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治今河北景县西南)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胶西王相。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
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抑兼并主张。
在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
《董仲舒/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从少年时光、教书育人、坎坷仕途和晚年生活这四部分内容展现了董仲舒的成长历程和其人生发展轨迹。
少年时光
取了一个好名字
爱学习的少年
向公羊氏求学
深得老师赞许
教书育人
成为乡里小老师
与毛苌相遇交谊
被邀请河间讲学
被授予公羊学博士
在家乡潜心教学
坎坷仕途
在殿堂的精彩对策
出任江都国相
被贬为中大夫
解答吾丘寿王问鼎
解释“三世”之惑
推演灾异惹出祸端
再赴江都任相职
出任胶西国相职
晚年生活
违心地辞去官职
参与泰山封禅活动
与司马相如赏赋
与李延年商榷《郊祀歌》
回答张汤问郊事
积极推行《太初历》
人生的最后时光
取了一个好名字
秦朝末年,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为汉,定都于长安,史称西汉。汉朝建立初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汉朝初期,经济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举步维艰。皇帝乘坐的车竟然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大将和丞相更不用说了,有的也只能乘坐牛拉的车。
基于这种情况,汉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在政治上,中央政府控制了除分封的诸侯王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郡县,以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在思想上,汉朝统治者任用了一批儒家学士,改变了对读书人的态度,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在经济上,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
汉朝有一个广川国,就是后来的河北冀州,当时由皇帝的哥哥当广川王。广川国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十分富足,老百姓连收的麦子都吃不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广川国有个董家庄,董家庄中住着一户姓董的人家。这家人的祖先世代务农,此时的当家人是董太公。董太公身材中等,鼻梁高挺,相貌堂堂。
董太公生性节俭,又继承了祖上家产,是方圆几十里内数得着的富户,可说良田千顷,庄园多座,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马撒欢跑几十里,都跑不出他家的地界,三里五乡的村民大多是他家的佃户。
此时国家强盛,世道太平。当时董太公家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存粮都放得发霉了;金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散得满地都是。
董太公从佃户身上收来很多租子钱,但是他从来不乱花。他望子成龙心切,希望有人继承家业。他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认为孩子想要有出息就得读书做官。在那个年代,买书也需要有胆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让人不寒而栗。人们都怕藏有儒家的书和诗,害怕被满门抄斩或是活埋。
虽然在西汉时期,皇帝已经把焚书令废除了,但是老百姓们仍心有余悸。董太公很有胆识,他亲自到城里买了一大车书。那时的字都是写在竹片上的,书都是一捆一捆的竹简。
董太公是十里八乡内数得着的有学问的人。他买来的那些书,不光是自己学习,他也让子孙后代学。那时,他已经有两个女儿,但都不是很聪明。他常常想,如果夫人能够再怀一胎生个聪明的男孩该有多好啊!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四月的一天,董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男孩与众不同,长颈高鼻,天庭饱满,下巴方圆,特别是哭声格外响亮,离得很远都能听到,就像三四岁的孩子一样。
董太公常常想,老董家不仅仅要良田万亩,家财万贯,还要让儿孙成为朝廷命官,要管上万人、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要做官就得多读书,要读书就得买很多书。于是,他花多少钱买书都不心疼,豁出万贯家财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以便光宗耀祖。
见到呱呱坠地的儿子,董太公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他指挥着家人把房上房下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三里五乡的亲朋好友都邀请来。他还请了戏班子,在村口搭了戏台,正儿八经地庆贺了三天。全村都跟过年一般热闹非凡。
三天庆贺过后,董太公这才想起来还没有给孩子取名字。取个什么名字呢?董太公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兄们感到十分为难。
弟弟说:“叫‘家福’吧!这个名字吉利,以后全家生活都很幸福。”
父亲说:“他排行老三,小名叫董三,大名得起个富贵名,叫‘金福’咋样?”
董太公说:“生他的那天,我正巧刚买回一大车竹简,叫‘简书’行不行呢?这名字有文墨味儿,一听就知道出白书香门第。”
长辈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了好几个晚上,也没有定下孩子叫什么名字。后来,他们又讨论了好几宿,始终没有取出个老的高兴、少的满意以及令全家人都认可的名字来。
过了一段时间,董太公有事路过山东曲阜,就去拜见了孔圣人的重曾孙,希望他能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好的名字。当时孔圣人的重曾孙正在看竹简,知道了董家人的来意,就闭上眼睛默默地思考了几分钟,并用笔在竹简上写了“仲舒”二字,递给了他们。
“仲舒”,董太公拿起竹简端详着。他觉得圣人后代给取的名字与董太公取的名听起来差不多,可“仲舒”二字却多了一些深邃的涵义。圣人之后的确学问高深,董太公非常高兴,“董仲舒”的名儿就这样给新生的孩子定了下来。
……
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涉及很多古今中外的、各个领域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思想、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以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探索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他们的生活年代、成长过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一生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是大致相同的。他们是人类的骄傲,是青少年的榜样。
为此,我们推出了这套“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例如中国的孔子、屈原、李冰、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蔡伦、王羲之、祖冲之、唐太宗、李白、欧阳修、苏轼、岳飞、王阳明、徐霞客、曹雪芹、詹天佑、孙中山、梁启超、鲁迅、毛泽东、邓小平、钱学森等,以及外国的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马克思、门捷列夫、顾拜旦……以他们的成长历程、人生发展为线索,采用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来表现他们,而不是进行冗长的说教性论述,以便使广大青少年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共鸣,进而得到启发。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套丛书不是学术性著作,所以不做学术性研究、论证;对于如徐霞客等生平资料较少的人物,为了使作品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丰满,其故事叙述具有一定的合理虚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青少年通过阅读这套“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知识,而且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自己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