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人。1920年代在云南、缅甸做劳工,曾任报馆校对、副刊编辑、教师,1931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百炼成钢》《春天的雾》,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等等.
南行记
《南行记》是艾芜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在《南行记》中,艾芜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画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他在描写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作品中洋溢着传奇色彩、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长夜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主人公陶菊生就是作者自己。小说以1924年军阀混战时期河南西南山区为背景,通过被绑票的少年陶菊生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李水沫为头目的一支杆子的传奇生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塑造了几个并非坏人的绿林人物。小说彰显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同时也为长篇巨著《李自成》作了思想与艺术准备。
小说译为法文后,姚雪垠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
正红旗下
本书是老舍倾注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自传体的历史小说。在老舍的笔下,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被写得自然逼真,十分传神。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也被他的妙笔描述得自然、熨帖、俏皮。作品虽未写完,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创作风格的成熟。
城南旧事
本书的作者林海音祖籍台湾,童年、少年、青年却是在北京度过的,本书即是以她七到十三岁的北京城南生活为背景写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主体部分五个故事,既独立又具连贯性,通过小主人公英子的观察、叙述,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她温暖的小世界后面,错综复杂悲惨的大世界,表现了平民的坎坷命运,展示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本书是作者缅怀老北京的诸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浓浓的相思、淡淡的哀愁充塞于字里行间。它在198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中国风格”“散文电影”的典范,并获多种大奖。
笠山农场
这是作者以自身经历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日本占领时期台湾农村破产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咖啡农场兴衰史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农村经济的凋敝,更表现了反抗封建的同姓之婚,颂扬了冲破落后习俗的反抗斗争精神。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纯真爱情的殷切希望,具有令人陶醉的乡土气息。
小说出版后获得当年“中华文艺奖”,并改编成电影《原乡人》在大陆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