利利细致的勾勒下重新焕发古老的荣光。这些伟大的人物有:在化学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贾比尔、科学方法的首倡者伊本·海赛姆、精确测量地球大小的伟大科学家比鲁尼、在数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花剌子米(“代数学”一词便得自其名)、伟大的医学家拉齐,以及对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伊本·西拿(阿维森纳),等等。 哈利利希望通过这本书扭转世人对阿拉伯世界与科学关系的刻板印象,他始终以科学家的视角严谨审视这段历史,不断强调“科学方法”和“理性探求精神”这两个重要主题,生动地再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源源不断的黄金时代,并深刻反思了当下阿拉伯世界科学发展的现状。 作者简介 吉姆·哈利利,大英帝国勋章(OBE)得主,伊拉克裔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英国科学促进会的荣誉会员。现任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物理学教授、“公众科学系列”讲座首位讲席教授。曾获得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科学传播奖、英国物理学会“公众物理意识促进奖”。出生于巴格达的吉姆16岁之前在当地接受教育,也正是在这里,他从阿拉伯语老师口中首次听说了那些伟大的阿拉伯科学家和哲学家。吉姆长期致力于研究阿拉伯科学的黄金时代,希望人们能够明白,我们如今对科学的理解深受阿拉伯先贤的遗泽。 目录 图表目录 彩图目录 序言 姓名、读音、拼写和日期使用说明 “阿拉伯科学”术语使用说明 第一章 梦中的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 阿拉伯科学黄金时代的开端 第三章 百年翻译运动 第四章 孤独的炼金术士 第五章 智慧宫 第六章 大科学 第七章 数字 第八章 代数学 第九章 哲学家 第十章 医生 第十一章 物理学家 第十二章 王子和乞丐 第十三章 安达卢西亚 第十四章 马拉盖革命 第十五章 衰落和复兴 第十六章 科学与今日伊斯兰 注释 科学家名录 伊斯兰世界时间轴:从古代到现代开端 序言 从巴格达向南驱车一小 时,就可以到达小镇欣迪 亚(Hindīyya)。我青少年 时期的最后几年快乐时光 便在此度过,随后,我于 1979年永久地离开了这里 。小镇得名于当地的欣迪 亚拦河坝,水坝横跨幼发 拉底河,1913年由当时即 将离开小镇的奥斯曼土耳 其人修建。我对这座桥的 记忆历久弥新。在凉爽的 秋日里,我会约上三个最 要好的朋友阿德尔(Adel) 、哈立德(Khalid)和扎尔· 伊尔丁(Zahr il-Dīn)一起 翘掉下午的课,一同走过 拦河坝,去到对岸的河滨 旅游胜地。我们会买上六 听法丽达(Farīda)啤酒, 坐在河边谈谈足球、哲学 、电影和姑娘。 另一个深深烙在我记忆 中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 ,它与我记忆中那些快乐 时光形成了强烈反差。我 记得当时在美国有线电视 新闻网(CNN)的新闻报道 中看到了一组在欣迪亚交 火的枪战镜头,镜头里, 一个孤零零的浑身战栗的 妇人在过拦河坝时受困于 双方的火力。对于大多数 观众来说,这不过是又一 个展现某一遥远地区或国 度发生的战争有多么恐怖 的镜头罢了,但是,我一 眼就认出了镜头里的背景 ,那正是我阔别12载的故 土,她此时此刻经历的困 苦,我感同身受。镜头里 这个无助的妇人惊恐呆立 的地方,是我曾无数次走 过的地方。 然而,那个世界已离我 远去。正如我所写的,我 终究还是要回到伊拉克的 。“正如我所写”的意思是, 我并不排除未来某个时候 在伊拉克进行短暂访学, 当然,是在我这个懦夫认 为足够安全的时候。 我离开伊拉克那一年, 伊斯兰世界发生了一系列 重大事件。1979年,埃及 前总统安瓦尔·萨达特 (Anwar Saddat)与以色 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 (Menachem Begin)在美 国华盛顿签署和约;伊朗 国王被废黜后逃往开罗, 第一个伊斯兰共和国继之 成立;数百名朝圣者惨遭 杀害,圣城麦加目睹了一 场镇压宗教激进派起义的 枪战;伊朗扣留美国驻德 黑兰大使人员,人质危机 由此开始;苏联侵入阿富 汗。在上述动乱发生期间 ,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已从陆军元帅 (Field Marshal)穆罕默德· 哈桑·巴克尔(Muhammad Hassan al-Bakr)那里接手 了伊拉克总统的宝座,伊 拉克人民从此过上了越发 悲惨艰难的生活。