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拥抱逝水年华(精)/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阿兰·德波顿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书评(媒体评论) 普鲁斯特像个广大无边 的圣湖,德波顿从中蒸馏出 甘甜清澈的水,献给我们。 ——约翰·厄普代克,《 纽约客》 目录 权作译序(余斌) 一 抓住现在 二 读书为己 三 优哉游哉 四 直面痛苦 五 传情达意 六 交友之道 七 心胸豁然 八 享受爱情 九 弃书不观 精彩页 一抓住现在 弄人的造化让人来到世上,惟一的目的似乎就是让他受罪,果然如此,我们就得为自己对此项使命如此热衷,去向造物主表功。受罪的来由数不胜数:疾病缠身,情场变幻,朋友反目,世态炎凉,还要加上因生活千篇一律而生的郁闷麻木。痛苦既如此之多且没完没了,我们自然巴不得早点死了拉倒。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想找份报纸看看的人或许会随手翻开一张名为“不妥协”的报纸。这家报纸刊载新闻追踪、都市花边消息、分类广告、尖酸刻薄的社论,且以此享有名声。该报还另有一招,即隔三岔五弄出些不着边际、大而无当的问题,让法国的名流做答。比如,“尊意以为对令爱当施以何种教育为佳?”再如,“您对改善目下巴黎交通拥挤状况有何高见?”1922年夏天,报上给撰稿人出了这么个挖空心思想出来的问题: 一位美国科学家宣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至少这个大陆的大部将被毁灭,遭此巨变,数十亿人将难逃一死。倘该预言应验不爽,在确知死期不远到死亡降临这段时间里,你认为人类对该预言会做出何种反应?再者,据你所想,你在这最后的时刻会做些什么? 第一个面对这人类、地球均遭没顶之灾的惨淡图景做答的名人,是位名叫亨利·波尔多的知名文人,此人现已无人问津,当时却是大名鼎鼎。他断言,预言会令大多数人乱作一团,径奔离得最近的教堂,要不就是窜人最近的卧室。他本人则不会狼狈至此,他会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去登山,尽赏阿尔卑斯山美景,礼赞奇妙的大自然。另一做答的巴黎名流是位叫贝尔特·鲍维的名伶。她没说自己将有何举措,倒是要让读者来分担她有点不大好说出口的隐忧——男人对其行为的长远后果没了任何顾忌,岂不是要变得无法无天?此种论调颇令人心寒,对另一名人弗莱雅夫人来说却是“深得我心”。弗莱雅夫人在巴黎以善看手相闻名,据她判断,在末El将临之际,人们没工夫沉思来世,他们及时行乐尚且不及,哪会想着修炼灵魂,以待来生?——她真是不幸言中,另一作家亨利·罗贝尔兴头头地宣布,他要尽情享乐,去玩最后一局桥牌,去打最后一场网球、最后一场高尔夫。 最末一位就临终计划发表高论的名人是个离群索居、唇上留须的小说家,没听说他对桥牌、网球、高尔夫之类有何兴趣(虽说他曾试着下过一次国际象棋,且靠别人帮忙,放过两回风筝)。此君生命最后的十四年是在一张狭窄的床上度过,这十四年他的常态是身上覆一堆薄薄的毛毯,就着床边一盏微暗的灯,写他那部长得令人称奇的小说。小说名为《追忆逝水年华》,自打1913年第一卷问世,已然被推为经典之作。一位法国批评家认为作者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一位意大利批评家则把他比作司汤达,另有一位奥地利公主,甚至愿意与他谈婚论嫁。不用说,此人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普鲁斯特并非自视甚高之人(“但愿我能对自己的估价高一点!——可叹,那是不可能的”),有一次甚或将自己比作一只跳蚤,又曾将自己的作品形容为一块让人无法消受的牛皮糖,不过他还是有理由感到满足。有位出使法国的大使,也算是见多识广,不轻许人的了,他就认为,该给普鲁斯特颁发文学大奖,即使不是马上。大使如此描述普鲁斯特:“他是我所见过的最不寻常的人——甚至赴晚宴他也穿着长外套。”P1-3 导语 他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在在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入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叫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享受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 序言 在人类为彼此创造的艺 术形式和作品中,有一个门 类占据了最大比重,即以某 种形式探讨伤痛。郁郁寡欢 的爱情,捉襟见肘的生活, 与性相关的屈辱,还有歧视 、焦虑、较量、遗憾、羞耻 、孤立以及饥渴,不一而足 ;这些伤痛的情绪自古以来 就是艺术的主要成分。 