我和家 人于这一年7月底抵达玛格 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夫人治下的英国 ——当时恰好是萨达姆当政 两周之后。事实证明,我 们得脱恰逢其时,就在两 个月后他向伊朗宣战了。 如果我们一家在那个夏天 未能离开,我们兄弟几人 无疑会被征召入伍,为这 场可怕的、毫无意义的战 争而战,若此,我将会怀 疑自己是否能活着讲述这 个故事。我的母亲是英国 人,父亲则有着波斯血统 ,曾冒险参与20世纪50年 代伊拉克共产主义运动, 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兄弟 几个都“不受欢迎”,注定会 被送往前线充当炮灰。 伊拉克人民的生活自此 之后便每况愈下。20世纪 60—70年代,伊拉克发生 敦(Ibn Khaldūn)的一段 语录,但它实则适用于我 所谈及的所有人及其成就 ,因为他们在推动人类知 识进步方面做出了新的突 破,开辟了新的天地,但 他们中的多数已被世人遗 忘。 科学的传播,特别是数 学和天文学(历史学家称 为“精确科学”)的传播,是 不同文明之间建立联系的 最有效方式,而人类思想 的其他方面如宗教和哲学 则传播得较慢,它们只会 缓慢地渗入特定的文化中 并对其产生影响。但精确 科学的研究成果要以书面 形式呈现,因此它们能告 诉我们有关那个时代的大 量情形。尽管我试图拼凑 出一幅完整的阿拉伯科学 图景,这个想法与史家别 无二致,但我还是应该强 调,我的主要兴趣在于科 学本身的起源和发展。因 此之故,我并不真正关心 本书讨论的科学究竟是由 古希腊人、基督徒、穆斯 林还是犹太人发展起来的 这个问题。尽管我会拿出 一章的篇幅研究伊斯兰帝 国如何承继了古希腊等文 明的科学知识,但我还是 希望在自然科学、医学、 哲学和数学等领域就这些 观点本身进行讨论。自然 科学、医学、哲学和数学 都是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 界发展成熟的。 对于一个更为熟悉原子 核内部运行情况的理论物 理学家来说,这是一场令 人愉悦而又振奋的旅程。 因此,我特别乐意翻检前 人所忽视或认为不宜广为 传布之遗珠。 本书写作历时3年,在这 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学海的 陡峰上攀登,感到无比愉 悦,获得了巨大的享受。 我的研究和学习得到很多 人的大量帮助:一些人是 阿拉伯科学这个主题的专 家,另一些人则提供了深 刻的意见和有益的建议。 他们每个人都对本书有所 贡献,并帮助我把它变成 了引以为傲的作品。首先 ,我要感谢妻子朱莉一直 以来的鼓励和陪伴。我也 对我的经纪人帕特里克·沃 尔什(Patrick Walsh)和企 鹅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威尔· 古德拉德(Will Goodlad) 感激不尽,他们都和我一 样对我写作的主题充满热 情,并帮助我将一开始笨 拙、不自信和拿捏不定的 草稿打磨成更有保证的最 终产品,但愿它既准确又 可读。我还 导语 阿拉伯世界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对其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一千零一夜的民间故事的层面,或者仅停留在现代的新闻事件上,而本书可以让国人重新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文明,尤其是阿拉伯科学家在中世纪为文明的传播做出的贡献;目前市场上罕有关于阿拉伯科学发展的图书,本书无疑是填补空白之作;具有积极的科普意义,很多人对科学是敬畏大于兴趣,而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这些例子更偏重探索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能够让人很自然地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乐趣的过程;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已经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可以化作鼓舞人心的力量,让我们由衷地对古人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产生敬佩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精神无国界。 书评(媒体评论) 他为黑暗时代谱写了辉 煌的篇章。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哈利利精通阿拉伯语和 数学、物理,文学修养和 科学素养兼备,他的叙述 既灌注了深切的情感,又 不失严谨。 ——《卫报》 The Guardian 吉姆·哈利利总是满怀激 情地向大众普及科学理论 和科学发展史……正如西方 世界的哥白尼和达尔文是 全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 阿拉伯世界的伊本·西拿、 伊本·海赛姆也属于全人类 的精神文化遗产。 ——《独立报》 The Independent 精彩页 第一章 梦中的亚里士多德 一天夜里,哈里发(Caliph)哈伦.拉希德(Harin al-Rashid)召见大臣贾法尔(Jafar)并对他说:“我想到民间走走看看,到百姓当中去了解吏治情况。遭百姓抱怨者撤职查办,得百姓好评拥护者提拔重用。” ——《一千零一夜》中《三个苹果的故事》 巴布·沙吉区(Babal-Sharji)位于巴格达市中心,因中世纪巴格达的防御工事而得名,意思是东门(East Gate)。它属于约修建于10世纪上半叶的城墙的一部分。英军在“一战”结束时曾在此短暂停留,其间,他们将该处的门楼用作驻军教堂(实际上,英国人称之为南门,因为另一个仅存的名为巴布·姆阿沙的城门位于其北面)。然而,那些中世纪的城墙(或东门)如今已荡然无存;我印象中的巴布·沙吉是个炎热、臭烘烘、喧嚣扰攘的拥挤广场,各种大排档、二手唱片店散落在繁忙的公车站点和出租车候车区四周。这座令人骄傲的城市自公元762年建立以来,便成为强盛的阿拔斯帝国的权力新中心,它的名字总让人想起这座城市扩张和变迁的历史。巴格达屡兴屡衰,屡衰又屡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总是选择在最合适的地点建造精致繁复的宫殿,因而统治中心也在数世纪里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从底格里斯河的一岸迁移至另一岸。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就会发现,无论如今的居民不得不承受什么样的苦难,这座古老的城市都与它的人民甘苦与共。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经受过巴格达数个世纪以来所遭受的死亡和破坏。然而,作为世界最伟大帝国之一的首府,巴格达长达5个世纪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庞大、最令人自豪,也是最目空一切的城市。 建城1200年后,我出生在巴格达市卡拉达特·玛利亚姆区(Karradat Mariam,见彩图7)的一所医院里,这个地区属于什叶派地区,拥有大型基督教社区,距离今天河对岸的绿区(GreenZone)仅一步之遥。786年,巴格达最著名的统治者阿布·贾法尔·阿卜杜勒·马蒙(Abu Ja'far Abdullah al-Ma'min)就出生于这家医院以北数英里的地方。他身上的血统一半来自阿拉伯,一半来自波斯,这位神秘而又迷人的哈里发就是我们故事的核心人物,因为他注定会成为伊斯兰统治者中最伟大的科学赞助人,他开创了自古希腊以来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崇尚学术、学问之时代。 为了理解黄金时代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早期穆斯林社会及其统治者的动机和心理,仔细探寻那些有助于塑造和影响这个时期的内外部因素。但在我们认真开启这场旅程之前,请允许我介绍这位非凡的统治者。 马蒙并非唯一支持学术和科学发展的哈里发,却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最有文化、最具激情、最富热忱的一位。他开鼓励原创思想和自由辩论风气之先,此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际上,他的父亲在西方或许比他更广为人知。他的父亲就是哈伦·拉希德Harin al-Rashid,763-809年,又译作“正直的亚伦”(Aaron the Righteous)],经常冷不丁地从《一千零一夜》里冒出来。(见彩图2)在拉希德的领导下,阿拔斯帝国的疆域向北最远扩张至君士坦丁堡,并与中国、欧洲的查理曼帝国保持着外交关系,还经常与后者互派使团。(见彩图1)查理曼与拉希德都承认对方是各自文化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二人之间的外交关系有助于两国形成稳固的贸易关系。阿拔斯丝绸、水晶等奢侈品在西方备受欢迎,因此查理曼便将弗里西亚(Frisia)产的布送往巴格达以平衡上述原因造成的国际收支差额。拉希德则向查理曼送去了许多礼物,其中包括一头大象和一座精致的黄铜水钟作为答谢,这两样东西一定让这位欧洲皇帝叹为观止。很多故事都与拉希德的富有相关,他收集宝物的故事尤为传奇。据说他花7万第纳尔(Dinar)购买了一颗著名的雅蒂玛珍珠(al-Yatima,“孤儿珍珠”),而查理曼也送给他一颗世界上最大的绿宝石。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