然而在公开的谈论中, 我们却常常勉为其难地淡化 自身的伤情。聊天时往往故 作轻快,插科打诨;我们头 顶压力强颜欢笑,就怕吓倒 自己,给敌人可乘之机,或 让弱者更为担惊受怕。 结果就是,我们在悲伤 之时,还因为无法表达而愈 加悲伤—忧郁本是正常的情 绪,却得不到公开的名分。 于是,我们在隐忍中自我伤 害,或者干脆听任命运的摆 布。 既然文化是一部人类伤 痛、悲情的历史,那么,所 有的问题都能予以修正,把 绝望的情绪拉回人之常情, 给苦难的回味送去应有的尊 严,而对其中的偶然性或细 枝末节按下不表。卡夫卡曾 提出:“我们需要的书(尽 管也适用于其他任何艺术形 式)必须是一把利斧,可以 劈开心中的冰川。”换言之 ,找到一种能帮助我们从麻 木中解脱的工具,让它担当 宣泄的出口,可以让我们放 下长久以来对隐忍的执念。 细数历史上最伟大的悲 观主义者,他们中的每一人 都能抚慰这种被压抑的苦楚 。用塞内加的话说:“何必 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 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或 者就像帕斯卡的叹谓:“人 之伟大源于对自身不幸的认 知。”而叔本华则留下讽刺 的箴言:“人类与生俱来的 错误观念只有一个,即以为 人生在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 幸福……智者知道,人间其 实不值得。” 这种悲观主义缓和了无 处不在的愁绪,让我们承认 :人生下来就自带瑕疵,无 法长久地把握幸福,容易陷 入情欲的围困,甩不掉对地 位的痴迷,在意外面前不堪 一击,并且毫无例外地,会 在寸寸折磨中走向死亡。 这也是我们在艺术作品 中反复遭遇的一类场景:他 人也有跟我们同样的悲伤与 烦恼。这些情绪并非无关紧 要,也无须避之不及,或被 认为不值思量。关键在于我 们如何看待。艺术作品带我 们走近那些对痛苦怀有深刻 同情的人,去触摸他们的精 神和声音,而且允许我们穿 越其间,完成对自身痛苦的 体认,继而与人类的共性建 立连接,不再感觉孤立和羞 耻。我们的尊严因而得以保 留,且能渐次揭开最深层的 为人真理。于是,我们不仅 不会因为痛苦而堕入万劫不 复,还会在它的神奇引领下 走向升华。 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组 同心圆。所有一眼望穿的事 物都在外圈:谋生手段,年 龄,教育程度,饮食口味和 大致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 ,太多人对我们的认知停留 在这些圈层。而事实上,更 内里的圈层才包裹着更隐秘 的自身,包括对父母的情感 、说不出口的恐惧、脱离现 实的梦想、无法达成的抱负 、隐秘幽暗的情欲,乃至眼 前所有美丽又动人的事物。 虽说我们也渴望分享内 里的圈层,却又总是止步于 外面的圈层。每当酒终人散 ,回到家中,总能听见心中 最隐秘的部分在细雨中呼喊 。传统上,宗教为这种难耐 的寂寞提供了理想的解释和 出路。宗教人士总说,人的 灵魂由神创造,唯有神才能 知晓其间最深层的秘密。人 也永远不会真正地孤独,因 为神总是与我们同在。宗教 以其动人的方式关照到一个 重要命题,意识到人对被深 刻了解和赞赏的愿望何其猛 烈,并且大方地指出,这种 愿望永远也无法在其他凡人 身上得到满足。 而在我们的想象空间里 ,取代宗教地位的是人和人 之间的爱情膜拜,俗称浪漫 主义。它朝我们抛来一个漂 亮而轻率的想法,认为只要 我们足够幸运和坚定,从而 遇到那个被称为灵魂伴侣的 高维存在,就有可能打败寂 寞,因为他们能读懂我们的 所有秘密和怪癖,看清我们 的全貌,并且依然为这样的 我们陶醉沉迷。然而,浪漫 主义过后,满地狼藉,因为 现实一再将我们吊打,证明 他人永远无法看透我们的全 部真相。 好在,除了爱情和宗教 的诺言之外,尚有另一种可 用来关照寂寞的资源,并且 还更为靠谱,那就是:文学 。 内容推荐 法国文豪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文学价值盖世,但因鸿篇巨制,令读者望而生畏。而阿兰·德波顿的这本书,以其精巧诙谐的文笔,成功勾勒了普鲁斯特真实生动的精神肖像,并从生活哲学的角度,将这部圣典的精义娓娓道出。这不仅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文学导读,揭示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真正妙处,更是一本风趣而又充满洞见的生活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在普鲁斯特的指引下,区分人生的轻重缓急,在自由与妥协之间寻到平衡,体验真谛,活得潇洒不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